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中之画” 悟“画中之诗”
2017-08-05朱敏敏
苏轼曾这样评价诗情画意鼻祖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是高度统一的,结合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笔者融入设计了“诗意画廊”这个教学模式,渗透“审美课堂”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诗意的画卷里徜徉,品“诗中之画”,悟“画中之诗”,真正走进“诗画语文”。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把中职阶段的语文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接受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其中欣赏性阅读特指文学作品的欣赏,其中包括诗歌欣赏。《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人文性,这首诗主要涉及到青年的理想抱负、远大志向的主题;二是经典性,这是毛泽东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是中职新生的“卷首语”;三是审美性,这首诗体现了“悦耳悦目”的意象美、“悦心悦意”的意境美、“悦神悦志”的意韵美。
笔者授课的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美术专业的学生,刚入学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心,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分析笔者授课班级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类别:一部分不愿读诗,这些学生不喜欢诗歌,尚未得到诗性光辉的照耀;一部分不会读诗,这些学生喜欢诗歌,但在诗歌的理解上缺少感悟;一部分不会品诗,这些学生能够大致读懂诗歌,但难以体会诗歌微妙的情韵。所以,笔者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增添文化的积淀。
“活的教育需要活的资源”,在现在的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所以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整合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整合教学资源:一是与生活资源整合——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变枯竭为鲜活、变苍白为丰富、变无力为活力,在课堂上把握好“生活”这把金钥匙;二是与学科资源整合——有效链接。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有很多交叉的领域,语文和美术在性质和内容上是相容的,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生活即美术”的“大美术”思想;三是与德育资源整合——拓展延伸。围绕“青年、理想”的主题,与学校的德育活动有效整合,丰富学生课堂内容,拓展课外活动,课内外有效链接,内化教育意义;四是与信息资源整合——丰富载体。充分利用视频、图片、微课、交互平台等多种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诗歌作品的解读,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活动。笔者将秉承“审美课堂”的理念,“营造氛围,培养审美心境;锻炼能力,优化审美知觉;尊重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情趣”。设计“诗意画廊”的教学情境,发掘教材的“人文性”,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引燃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是在情境创设中入“画”:为学生创设“诗意画廊”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画卷,感受“诗中有画”的意蕴;二是在意象分析中赏“画”: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也是理解作品的钥匙,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味;三是在意境演示中品“画”: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滲透着作者主观情感的艺术境界,用语言和图画重现诗人笔下创造的艺术境界,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品的意境美感;四是在活动体验中作“画”: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触摸诗人的灵魂。
第一个环节是:诗意入“画”。首先“诗意导入”,介绍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引导学生走进伟人毛泽东为我们展示的“山水画卷”。通过诗意的导入,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随后设置“时空链接”,介绍领袖风采,让学生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然后设置“知词晓词”,让学生对词有全面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是:唯美赏“画”。通过“试读—范读—听读—齐读”,让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及词的内容,掌握朗读技巧,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随后,引导学生赏“画”:一是感受画面美,引导学生结合全词,展开想象,感受诗词的画面美,了解词主要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二是感知语言美,引导学生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加以分析体会,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色彩瑰丽,生机勃勃的画面;三是感悟意象美,分析词中的意象,了解作者的情感。
第三个环节是:融情品“画”。一是开展“秋诗大比拼”,让学生说说自己掌握的关于“秋”的诗歌,然后与毛泽东写的“秋”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情景交融”的特点;二是开设“伟人大讲坛”,让学生站在伟人的角度,理解伟人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雄伟抱负,以及忧国忧民的广大胸襟;三是举行“超级梦想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思考“家之梦、国之梦、心之梦”,并以演讲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梦想,在融情品画中,激发学生的激情,释放情感的力量。
第四环节是:体验作“画”。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共同在教室一角布置“梦专栏”,大家分工合作,展现集体智慧。在作“画”的过程中,给梦一个翅膀,给心一个希望。
诗歌教学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回顾总结本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诗歌欣赏的基本规律,学会了吟诵诗歌的方法,能感知诗歌的语言、节奏、韵律之美,能够理解意象运用,能深刻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意境之美。点睛之笔在于: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以画家的眼光来品读“诗中之画”,拓宽了诗歌本身的审美范围,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改进之笔在于: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诗歌本身具有多义性、象征性、寓意性、双关性等特点,学生可以以个人的喜好从某一方面进行理解,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诗歌的美。
诗歌是一种灵动丰富的文学艺术,通过诗歌的教学,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诗歌魅力,与美丽相约,与心灵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1]杨德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研究新得[J].党的文献,2016,(3).
[2]丁杰.有效设计 有效教学——《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探讨[J]. 语文教学通讯,2013,(06).
[3]余党绪.方寸之间,尽显教学智慧[N].中国教育报,2017-6-3.
(朱敏敏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