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疑探”教学模式学习及实践历程
2017-08-05张华
《诗经,秦风,蒹葭》中曾有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可以是功业、理想,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总之“伊人”现在已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而从西峡一高学习归来后,突然觉得这几句诗真切的道出了笔者此次学习的真实感受。
一、遇见美丽的你——西峡一高“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先导者。
西峡一高于我一直是神秘之所,我无法想象那里究竟蕴藏着什么秘密会引发全国教育者的关注。早在2015年开春,西峡一高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已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到了我校。特别是在原西峡一高杨文普校长来我校传经送宝之后,新一轮的课改已经悄悄在我校启程。但笔者却从没奢望自己会与西峡一高有什么碰撞。而2015年的年底我却真实的站在西峡一高的校门口,与西峡一高在一起。
学习第一天,首先是西峡一高副校长詹合顺为我们介绍了西峡一高的课改历程,同时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学习小组建设方法以及“三疑三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西峡一高语文组邹海晓老师则给我们介绍了她的新课改成长之路——《带着信仰做教育》,她是该校第一批接受课改的成员之一,也曾有过质疑和困惑,但是她没有否定,也没有断然拒绝,而是尝试着去做,“头脑风暴”的通识培训,引领课改全面实施;“案例剖析”的需求培训,明确了课改的努力方向;“人人过关”的听课活动,使得人人参与人人成长;“自我剖析”的反思研讨,搭建成长的交流平台。就因为这一份义无反顾的执着,最后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听完他们的报告不仅让我收获颇多,醍醐灌顶的顿悟——教育要想前进就必须改革。
第二天,我们深入课堂听课、研讨、观摩、体验,学习“三疑三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不但看到了孩子们灵动的目光,也听到了他们多元的思考,课堂成为孩子们质疑解难的舞台,笑声、掌声、讨论声、读书声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旋律。传统课堂偷走了学生的问题,“三疑三探”课堂却把问题还给学生,他们争锋相对甚至天马行空。成为课堂正真的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種子,在“三疑三探”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这一颗颗种子破土而出,发芽、开花的声音。所以不要挡住孩子们成长的阳光。
最后一天,一方面为了展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为了交流学习,我代表学校团队,在西峡一高做了一节汇报课是陆游的《书愤》。完全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虽受到同仁的许多好评,但有些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感。所以带着诸多困惑,一路颠簸回到了我校。
二、遇见困惑与成长并存的自己
从西峡一高学习归来后,我迫不及待的在所带的两个班进行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尝试,可是经过一周的尝试,笔者又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我所带的一个文科班由于班内也相应的进行了“一班四部”的班改制度,划分了小组并建立了一套小组竞争奖惩制度。有了班改的配合,课改也显得顺理成章,课堂气氛活跃无比,学生的参与度明显增强。可另外一个理科班由于班内没有划分小组,笔者也是临时按座位划分了小组,可由于分组的不公造成有一两个小组连续三四天得分最低,课堂依然是一部分好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等于换汤不换药。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要想课改顺利进行,必须要有自上而下的级改、班改作支持。课改是目标,班改是手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另外理科班的课堂气氛也远不如文科班活跃。当然这也与文理科学生本身的先天特点有关,文科班女生多本身爱表现、善表达、好面子。而理科班男生多,大都内敛不善言辞,不爱出头。但思想有见解。若不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做适当的调节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其次,我们还不得不时时自我反思,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预设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到未雨绸缪。例如像我们语文教学在“设疑自探”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切中新课重点?如果不能,且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该如何处理引导;在“置疑再探”这个环节里,如果学生提不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教师该怎么办?如果学生提出了更尖锐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评价学生的回答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又一个“亮点”,那么怎样的评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我们如何适时地解决好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的关系?在学生讨论后呈现问题的自我解读时,教师该如何给予引导,补充肯定。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和思考,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修改。即使我们一次次的自我反思和审视还没有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但这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方式。
三、遇见最美的自己,只待在未来做的更好。
突然觉得“三疑三探”不应该称之为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其最核心的就是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更何况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无定法这些古训一点都不过时,反而是我们课改的根本。齐白石老先生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们课改不是把人家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而是学他人模式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模式。在不断地尝试汲取改进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笔者认为“三疑三探”之所以成为西峡一高的招牌菜,势必也是集众家之所长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中成型的。《周易》当中曾提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学习不仅是一个做到形似的过程还要做到神似,不仅要做到神似亦要在不断地继承中调整归纳整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课改任重而道远,笔者相信只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播撒在民乐一中这块沃土上的种子终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在某一时刻遇见最美的自己!
(张华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