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2017-08-05向刚
向刚
摘 要:自精准扶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来,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关注及其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特征、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在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精准扶贫研究中可能存在对实践研究不够具体。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区域 精准扶贫 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属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精准扶贫少数民族——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xhmks1710)产出论文
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背景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西部脱贫致富是关键,西部能否脱贫,重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的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1]在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有257个。2014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达7017万左右,其中2205万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2]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有3736万之多。西南少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现状
精准扶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来,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成果丰硕。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主要对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特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进行研究。
(一)对精准扶贫理论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精准扶贫的概念。沈茂英认为精准扶贫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机制。针对不同的贫困区域环境和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合规程序,对扶贫对象加以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以及精确管理。[3]邓博文指出精准扶贫的主旨是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形成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的基础。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的核心。[4]赵和楠、侯石安、祁毓从内涵和构成的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从精准扶贫的内涵上来说,精准扶贫是指通过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扶持识别出的贫困家庭与人口,消除导致其贫困的障碍因素,增强其自主的发展能力,并且要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的内容构成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5]
精准扶贫的理论特征。沈茂英指出精准扶贫的三大特征是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3]赵和楠,侯石安、祁毓认为精准扶贫独特的要素是多维瞄准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各环节之间内在的关联、互为藕合特征。[5]
(二)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
刘东燕指出云南、贵州、广西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又是石漠化严重区,这导致在新阶段的贫困状况更加严峻、致贫的原因更加复杂、贫困的程度更加突出以及防返贫的任务更加艰巨。[6]黄悦、梁鹂、唐洪亮认为地处乌蒙山片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属于高寒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均可耕地少,产量低。这就直接增加了精准扶贫的难度,尤其是增大了返贫的挑战。[7]
沈涛、朱勇生、吴建国指出自然生态脆弱以及生态多样保护是云南边疆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8]罗绒战堆、陈健生指出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冰雹、霜冻与暴雨,以及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常有发生。当地的百姓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处于中下等甚至中等的一些农户的生计将处于困境之中。[9]
郑双怡认为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性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多受流水的侵蚀。[10]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经济底子薄,抗風险的能力差,一旦发生灾害就很容易丧失生计,气候变化的风险容易造成民族地区大面积返贫,影响精准扶贫的进程。
(三)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精准扶贫的对策
1.研究发展教育脱贫致富
高天跃说“贵州作为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省份,省内贫困程度依然位居全国前列。”[11]杨定玉认为贵州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人的思想观念滞后。在民族地区实施“教育扶贫”战略,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来脱贫,断其贫困的“根”,使贫困不再代代相传。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和返贫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必须保障贫困对象的子女能接受一定的,甚至良好的教育,这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培养大量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参与精准扶贫的实施。[12]只有这样才能使精准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成效发生本质的转变。
邓秀华认为通过对农村成人引导性培训、农业技术技能教育培训,使其转变旧观念,能塑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的就业者。大力支持成人教育推进精准扶贫,从农村成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成人培训项目设置的科学性。[13]
2.研究旅游精准扶贫
陈祥碧、唐剑认为旅游扶贫是长江上游广大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他们认为立足于“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创新该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把实现旅游业与农牧业的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能力、进而扩展帮扶渠道等途径来增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实效。[14]
沈涛、朱勇生、吴建国着重研究发展旅游业的转向问题。通过传统旅游转为包容性的绿色发展途径来推进精准扶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机会的均等化,制度倾向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进而保护好生态环境。[9]
3.金融精准扶贫
高天跃认为这种精准扶贫途径是指通过金融机构来建立的一种信贷业务,这种业务具有政策性和经营性,是通过金融机构独特的资源来实现。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环节与程序来设立一套识别贫困村、贫困户的机制,并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然后针对识别出的贫困户,设定计划对其进行帮扶。[11]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董家丰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信贷扶贫工作中存在信贷扶贫对象不精准、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执行不精准和扶贫效果不精准的问题。[15]王蕾认为少数民族地区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是金融风险高;金融扶贫的成本高;农业项目投资的风险高;金融信贷体系不完善;工作思想不统一和动力不足;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方式比较单一,就会造成金融环境建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16]高天跃认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规划缺乏长期性和综合性,地方的金融控制影响到了扶贫资金的配置。他还认为金融精准扶贫的主体结构单一,金融服务的创新不足。最后指出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又与深度贫困分布的地区重合。[11]
4.解决金融扶贫困境的对策
董家丰提出了目标瞄准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动态补偿机制、进入退出机制、公开招标机制、货款管理机制、投向选择机制。[11]王蕾指出首先要准确锁定扶贫目标,才能提高扶贫资金利用效率。对贫困人口信贷降低门槛,加强对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16]高天跃认为创新扶贫开发新体制,实现精准管理。组建合理的农村扶贫金融体系,形成精准的实际策略。对不同的农村金融产品,进行专项扶贫。通过完善金融扶贫的工作组织体系,定点扶贫。通过制定优质的金融扶贫策略,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致富。[11]
周帮扬、蔡新宇提出监督建议。为了使金融扶贫具有公开性,要健全精准扶贫项目的公告公示制度。通过强化审计的职能,使其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监督。拓宽财政扶贫资金的法律监管渠道。通过检察机关的职能,查处和预防挤占挪用、截留以及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17]对金融扶贫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精准扶贫的资金的实效性。
三、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的述评
不难看出,研究者主要立足于精准扶贫的概念内涵、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虽然现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却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对精准扶贫的概念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认识。尽管很多研究者在对精准扶贫的字面意思理解上大体一致,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次就是具体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人员不多,研究队伍需要更进一步充实。在研究中,如果能更多地再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村、户,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具有实际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陈全功,李忠斌.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持续性贫困探究[J].中
国农村观察,2009(5).
[2] 祝慧,莫光辉,于泽堃.新发展理念与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契合及实践策略——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四[J].改革与战略,2016(12).
[3] 沈茂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农村经济,2015(5).
[4] 邓博文.贵州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讨——以威宁县迆那镇精准扶贫实践探索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6(7).
[5] 赵和楠,侯石安,祁毓.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施难点与改进建议——基于四省民族贫困区的调查[J].学习与实践,2017(2).
[6] 刘东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6(11).
[7] 黄悦,梁鹂,唐洪亮.找准路子精准施策助乌蒙山片区拔“穷根”——四川宜宾财政创新扶贫机制纪实[J].中国财政,2017(1).
[8] 沈涛,朱勇生,吴建国.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9] 罗绒战堆,陈健生.精准扶贫视阂下农村的脆弱性、贫困动态及其治理——基于西藏农村社区案例分析[J].财经科学,2017(1).
[10] 郑双怡.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气象灾害致贫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
[11] 高天跃.贵州民族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
[12] 杨定玉.精准扶贫背景下贵州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之路[N].中国民族报,2016-1-29(8).
[13] 邓秀华.“精准扶贫”与农村成人教育的“精准”发展——以四川某国家级贫困县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6(15).
[14] 陈祥碧,唐剑.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4).
[15] 董家豐.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7).
[16] 王蕾.基于金融支持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1).
[17] 周帮扬,蔡新宇.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财政资金法律监管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