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文言现象解读与情感解读
2017-08-05闫辉
苏轼的一生坎坷多变,多次遭到贬谪,也入过狱,但无论身处何处,苏轼都保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怀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他的诗他的词他的赋他的东坡肉他的情怀流传于大江南北,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必须向他投以敬慕的神情。官场的压抑造就了他文学上的成就,人生的坎坷磨练了他的性情。苏轼被贬黄州,两次游历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本文解读《赤壁赋》的情感与文言现象。
赋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从先秦到宋代,赋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先秦时期的赋短小,注重形式。到屈原的骚赋,再到汉代的辞赋,魏晋时期的骈赋,重形式轻内容。唐代的律赋重格律,到了宋代,赋更加接近了散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赋在形式上长短不齐、自由灵活,在手法上铺张排比。《赤壁赋》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和知识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解读见下文。
一、文言现象解读
文言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有节奏地诵读文章,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现象,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赤壁赋》中出现了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具体解读如下:
(一)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阅读中,一些词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性,有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具有了另一种词性,这就是词类的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有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有的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的是名词作状语,还有的是使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在《赤壁赋》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下:
1.桂棹兮兰桨 桂木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桂、兰,名词作动词,用桂木做;用木兰做。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深谷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舞,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使动用法,使……哭泣。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眺望夏口,向东眺望武昌 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江陵,顺河流向东挺进。下、东,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挺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况且我和你在江边上捕鱼砍柴。樵,名词作动词,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鱼虾为伴侣,并且以麋鹿为朋友。
侣,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友,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二)文言句式
在现代汉语中,主语之后是谓语,谓语之后是宾语,谓语之前是状语,谓语之后是补语,在主语和宾语之前是定语。在文言文中,出现了一些句子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比如宾语在谓语之前就是宾语前置句,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就是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放在了谓语动词之后就是介词短语后置句。此外,还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有“也”“者也”等作为标志的判断句,还有“于”“见”等作为标志的被动句,《赤壁赋》中出现的文言句式如下:
1.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介词或动词之前 ①何为其然也? 为什么它这样呢? ②而今安在哉?可是现在在哪里呢?③而又何羡乎?因此又羡慕什么呢?
(2)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①时不我待 时间不等待我 ②不吾知也 不了解我
(3)以“之”作为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道文言断句,不理解疑惑
(4)固定词语 唯利是图 惟命是从 是以
4.介词短语后置句
(1)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来(2)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斗牛之间徘徊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下面划船游玩
(三)一词多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因为词有词的本义,词的引申义,词的比喻义等等,在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新的意义。这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了两种或多种词义的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也很常见,有的是实词的多义,有的是虚词的多义。在《赤壁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总结如下:
1.之
(1)壬戌之秋 结构助词,的。壬戌年的秋天。
(2)不知东方之既白 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不译。不知道东方已经亮了。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世间万物。取它们没有禁止,用它们没有竭尽。
(4)纵一苇之所如 用在所字结构之前的助词,不译。任凭小船所到的地方。
(5)辍耕之陇上 动词,到。停下耕作到陇上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不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知道文言断句,不理解疑惑。
2.而
(1)而不知其所止 表转折关系,可是。可是不知道它所停止的地方。
(2)羽化而登仙 表承接关系,然后。羽化然后登上仙境成为神仙。
(3)扣弦而歌之 表修饰关系,拍着船舷唱歌。
(4)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并列关系,并且。以鱼虾为伴侣,并且以麋鹿为朋友。
(5)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表因果关系,因此。因此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
3.于
(1)蘇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苏轼和客人在赤壁下面划船游玩。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这不是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来。
(4)于是饮酒乐甚 连词,表承接,表示后一事紧成前一事。于是喝酒喝到很尽兴时。
二、情感解读
本文有赤壁之景的完美描绘,有情感的曲折变化,有哲理的精确诠释,在景情理中寻求答案,采用虚拟的手法,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来探讨“变”与“不变”的道理,最后归于豁达的情怀,保持超然的心态。
《赤壁赋》的情感变化如下:
月夜之下,泛舟游玩,饮酒赋诗是乐。乐甚,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箫声的出现,让情感由乐转悲。愀然,问客,感慨历史人物的流逝,哀叹人生的悲哀,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为一生平庸而悲哀,为自己的渺小而悲哀,为人生短暂而悲哀。为想摆脱现实,邀请仙人一起遨游,抱着明月一起终老。水,逝者如斯;月,盈虚者如彼。变,天地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在写景议论中抒发人生的感慨,在变与不变中寻求旷达的人生境界。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人不可以有不合实际的想法,我们可以共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苏轼没有选择归隐也没有陷入抑郁,他一直处于复杂的思想之中,他的情感复杂源于他的儒佛道的思想。儒家追求积极入世,忧国同时亦忧民。佛家追求禅理,看淡名利,不会计较个人的得与失,而道家更追求“齐万物,一死生”。三者的境界融于苏轼一身,他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也有佛家道家超然物外的境界追求,面对挫折,集三者于一体,寻求人生的淡然与归宿。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常用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8.
(闫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 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