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渗透德育的三个阶段
2017-08-05杜碧雨
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道德观的形成、价值观的趋向,都是在认识和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视角、引导探讨,观照生活事实,感受和体验具有差异性的价值观,从而明辨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在课程中渗透德育的基本规律。“舒婷爱情诗赏析”课程可以直观有效地看到课程中渗透德育的三个阶段:建立与发现欣赏的视角、展现道德智慧与人性之美、践行真善美的人生法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选取了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倡导正向的爱情价值观:独立平等、互依互存,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爱情萌动,他们或许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静女》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概念。但好的爱情应该是何种模样,他们尚未有方向感。语文课堂上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资源,在教学赏析中引导学生理性处理两性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便将来拥有健康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课程设计与效果
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震动诗坛的舒婷爱情诗,真诚、灼热、朦胧、含蓄,并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尊重人格和人的价值,彼此激励与欣赏,向更完美的方向进步。这对于处在今天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年青人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于是,围绕着《致橡树》的学习,笔者设计了综合实践课程《舒婷爱情诗赏析》,分两个环节,一是赏析:“我读舒婷爱情诗”,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搜集、整理关于作者舒婷、舒婷爱情诗的观点及“朦胧诗”的有关资料,以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分享。二是书信征集:以“当爱情来敲门”为主题给自己或好友写封信,表达对爱情的憧憬和畅想。教师在微信、QQ设立信箱收集,征得作者同意后再在群中发布,同学可用跟贴的形式予以评论或用表情包进行“顶”或“踩”。
此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赏析环节,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学会了选择和综合信息,锻炼表达能力;书信征集发布环节,其实是话题作文训练,他们对爱情有了并不成熟但真诚的判断,愿意表达,渴望交流,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就有话可说,好文迭出。在热闹的跟帖过程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生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探讨、感受和体验有差异性的爱情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明辨正确主流的价值取向。
这就很好地实现了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德育的最大成功莫过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本课程围绕舒婷爱情诗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了解探讨,抓住社会上爱情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共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实现价值取舍,自我教育,内化于行。书信征集发布环节则是此课程德育思想剖析与引导的反馈,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手段,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感知、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深化价值认知,更利于教师及时体察学生是否实现了爱情价值观的判断和形成,是否实现了课程设计中的情感教育目标。
二、课程渗透德育的三个阶段
此课程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德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欣赏诗作,写出感悟,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智慧,这是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舒婷爱情诗赏析课程”在赏析中完成审美视野的确立、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在书信征集、发布评论中达成价值判断的建构、评美品美能力的培育;很好地体现了德育由外而内的过程,实现了“德育在课程中渗透”的目标。这目标的实现,从时间的角度分析,有这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建立与发现欣赏的视角
就如同我们看事物的多面性,一件物品从一个侧面看很一般,但换一个侧面看可能是一件艺术品。同样的,道德规则可以以纯粹理性或命令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也可以选择别出心裁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规则的合理形式和规律性,让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内容水到渠成地无缝对接,关键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建立与发现欣赏道德智慧的视角,也最能体现教师的德育智慧。“我读舒婷爱情诗”就是发现并建立了“好的爱情应该是何种模样”这一视角。
师生共同搜集到的舒婷爱情诗基本上都是以个体的比喻,整体的象征表达一种独立平等、坚贞热烈、相敬相依的爱情观主题。
舒婷的诗歌创作始于“文革”时期,以爱情诗尤胜,写出了她对爱情的独特感受。在舒婷看来,两性之间的吸引是爱情的基础,有了情爱才有真正的爱情,所以,在那个封闭压抑的年代她大胆地写出情爱。《致橡树》的“我”坦荡赤诚地向“你”表白出真情“我爱你”……诗歌用拟人手法,被拟人为“我”的木棉树,在它的独白中,阐示了诗人卓然独立的爱情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绝不当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乃至春雨。这平等的爱情观,也是全诗的主旨:爱的双方,应该互相尊重、独立平等,而不是单方面的奉献或恩赐。个性特征可以相异,橡树“你”具有“銅枝铁干”般的刚健强壮,木棉“我”也具有“红硕的花朵”般的英勇壮丽,但彼此必须“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做到“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诗人说,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爱情。更可贵的是,诗人在结尾处将她的爱情观升华:“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种忠贞不渝、基础牢固的爱情,足以经受岁月的考验、风雨的侵袭。舒婷认为,好的爱情既不能霸凌对方,也不能作为对方的附属物而存在,真正的爱情应该平等、独立,既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的生存价值,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扶持。就如舒婷所说的,“爱”是她的诗的主题,而且,是一种尊重人格和人的价值的爱情。《致橡树》可说是诗人人格的写照,艺术地折射出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美好的生活情趣,热情地呼唤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礁石与灯标》则反复咏唱,表达对同伴的真诚勉励和祝福。在她的笔下,主人公爱得那么热烈,即使是《神女峰》的神女,诗人也煽动她、鼓动她起来追求灵与肉结合的爱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爱情诗虽然写得大胆而灼热,但很注重恰当表达青年男女间灼热而含蓄微妙的恋爱心理。她笔下的少女初恋时,常常以坚强的意志把住感情的闸门,兴奋而显宁静,激动而带羞怯。她善于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其卓然独立的爱情感受。这种独特方式,就是男女相爱时刻骨铭心的程度,常以欲说又休、未语先噎、口不应心、藕断丝连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一种东方式的爱情,也是诗人爱情诗的表达个性。她那首《无题》(“我探出阳台,目送”),写了相爱的男女青年在阳台下面、河湾堤坡、书房桌旁几个约会的场面,沉浸在爱河里的少女,心情激动,但由于初次接触异性,难免夹杂着恐慌。故当小伙子三次关切地问她此时此刻的心情时,她都用了肯定转否定的回答 :“是的”——“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不告诉”实际上也是一种“告诉”,是少女天性敏感而内敛地回答“爱”的一种特有方式。这种肯定转否定的回答,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一个初恋少女脉脉含情却又羞答答的质朴纯美形象。这是该诗的艺术主旋律,这首诗“写得朦胧,出于羞涩。”(艾青语)朦胧、羞涩在哪里?——在“我不告诉你”。诗人在《赠》诗中,也同样写了初恋少女特有的羞怯感:姑娘是那樣默默地爱着她所爱的小伙子,可是小伙子不知道,她感到不是滋味,于是诉说道 :“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诗人的《雨别》诗,亦有“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的句子。这些欲说还休的诗句,看上去不合乎理,却关乎情,是最真实、最诚挚的感情表现。舒婷的爱情诗,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相思,绵绵无绝期的思念,悲与喜,爱与恨,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而这一切,又都被写得朦胧迷离,温醇如酽,惟妙惟肖。学生在感受舒婷诗的丰富情感的同时,也赏析到“朦胧诗”的艺术美。
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都从中感受到爱情是这样拨动心弦,激荡人心;情感的东方式含蓄表达是这样的意蕴悠长,难舍难忘。课程既有教师的讲授引领,又有座谈式的互动,所创设的沙龙环境让学生身处其境,在感受中激发学习欲望。课程中我没有只停留于一般的诠释,而是将诗歌与现实的爱情观联系起来,让他们讨论、吟诵,理解其中的比喻与象征手法,从而理解其中的主题。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兴趣盎然:在课文《致橡树》中所学习到的诗词基础知识能得心应手自如运用于赏析课程中,有了成就感;少男少女怀春的心绪找到了驻留与成长的土壤——这才是受到尊重和祝福的爱情!有了获得感,教学效果比单纯的述评讲授要好得多。
(二)第二阶段:展现道德智慧与人性之美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有二:一是在德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发挥创造性,做到生动、形象、审美化。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程中,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充分展示道德智慧与人格美,体会到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本质力量。二是探索多种形式,强化、巩固和延续审美体验,进一步影响品德结构、改进行为模式。
舒婷爱情诗的审美感受和情感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诗词本身就是跳跃的、流动的情感最熨帖的表达方式,诗词是多功能的有机体,可以歌颂生活,可以批评生活;可以教化,也可以审美……归根到底都是为着表现真、善、美。当联系社会生活时,可以再现生活的美;当联系到作家的思想感情时,可以表现作家心灵的美;当物质材料和手段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时,则有传达的美。这些美在诗中,按照“美的规律”统一为有机体,构成诗的审美价值:以审美为基点的多元趋势的价值观,代替了单一的社会功利性价值判断。舒婷的诗常常先契入自己的内心,通过内心映照辐射外部世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情绪性和象征性。她写爱情常常不在爱情的本身,而是透过爱情表达她对最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无限向往。这就很自然地对花季年华的中职生渗透了审美和情感教育:纵然处于热恋中,爱情并不是一切。
1.从爱情理想中感受丰富内蕴
舒婷的爱情诗,写爱情却又不止于写爱情,有着丰富的内涵。《致橡树》写爱情,又超出爱情本身:渴望强烈的爱,更追求爱的双方彼此平等,彼此尊重,彼此相互扶持。也就是说,诗的爱情观已蕴涵了一个追求人格独立与尊严的思想内核,具有广泛深刻的主题。《礁石与灯标》显然是写给“亲爱的”,如诗句所言“你是不是感到孤单?/也许你已经很累很累了/但是听我说,亲爱的/当发光的信念以你确定方位时/你要快乐些!”这些勉励和祝福的语式,以真诚的温情表达出相互扶持的友谊信念,其情感的丰富性,既有爱情诗的温存、慰贴,有《致橡树》对人格独立与相互扶持的理想寄喻,更有将理想化为曲折境遇中的现实。“舒婷爱情诗赏析”课程,师生延伸探讨了许多有现实借鉴意义的论题:多元价值观下如何坚守道德底线,“宁坐宝马车内哭,不愿自行车上笑”会带来幸福人生吗;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下,被外媒讥为“巨婴国”的啃老族以及巨婴心理群体,应该从哪些方面修炼自身,达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文明;多彩现实生活中面对十常八九的不如意事,如何做一个目标明确内心坚强的人……
2.女性应该温静而又刚毅坚强
舒婷的爱情诗,塑造了一个个温柔宁静的女性形象。而透过温静的形象,不断表现出二重性。温情,是她爱情诗的核心,也是最动人的因素。但是,这温情,却蕴含刚毅坚强。《礁石与灯标》的主人公充满女性的温柔宁静,语气是那样亲切,情感是那样温婉可人,然而思绪却是激越的,甚至是悲壮的。《会唱歌的鸢尾花》中,当主人公偎在爱人胸前喁喁低语的时候,其温婉而激越的内心,不仅有初恋的质朴纯美、甜蜜,也有社会责任感及成长中的担当与奉献信念。《心愿》更典型,主人公一方面为“你”的危险旅行担忧,另一方面又鼓励你出征;一方面流露着别离的缠绵,另一方面又鼓舞你的雄心;一方面需要你的柔情,另一方面又坚定着你的斗志;一方面劝你要爱所爱,另一方面又劝你要恨所恨……当中丰富复杂的情感让师生油然而生思考:美好的情感需要智慧地表达;爱情中也能体现人格之美;爱情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助力器……
围绕舒婷诗爱情观,还进行了生活情感教育,从爱情扩展至友情、亲情等方面。教师就像是寶藏迷宫的领路人,在舒婷爱情诗宫殿中找到诗歌的美学意蕴,找到人性之美,找到爱情智慧……学生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珍惜生活之美好、生命之宝贵。这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是学会明辨是非,价值取舍,内化于行。
(三)第三阶段:践行真善美的人生法则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道德的行动。在践行道德方面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一是角色扮演,二是道德实践训练。要注意两点基本条件:学习主体要在审美化的心境中扮演或实践;学习主体要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增加对自身活动的反思与审美观照,推动和成就道德精神与人格之美。
舒婷爱情诗所倾诉的情感,主要不是通过生活的具体场景和过程来表现,而是从日常生活细节提炼成的简洁而鲜活的意象中显露,感情内蕴真挚深沉。让我们在欣赏诗的意象美、立意美之余,也荡涤了观念中对于爱情和人性美的认知。收集书信跟帖评论环节中,同学们或通过娓说家庭故事、或评论热点话题、或畅想幸福美满未来,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期待。无论是追求细水长流还是惊天动地的爱情,都无一例外地明晰基调:真诚、尊重、激励、相互成就……书信中还出现了这样的诗节:
……
我想让你知道 我还是喜欢你穿裙子的样子
我想让你知道 我还是喜欢你喝酸奶的样子
我想让你知道 我还是喜欢你傻乎乎的样子
我还想告诉你 春天她还没离去 而我也还在
你就像那雾霾里的亮光 指引着我离开迷茫
你就像那大海里的海豚 扶驮着我去到海岸
你就像那深林里的泉水 滋润着我走到林外
我想告诉你 春天她还在 我也不会离去
……
诗句在一种未经文学理论雕琢的自然状态下,用轻松自由的方式,切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灵魂。小作者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奔若野马的感情收归平静,在文字里理性地审视自己,温柔地表达自己,他们直白的天真和敏感的执着,很动人。这是学生在赏析和引导后,学会了观察和构思,懂得了观照和过滤,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结果。
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道德观的形成、价值观的趋向,都是在认识和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视角、引导探讨,观照生活事实,感受和体验具有差异性的价值观,从而明辨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在课程中渗透德育的基本规律。“舒婷爱情诗赏析”课程可以直观有效地看到课程中渗透德育的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
[1]舒婷.舒婷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檀传宝.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杜碧雨 广州市番禺区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5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