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
2017-08-05满堂
语文教科书既能为教师的“教”提供指导,又能为学生的“学”提供范本。教师的“教”最终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教科书的助读系统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刘淼教授指出“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解读范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1]随着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重要性的浮现,近年来关于助读系统的研究逐渐增多。在众多研究中,高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研究者利用心理学、教科书理论为依据,提出语文助读系统的编制和使用建议。由于研究发现的理论性较强,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教科书编者的借鉴价值有限,助读系统研究的实践旨趣还有待增强。因此,本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为个案,尝试对助读系统展开探索。
一、人教版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主要类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共编选13篇课文,在所选篇章的助读系统中,注释类助读系统共517条,其中包括504条课文注释,5条作者简介注释,13条选文出处注释和4条课文背景介绍注释。这13篇课文分成4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前都有一个提示类助读系统,即单元提示。并且在这13篇课文中,共出现17幅插图,即图像类的助读系统。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助读系统的分析可知,每篇课文的页下注释都有一条关于课文出处的相关引述。可见在这册教科书中,编者对于每篇课文的来源还是很看重的,这类助读系统有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和写作背景,同时也为教师备课提供必要的素材。其次,在分析中发现,本册教科书中的目标类助读系统所占比重很少。目标类助读系统包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等,它有利于学生把握本篇文章需要掌握的关键内容,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和方向。在本册教科书中目标类助读系统没有单独列出,只是在提示类助读系统中略有提及。可见,本套教科书中的助读系统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人教版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使用情况
在梳理必修二助读系统分类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了解了高中学校师生对助读系统的使用情况。具体操作中围绕必修二的助读系统,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教师则采用个案访谈。通过调查和访谈,研究者得出以下发现。
(一)学生对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使用情况
首先,大部分学生没有自主阅读单元导语的习惯。调查显示,有31.2%的学生在学习新的单元时能够先浏览一遍单元导语,68.8%的学生在学习新的单元之前不会浏览单元导读。这个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还不会自主使用单元导语这一助读系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其次,课文注释有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调查问卷还显示,在预习课文时82.8%的学生认为课下注释对自己的帮助很大,14.5%的学生认为课下注释对自己的帮助一般。总体来看,课文注释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学生也指出本册书中部分难以理解的地方缺少注释,对课文预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最后,插图部分还需进一步完善。根据调查结果,有17.4%的学生对本册教科书的插图感到满意,69.5%的学生认为教科书中的插图制作不精美,说明本册教科书的插图部分还要继续完善。
(二)教师对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使用情况
访谈教师时,研究者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助读系统,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教师们普遍认为必修二助读系统有明显的优点,比如既关注了语言文字的层面,也关注了文学文化的层面;课下注释科学规范,比较详细。助读系统的缺点就是个别注释有错误。比如,《离骚》“哀民生之多艰”中“民生”,意思就是“人生”,因为《离骚》全篇诉说了作者本人的遭遇的烦忧。教科书助读系统把“民生”注释成“百姓的生活”是不恰当的。此外,有的教师认为助读系统中有些应该注释的地方没有标注出来。例如《赤壁赋》中的“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以”,这里需要标明是通假字,通“已”,表示“停止”。助读系统没有标注,容易影响学生理解文本。
三、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使用及编排的建议
(一)教科书中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
首先,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没有自主阅读单元导读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某一单元时,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单元导读。单元导读部分揭示了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这可以使学生进入到整个单元的主题情境中,利于学生对整个教学单元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其次,教师和学生要利用课文助读系统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对于教师而言,助读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备课,降低备课难度。对于学生而言,助读系统可以辅助学生阅读,注释和作者介绍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结构,为学生自学新课文减少障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助读系统还可以确定教与学的共同目标,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有的放矢。[2]
(二)教科书中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
首先,就本册教科书中的目标类助读系统而言,可在每篇课文前增加学习提示,指出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列出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习重难点提示应该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当地呈现。阅读方法指导要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流程,更利于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使用。另外在編制单元导语时,编者也可以给出相关的预习提示。学生可以从单元预习提示与课文学习提示的对比中找出本篇课文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和细节。
其次,调查显示师生都认为教科书的课下注释需要完善。在编制课下注释时编者需要考虑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学生可能困惑和疑难的地方,应该呈现哪些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编者要仔细审查每篇课文的注释,从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学生学习的认识发展水平等视角修订、调整,力求使每一条注释都精准无误,提升助读系统的品质。
最后,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学生对教科书中的图像类助读系统感到不满意。近年来,图像类助读系统即插图逐渐受到语文教育界重视。教科书中精美的插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到文章所讲述的情境当中,可以说插图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编者要对助读系统中的插图多方考量,包括插图风格、大小、清晰度等等,编排时插图要精美、得体、大方。此外,插图还要与课文内容和情境完美匹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景或者主旨,这样才能让插图发挥出其最大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上可见,高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语文教科书未来的助读系统会更加丰富多样,更为关注师生的使用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在每篇课文之后设置“二维码”的资源链接,学生用手机“扫码”就可以获得有关作家作品、课文背景的阐释和解读资料,国内知名语文教师讲授该课文的精彩视频等等。如此一来,语文学习变得更加开放、立体和多元。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是推动语文学习方式变革,促进语文教学形态转型的关键环节,需要我们今后继续深入探究。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总体设计的合作研究重大项目“高素质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方式变革研究”(XTZX20130002)之重点研究课题“教师教育创新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语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满堂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