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分析
2017-08-06田晓红
田晓红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幼儿园)
摘 要:幼儿园是幼龄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区域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促使幼儿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在幼儿园大班中经常进行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引导幼儿亲手操作,自主活动。同时,区域活动中科学的活动材料、轻松的活动氛围,能够推动幼儿在愉悦的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各种丰富多样的知识,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园;大班
幼儿园大班时期是从幼儿过渡到小学的重要时期,相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儿童,大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力和认知力都更进一步,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也更强,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看法。此阶段的幼儿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等特点,对所有新奇的事物都满含兴趣。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区域活动,能够启发幼儿的思维,及时了解幼儿兴趣,促使幼儿更全面地发展。
一、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些许不足
1.区域活动选材有待合理化
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往往喜欢一些色彩艳丽、形状奇怪的事物,这些事物能够刺激幼儿感官,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往幼儿教师在选择区域活动的素材时,没有根据幼儿兴趣和喜好进行选材,也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致使在区域活动时常出现多名儿童争抢一件玩具的画面,而有些玩具却被冷落在一旁无人触碰。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活动的素材,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启发幼儿展开想象,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探索、自主创造。据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选材时也没有考虑大班孩童的年龄特点,选择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益智玩具,导致幼儿在经历阻碍和困难后丧失了活动兴趣,不能实现区域活动的真正目的。
2.区间安排不科学
幼儿园教师在对区域活动场所进行设计布置时,往往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幼儿的实际感受。目前,幼儿园大班的孩童主要在教室、操场等地方进行区域活动,在活动之前会将场地精心布置一番,开展活动最常見的形式是利用废弃物品重新再创造,从小培养幼儿爱护环境、勤俭节约、废物再利用的好习惯,这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但有些幼儿园大班在进行此类活动时,只是流于表面,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深度挖掘,导致活动效果不够理想。此外,在活动材料的置放方面,也考虑得不够周到,很多时候教师为了防止幼儿随意拿走活动材料而将材料置于高处,幼儿在需要用到这些材料时取放不便,很多时候就放弃了之前的创作想法,阻碍了幼儿的表达创意,降低了活动愉悦感。而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时太过于关注自身感受,往往是煞费苦心地布置区间,到最后才发现幼儿根本不在乎这些,在幼儿心目中,玩才是最重要的。
3.区域活动时间紧促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幼儿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时间都比较紧张,而幼儿园大班中的很多区域活动时间比较长,有的还需幼儿熟悉活动规则,并实现初步排练。可是因很多幼儿时间紧张,致使许多有意义的活动都无法深入展开。
二、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策略
1.根据学生兴趣点合理选择活动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活动素材选择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趣味性强的材料。大班幼儿经过小班、中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后,已经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了,在选材时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选择一些诸如橡皮泥、积木之类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引导幼儿分工合作,一起创造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同时,要及时更新区域活动素材,选择更适合幼儿智商、情商开发的材料,确保每一次的区域活动都新鲜有趣,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和配合。
2.科学规划活动区间
在进行区间规划时,要根据幼儿兴趣和性格的差异性,布置各种主题的活动区间以供幼儿进行选择,可以为喜欢看书、绘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区间,为喜欢音乐、表演、舞蹈的幼儿提供排练的区间,为喜欢运动的幼儿提供一个空旷的活动区间。同时,在规划获取区间时应该将功能性放在首位,尽量不要搞形式主义,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幼儿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区域活动场地。
3.时间安排合理化
幼儿园中,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学和组织吃饭睡觉。在安排区域活动时间时,要尽量避免睡前、饭前和睡后、饭后,事先结合大班幼儿的活动能力,做好活动方案,确保充裕的活动时间,以供幼儿在活动中发挥自己所能尽情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者,还应该安排一些时间和学生互动,在互动中为学生补充知识营养,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总之,幼儿大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观念,变换活动花样,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好习惯,倾听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多站在幼儿角度看待发展需求,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硕.昆明市D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董文杰.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3):84.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