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歌谣教学法”
2017-08-05王雨婷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现在,受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影响,同时结合了汉语语言特点,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教学法。其中周晓康教授的“歌谣教学法”就是近年来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比较有亮点的一个教学法。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有了系统性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汉语在世界上逐步变成了一门炙手可热的第二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学法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受到了诸如听说法、翻译法等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影响,结合了这些教学法的优点以及汉语本身的特点,发展出了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方式。其中,周晓康博士的“歌谣教学法”作为针对非汉语文化背景的青少年的汉语教学法,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一、“歌谣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周晓康其人,是北京大学英国文学和墨尔本大学语言学的双料博士,现在在澳大利亚担任汉语教师一职。澳大利亚的学生普遍以英文为母语,对于中文缺乏汉字圈学生的亲切感,加之相比亚洲学生来说天性更加活泼热情,在课堂管理上也相对增加了难度。最开始的时候不少学生甚至是因为在法语课堂上表现太差被淘汰下来,才选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面对如此棘手的处境,周晓康博士创立了“晓康歌谣”这一独特的教学法,将汉语的四要素全部融入歌谣中来进行教学。用歌谣编成的课文非常有趣易记并且朗朗上口,非常符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的特点,很快汉语就成了这些孩子最喜欢的一门外语。周博士也将“歌谣教学法”的理论以及教材不断完善,并有了系统性的成果。
“歌谣教学法”中的歌谣与单纯给中国小孩子唱的歌谣并不相同,一个是教给汉语作为母语的学龄儿童,以趣味性为主;另一个则是要教给汉语作为目的语的学习者,知识性是主要目的,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这样的教学性歌谣,背后必然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接下来本文将对“歌谣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
二、“歌谣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主题式教学理论
主题式教学是通过制定出某个教学主题,围绕这个教学主题来对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和情境进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都以这个主题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主题式教学法是对海姆斯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在课堂学习中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真正做到了将语言学习与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教学重心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真实场景的再现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以主题式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习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给予他们开口说话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强调了语言材料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以及教材必须做到“i+1”的可理解性输入。“晓康歌谣教学法”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例如“端午节”、“512汶川地震”等,都是非常贴合实际非常生活化的东西,课文采用歌谣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大家一起唱歌,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积极性。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汉语学习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库式的后方法时代理论
B.kumaravadivelu在1994年综合了各大教学法的利弊,提出了“后方法”这一概念。后方法理论将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列为三个参数,提出教师不应该生搬硬套教学法,而是要结合语言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法。特殊性指的是教学中要考虑当地的语言环境、文化和政治背景。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效果做一个评估,怎样才能做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用性指的是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来自己的教学理论,并将这个理论再次运用到实践中去。可能性则是强调对学习者的关注,将学习者放在中心位置,并将学习者的社会需求以及语言需求结合在一起,认为教师应该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教学法是否能够得到贯彻和执行。
库式的后方法理论强调了教学法的实用性以及教师要从教学中摸索探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法,这也正是“歌谣教学法”所追求的。澳大利亚的通用语言主要是英语,学习者对汉语缺乏汉字文化圈学生特有的亲切感,加之学习者年龄比较小,对汉语学习又缺乏热情。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周晓康教授因材施教,制定出了“歌谣教学法”,正是从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歌谣方式进行语言教学。符合青少年爱说爱唱的天性,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三)“歌谣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歌谣教学法”作为一个针对性非常强的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起来优点是非常明显的。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极少有教师以歌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即便有少数以歌谣的方式引入,也是流传已久的、适合有汉语文化背景的孩子传唱的儿歌。而周晓康博士的歌谣则完全是自编自创,根据要学习的内容来决定歌谣的主题。在遣词造句上,作者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根据歌谣的特点尽量使用统一并且押韵的句式。例如《你想吃什么》这一课:“你想吃什么?我想吃热狗。你想喝什么,我想喝果汁;兰兰爱吃汉堡包,大伟爱吃冰淇淋;弟弟喜歡喝牛奶,妹妹喜欢三明治。”将同一个句型不断进行重复,通过替换词语,来不断增强学习者的记忆。学完课文之后,学习者还可以自由选择词语和句型,来进行替换练习。
在教学中,“歌谣教学法”一直都是交际法领先,这也符合语言学习中的交际原则。例如《你几岁》这篇课文中,出现的问答句:“你今年几岁?我今年九岁。他今年几岁?他今年十岁。”学习者学完这首歌谣之后,就可以直接用来与人对话和交谈。像这类实用性非常强的篇目在教材中比比皆是,例如《你好》这一篇是学习打招呼;《你是谁》这篇课文可以用来询问姓名;《你是哪国人》是用来询问国籍等等。这些都非常贴近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也是非常口语化,实用性非常强的。
另外,《晓康歌谣》在课文的布局安排上也是逻辑性比较强,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从前三课《字母歌》、《笔画歌》和《四声歌》开始,介绍了汉语的语音和汉字的特点,也是汉语最基础的知识。《字母歌》和《四声歌》为汉语语音打下了基础,《笔画歌》则为汉字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接下来的《山水歌》、《林火歌》教了一些汉语中简单的象形和会意字,学习者对汉语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也可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在这些汉字之后,《你好》、《问候》、《你是谁》等课文开始了简单的问候语和日常交际用语的教学。随着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歌谣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了起来,饮食、国家、文化、气候等话题也逐渐在教学中呈现。
总结
“歌谣教学法”总体来说是一个适合母语为英语的青少年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法,其优点在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引起了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其突出的交际领先的原则也能够让学习者真正做到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交际中去。周晓康博士基于主题式教学理论和库式的后方法时代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编写出了这么一套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教材,这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中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在研究针对其他条件和背景下的学习者的教学法时,也能从周晓康博士的研究中得到指导和启发。
参考文献:
[1]栗叶.对外汉语教学法探索[J].今日南国旬刊,2009,(1).
[2]王露芳.论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
[3]吕必松.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
(王雨婷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