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生活支撑 激活语文教学
2017-08-05成红梅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无论从最初来源还是过程发展来说,语文知识及其课程教学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而且能从各个方面优化语文教学,为促进教学相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为“核心素养观”下的语文课教学作出了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那么,在初中语文活动体系中,如何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简要阐述之。
一、在情境活动中开展
有道是:“教于表象入手,学于直觉感知。”开展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刻感知语文知识的应用背景,更好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契合心灵、相互沟通,从中达成启智益能、教书育人的课程目标。以《社戏》教学为例。这是一篇描绘江南水乡月夜美景和生活气息的小说,充满了切实可感的童真童趣。最令人心动的是,对一群乡村少年“偷豆”“煮豆”的描写,能够激发读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无限体味。笔者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既展示了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又呈现了群群少儿结伴嬉戏的生动场景,为学生传递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灵动情感。与此同时,让学生与文中的人事互动,从而引发他们打开回忆的闸门,再次品尝那刚刚逝去的童年轶事和“豆味花香”。“鲁迅先生有着怎样的童年趣事呢?他对童年生活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呢?”在此心境驱使下,学生们自觉主动地投入文本阅读之中。
二、在角色体验中开展
“从本质上,学生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初中学龄有着“求新、求趣、求动”的活泼天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创新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角色体验活动,不仅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把文本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从中获取更加深刻的情感实践和学习感悟。以契诃夫的《变色龙》教学为例。这是一篇黑色幽默的讽刺性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气息和生活味道。教学结束后,笔者让学生在思辨与讨论中进行角色体验。结果可谓“一枝多花、五彩缤纷”。有的小组直接以小说为蓝本,开展了话剧表演活动;有的小组引入现实生活元素,创作了极具讽刺意味的现代版话剧;有的小组采取了动漫形式,增加了非常丰富的喜剧幽默成分……还有《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内容,都非常有利于开展角色体验教学活动。
三、在资源开发中开展
“教材无非就是几个例子。”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入而又超越教材”基础上,加大对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视野、增加教学厚度,让学生在学用结合中更好地体会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归园田居》(其三)教学为例。笔者首先提出:陶渊明原是一个县令,他挂冠而去并隐居桃花源,说明不愿为官。有人质疑他也算不上是“合格的农夫”,为什么呢?这一问引发了全班的强烈兴趣,学生们“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寻得了答案。笔者继续点拨:“陶渊明既然不善耕种,他为何还要得不偿失呢?”以此让学生展开热烈的思考与探讨。经过交流与共享,最终形成共识:作者不愿为官才隐居至此,虽然不善劳作,却远离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深感安宁并享受清净,更加体现了他的超脱情怀。由此可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走得更近,关系更“密切”。
四、在读写互动中开展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在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阅读与写作历来享有“半壁江山”之誉,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合则共荣、分则互损”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生活化互动活动,非常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赢得不容忽视的“互利双赢”效果。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教学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实际认知,在深入思考和相互探讨基础上,写下各自的心得体会。从这样的结果来看,效果非常明显,而且耐人寻味。比如,有学生在《我辈莫学“两小儿”》一文中写道:看待人和事物,如果缺乏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和视野,就会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甚至是极端错误的;有学生在《孔子的见“小”与问“大”》中感叹:科学知识来不得任何的虚假和勉强,只有实事求是才是最有学问的……如此见识,显现得多么深刻啊!
總之,生活是“源”,语文是“水”;生活是“本”,语文是“木”。只有把语文课教学投放到社会生活的大背景、大环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在善教乐学与厚积薄发中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活力和效应。
(成红梅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 22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