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研究
2017-08-05阎宏丽
阎宏丽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摘 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省(市)的逐步展开,甘肃省各高中学校也于2010年秋季正式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具体实施者,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任何成功的课程改革一定是教师共同参与的结果。只有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勇于承担课程改革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将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也才能将课堂实施的课程转化为学生获得的课程。而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又受到基层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所持的态度及其行为的影响。鉴于此,根据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有关政策,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结合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对兰州市四所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建议;对策
甘肃省于2010年秋季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时至今日,我省新课改实施已有六年多。在这六年多的时间里,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学实践活动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表现出对新的教育理念是认同还是不认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否用新型的教学方式积极践行着这一理念;在新课改过程中,随着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的要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行为是否与他們对新课改的认同程度一致,是否出现了认知失调的现象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而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进度与效果。因此,对教师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研究对于新课改顺利实施可谓意义重大。
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四所高中多名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一线教师都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持赞许和支持的态度。在长期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已经产生了厌倦和不思进取,课本、教材、教参都是几十年如一日,所以带过几轮学生的教师往往表现出对教学环节的自我满足,常常抱怨教师的工作缺乏挑战性、创造性。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的新教学理念逐步为广大一线教师所了解,并且为高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所有的教师都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并且将这种方式实施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新课改后,教师工作量较课改前有所增加。新课改实施至今,教师在适应过程中普遍觉得备课量加大,工作时间延长。每次备课时除了认真备教材之外,他们要花很多时间上网或通过翻阅资料查找上课所需要的知识,这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促使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也得到了提升。其中教授高二语文课的水老师说:“课改之前一节高二年级的课,我从头讲到尾,只需要备课1个半小时,但课改之后一节高二年级的课,我只讲20分钟左右,但却要备2~3小时的课。”水老师还说,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许一节课一分多钟的开场白,就需要精心备课半小时。
语文牛老师说,新课改后,课本的内容也增加很多,比如增加了电视剧本、戏剧等选修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都得精通,才有可能有效指导学生,解答他们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进行学习,将不能胜任新课改后的教学任务。”
在上课过程中,自主探究式、启发式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他们都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尽量减少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形式,在课堂中经常会看到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展示等形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一节课都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除了这种良性的发展之外,学生在由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习惯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突然转变为“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很难适应。“特别是学习底子薄弱的学生,他们没想法、不会思考、提不出问题,学起来就感到无所适从,很不适应。”新课改后,各校纷纷脱胎换骨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不少教师都忧心忡忡地表示:新课改后,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了、热闹了,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放开了、激活了,但高考升学率仍然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为了教学质量,好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知识的归纳、讲授,学生一节课都是在上课记笔记、下课抓背诵、考试看成绩。
一、存在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1.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教师作为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先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由于部分教师过度焦虑而产生了排斥和无奈的态度。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感到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很难转变教育观念,常对新课改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在行动上表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
高考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直接关系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学校及老师的信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高考指挥棒很大程度上束缚着学校的管理观,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
3.教材内容增多,学生学习水平层次不齐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只适合于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在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得心应手,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千差万别,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要让这部分学生探究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导致出现无效课堂教学,如何兼顾这部分学生也是一线教师伤脑筋的事情,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也是制约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原因之一。
二、建议与对策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通过加强一线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来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目前的新课程培训中,存在培训覆盖面不广的情况,许多一线教师没有机会参加较高水平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以教育理念的传播及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较少,许多教师在培训结束后立志要在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将学习到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付诸实施,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这种低效的培训使教师在新课改面前一头雾水,无助于高中新课改的推进。所以在教师培训中应该多一些实践指导,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之外,学校内部也应该建立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普通高中学校内部都有教研组和备课组,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每周定点定时定员开展教研活动,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思考新课改的教材、授课进度、选修课的选择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如何做到更好地组织这些具体的操作环节需要教师集体的智慧,经过研讨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从而使教师在上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2.学生评价做到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视角应该放在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格以及生活能力方面。作為选拔性考试,高考终究还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难以完全顾及考生的多样性,也不容易区分考生的思维个性和潜能。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考试是一对矛盾,二者的目标不一致,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不同。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其目的是教育;而考试是根据考试目的筛选学生的行为,其目的是区分。要在考试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形式和内容方式。
3.注重教师的过程性评价
没有丰富的过程,就不可能有丰满的结果。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过程性评价纳入评价体系。比如在开学初,学校教务处都让教师写了很多的计划,但是这些计划最后只作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其功能。其实完全可以把这些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起点,先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地制订有可操作性并有阶段性的目标。学校可以成立评价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这些目标的实施,使这些目标实施过程中得到确实的管理,防止目标实施的盲目性,提高目标在实施的有效性。最后的考核可针对目标及其实施过程的质量进行评价,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这种考核不仅能发挥考核调动人积极性的目的,而且也发挥了考核制度在促进教师发展中的作用。只有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才能使教师真正实践新课改理念,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新课改带来的实惠。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7.
[2]姜峰,卢苏,侯玉波.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再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院报,2009(3).
[3]张红涛,王二平.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4]王毓珣.普通高中新课改必须基于当下普通高中的实际[J].当代教育科学,2011(6).
[5]王连照.西北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认同情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6]郑建芸.广东省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认同感现状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7]刘艳丽.高中数学教师课程改革的认同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8]工绪池.做好学校后勤管理为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基础教育参考[J],2008(5).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