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探析

2017-08-05韩伟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德性亚里士多德幸福

韩伟娟

摘 要: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阐述主要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他关于幸福观的探析也是自成一派。讨论幸福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快乐问题,文章中按照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阐述思路,首先说明幸福区别于快乐,同时也通过对快乐的理解表明幸福不仅仅是停留在追求快乐的层面,之后论证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并且是合德性的活动,合于自身中最完满的幸福即沉思是人真正的幸福,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对沉思幸福的阐述,理解分析何种生活才是真正的沉思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幸福 德性 沉思

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幸福?不言而喻,这是历代文人墨客都难以终结的话题,是多少哲人都道不尽的难题。关于把握幸福观我们可以从实践中去体悟,还可以通过梳理古往今来的幸福观去感受它,从而达到对幸福的总体把握。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理论观念也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本文就是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幸福观的梳理中感受西方古代文人对幸福的整体把握,对人类的幸福观探析也是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关注。

一、幸福区别于快乐

今之社会,幸福和快乐被很多人已经等同看待,认为快乐就是幸福,殊不知,快乐仅仅是人类幸福来源的一种方式,也许,众多幸福感中都伴随着快乐,但是我们绝不能定义为快乐就是幸福。例如,房、车、爱人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但不一定会给我们幸福,对幸福获得而言,这些房、车、爱人等都是通过给予我们快乐的一种外在方式,是幸福获得的一种物质和精神保障,想要获得幸福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快乐的追求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快乐追寻幸福,但不能止于此。

快乐不是善,而幸福才是合德行的,涵盖了我们最好部分的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我们之所以关注快乐是因为快乐似乎是与我们本性最相合的部分,通过对快乐的探析可以把握人最真实的自然欲求和社会欲求,亚里士多德对快乐的阐述的结论中,认为快乐不是善,并不是我们最好部分的德性,“快乐不是善,或者,并非所有的快乐都值得欲求,只有那些形式上和来源上与其他快乐不同的快乐自身才值得欲求。” ①我们可以理解为快乐之所以不能是最好部分的德行是因为快乐是有善有恶的,但不是完全意义上都是善的,因此在看待快乐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于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快乐不是人的目的,“我们把幸福看做人的目的” ②他还提到,“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说它合于最好的德行,即我们最好部分的德性”,在幸福是合德性的,幸福中还涵盖了合于我们自身最好的德行即沉思,他是最完美的活动,完全善的活动,关于幸福中最完善的活动“沉思”后面我们会具体讲到,这里便不做过多的解释。

关于幸福和快乐的实现活动也是有区别的,快乐是完整的,但不是一种运动,是相关于被感觉对象的一种感觉,不是持续不断的,而幸福的实现活动的高贵和必要性在于,它不是一种品质而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是因其自身中的高贵的欲求而值得欲求的活动,同时,幸福的实现活动中有消遣,而消遣的快乐不是幸福,严肃的工作是合于德行的,因此,在实现活动中,严肃的工作是关于幸福的,而消遣更多的是关于快乐的。亚里士多德在解释幸福和快乐的伦理问题时,都从实现活动的角度考虑了这个问题,从实践活动入手考虑幸福和快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从实践的角度把握感觉等意识形态的问题。快乐是完整的过程,因为快乐的完成不需要任何的后续问题的干预去善后,快乐一旦生成、完成整个快乐过程便已经结束,同时,整个过程并不能理解成运动,每一种运动都会有目的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经历了整个时间或在那个最后的时刻,才算完善的③。”期间的每个片段的时刻都不算是运动的完成,而快乐则是在片刻完成的,他不具有运动的特质。关于幸福的实现活动它的高贵处除了开篇提到的关于幸福自身最值得欲求的活动外,在实现活动中难得之处在于严肃的工作,区别于幸福更多关注消遣,严肃的工作是较好的工作的较好的人优越之处,它所优越的也正是快乐带来的更多消遣,使人类在快乐与幸福的伦理的问题把关注点从追求肉体的、感官的、肤浅的快乐拉向对幸福的追求,在对幸福的不断拷问中、思索中带领人们探索幸福的答案。

二、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且合于德性

《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在讨论幸福问题时,通过快乐引出幸福,以快乐为基础阐明幸福,开篇点明主旨,表明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幸福不是一种品质,幸福是不缺乏任何东西的自足,幸福不是消遣,消遣只是消磨时光消磨幸福,同时表明幸福合于德性。

《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一直在追求至善的、高贵的、高尚的伦理的事物,试图建立起关乎人類的所有的伦理标准供城邦乃至人类去遵循,朝着一种至善的标准努力约束完善人类,幸福就是所有高贵的、高尚的且值得欲求的伦理品质中的一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而不是快乐,追求快乐像鸟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无可厚非,而对幸福的追求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对幸福的追求会使人生更加完满,使人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肉体、感官的快乐,一种更超然的快乐便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对人生的幸福的追求。这种幸福不是一种品质,品质是由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实现活动是怎样的,他的品质就是怎样的”,品质虽是由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但是并不是实践活动没有进行就会消失,一个一生都在睡觉、过着植物般生活的人没有这样那样的幸福,也不能被称为是幸福的人,可以断定幸福不是品质,而更多的是人自身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

关于幸福是值得人自身欲求的实现活动方面,是因为幸福所追求的内容所决定的,在定义幸福追求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只会把那些符合人类自身欲求的、高贵的、高尚的内容定义为幸福追求的内容。因为“高尚(高贵)的、好的行为自身就值得欲求,他们之所以值得欲求不是别的事物之顾”,④令人愉悦的消遣也是自身所追求的,但是它并不是高贵的、高尚的,如果没有自由的、纯净的喜好感觉并不是幸福定义的感觉。在亚里士多德定义的幸福里面我们也可以解释幸福不是一种消遣,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只是求得眼前的快乐为一时的快乐而活的话,一生都是庸俗、愚蠢的,这样的追求使一生的操劳消磨了幸福,我们的消遣中可以带有休息,人不可一刻不停地工作,正常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消遣是可以并且不能否定的,但是不能把简单的消遣定义为幸福,消遣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并不是合于德性的生活。正如亚里士多德而言:“幸福的生活似乎就是合德行的生活,而合德性的生活在于严肃的工作,而不在于消遣。”关于幸福是合德性的证明仅从消遣方面证明是不充分的,下面我们进一步论证幸福是合德性的生活。

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生活。每个人身上都有天然的主宰者,这个主宰者可能是努斯也可能是其他别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些也可能是神性的部分,它指导着我们追求着高贵的高尚的事物,而高贵的、高尚的事物恰恰是合德性的事物,也只有合于德性才能构成真实的、完满的幸福,没有一件不符合道德的事我们可以称它为幸福的事,幸福是合德性的说的是道德对幸福的基本要求,个人幸福的完满不能以伤害他人的幸福为前提,那种越过道德底线的个人满足不能称之为幸福,反而会被叫做私欲,为一己私利伤害他人有时不仅仅越过的是道德的底线,还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为了防止这种伦理问题,亚里士多德在阐述幸福问题的最后一部分重点讲述了如何用法律保障伦理问题,他认为好的品质是在好的法律下养成的,要学会立法学才能更好地教育城邦公民。

如果说,幸福是合于德性的活动,那么,合德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合于德性中最完满的德行即“沉思”才是德行中最好的德行、最完美的活动。接下来我们就讨论真正的幸福即“沉思”。

三、真正的幸福即“沉思”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生活,一种是享乐的生活,它也是最为流行的生活,一种是公民大会的或是政治的生活,而第三种生活,沉思的生活,也就是真正的生活。在他看来,一般人是奴性的,所以大部分人都过着享乐的生活,第一种生活是撒旦那帕罗式的生活,而第二种生活是政治上的生活,唯独第三种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沉思的生活避开了人的奴役性,是永恒幸福的生活,是属善的生活。

沉思是连续的、向着逻各斯的、自足的一种最高的现实活动。沉思的生活受努斯支配的生活,努斯是人身上最高等的部分,也是“唯一因其自身故而被人们喜爱的活动”,它是以最好的东西为内容的实现活动,使人的思想超越更多的物质、感官的世界,人自身受自己的努斯影响和支配,最大限度地摆脱人的奴役性,灵魂处于一种放空的状态,好的东西便会进来,给人留下沉思的空间,思考人生最终极的问题时,便是这种沉思的幸福,沉思受最高努斯支配也就属于最高的实现活动。沉思的生活是向着逻各斯出发的生活,是依靠理性所追求的幸福,并不是一种毫无规律完全依靠人感觉体验的生活,我們同意幸福是一种感觉,但是幸福不能仅仅依靠感性去体悟,还需要理性的光芒去照耀填满幸福的生活。

在幸福的实现活动中,我们可以证明沉思的生活是第一好的,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是第二好的。道德德行的实现活动需要外在许多外在的东西,而沉思不需要,因为有沉思才使得有智慧的人成为幸福的人。合于道德德行实现活动也属人的幸福,它以明智相互影响,但是它不是第一,德性在某些方面和努斯分离,需要很多的外在东西补足,越是高贵越是完满的德行实现活动需要的外在东西也就越多,我们说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不是否定人的外在需求,而是赞扬沉思需要更少的或是不需要外在的东西。证明沉思是第一的好的实现活动,亚里士多德还从神性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所谓的神性并不是现在神鬼中的神,而是与努斯相近的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神的实现活动中,最为优质的福祉就是“人与神的沉思是最为相似的,也就是幸福的”,在古希腊时代解释不了的事物会借助神来解释,今之社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沉思的幸福是合于努斯的幸福。

注释

①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1174a:10

②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1176a:31.

③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1174a:19-20.

④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1176b:7-8.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0.

猜你喜欢

德性亚里士多德幸福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为了“幸福”的母亲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