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标准”,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
2017-08-05张宁新
张宁新
[关键词]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14-03
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是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的主要指标之一,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的重点任务之一。江苏省历来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建设一批“体现江苏特色、跻身国内一流、接轨国际水准”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开展了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但从历次检查评审情况看,江苏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实训基地管理运作不够科学,教学、生产、科研等效能有待进一步发挥。主要表现在基地建设调研不充分、规划方案欠科学;部分学校实际购置设备与方案计划相去甚远;少数学校盲目追求“高精尖”,购置的实训设备基本用不上,长期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极个别学校由于即将合并或搬迁等原因,要么一段时间内不购买新设备,要么将新购设备封存在仓库,导致有些更新换代较快的电子类设备如电脑等,可能还未使用就被淘汰了。
二是实训基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如部分学校较为先进的设备仅采购一两套,或用于教师演示,或只用于技能大赛参赛学生训练,而大多数学生只能使用一般性设备进行操作训练。
三是实训基地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基地设施设备更新较慢,不能适应产业升级要求。部分学校只能开展验证性实验或技能等级考试训练,缺少探究式实训和真实生产操作训练。
二、现代化实训基地的内涵与建设任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提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有序推进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四项内容之一。“十三五”期间,全省将重点支持一批职业学校,按照要求加大建设力度,率先建成现代化实训基地,形成示范作用,带动实训基地整体建设,逐步构建覆盖所有专业的实践教学网络体系;发挥服务功能,面向社会广泛开放,接受行业企业指导,承接行业企业任务,服务行业企业发展,面向相关院校广泛开放,开展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300个左右现代化实训基地。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力量,经过研制、试评、征求意见等过程,历时一年左右最终形成了《江苏省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通知》及《标准》对“现代化”的内涵作了阐述,并提出基地建设四大任务。
(一)现代化实训基地的内涵
“四以”建设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为支撑、学校为主体。
“四中心”建设目标。1.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这是首要也是最主要的目标。2.技能教学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收集国内外有关行业、专业最新理论、最新信息、最新技术、最新标准、最新工艺流程、最新岗位设置情况,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开展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培养培训教师技能,推广技能教学研究成果等。3.技术创新推广中心。联合行业企业,跟踪国际上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4.创业孵化中心。利用基地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为学生和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基地成为转化研究成果、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器。
“一加、两对接、三服务”建设思路。“一加”即互联网+,“两对接”即对接产业(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对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三服务”即服务专业群建设、服务产学研、服务创新创业教育。
“四化”建设要求。规范化,指对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等各环节要制订制度、规程、指标等规范,并严格执行。集约化,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通过对基地各环节内涵的细化、流程的优化、质量的提高,获得最大的服务成效。信息化,基于物联网技术集学习、教学、管理及远程控制于一体,借助数字化教学环境实施实训教学,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师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国际化,指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体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同时依托基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
提升基础建设水平。根据专业和课程实施需要配足、配齐、配优实训设施设备,满足基础性实训、生产性实训、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和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需要,满足技能教学研究、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服务和创业孵化项目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以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为突破重点,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合作育人。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业教师要深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熟练掌握实训基地核心设备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基地要配有专兼职管理人员。
优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实训基地生产、科研功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充分保证实训教学要求,着力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三、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需要關注之处
(一)建设标准从划出底线转向给出高标
“十二五”时期发布的《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遴选条件》是学校申报的最低要求,经过评审立项后按照《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建设完成后再进行视导验收。而《标准》的指标内涵指向“十三五”末期,具有导向作用,有些指标部分学校目前可能难以达到,个别学校甚至“十三五”末也难以完成。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要根据《标准》选准方向、找准差距、制订方案、认真实施,力争尽快达到《标准》要求,同时要多方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对于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强指导,合理布置辖区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任务,要积极协调落实财政资金支持学校基地建设,形成相互分工、相互协作、相互提高的局面。
(二)建设方式从遴选立项转向自主建设
“十二五”时期,省级现代化高水平实训基地创建采取立项制。经学校申报,各市教育局、财政局推荐,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后准予立项,建设期为2年。建设期结束时,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照立项时的建设任务书进行评审,完成目标任务的授予“省现代化高水平实训基地”称号。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在启动建设时、建设一年并通过中期评估后分两次拨付。市、县财政按与省级资金不低于1: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十三五”时期,现代化实训基地采取终审制,即学校根据建设标准先行自建自评,认为达到建设标准的提出验收申报,经市县初审推荐、省级评审,对达到标准的授予“江苏省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称号,同时发放奖励资金。市、县财政在学校建设基地时就应给予资金支持,评审通过后再予以奖励。
(三)建设内容从偏重设施设备转向注重整体设计
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实施、高效率使用”的原则,在立项、规划、招标、实施等各环节体现技术、教学、环境等要求,以最优的谋划、最优的配置、最优的方法和最优的操作赢得最优的效益。比如,实训基地的环境及布局上要做到:
实训基地环境要对接现代企业环境,体现环境育人。一是生产环境。实训场景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实训场所符合相关建设标准,符合环保、安全生产要求。二是数字化环境。符合“互联网+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具备满足信息化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实现信息点全覆盖,百兆带宽到桌面,计算机数量满足实训教学和管理需要。有与专业群(链)教学配套的信息化实训教学、考试考核和资源平台,根据教学需要有虚拟仿真实训室、数字化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具备仿真实训虚拟环境。具有与国家职业标准目录对应的数字化职业体验馆,或能进行数字化信息瀏览的实物展示场馆。三是文化环境。营造与现代企业文化相对接的实训文化,有专业技术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设备功能介绍、典型产品介绍等文化环境布置。
实训基地布局合理,功能区划满足生产与教学的需要。各功能区之间可以用墙体分割,也可以用隔断、橱柜等分割形成开放或半开放式空间。一般应设置的功能区有:理论教学区、实训操作区、教学资料区、工具材料区、文化展示区以及办公、仓库、废料堆放等其他区域。各功能区的划分不一定十分明显,比如:教学资料区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与理论教学区放在一起;工具材料区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与实训操作区共用一块场地。具体设置方式视学校实训场所面积、实训基地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四)基地建设从专注服务专业转向兼顾自身发展
“十三五”之前的基地主要以服务专业建设为主。现代化实训基地除了要继续做好为专业服务以外,还要加强自身建设。这里所说的为专业服务,既可以面向同一专业群中的若干专业,也可以面向不同的专业群。《标准》首次对基地管理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专职管理人员不低于管理人员总数的20%。管理人员要有累计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能进行实训基地常规管理、设施设备日常维保和简单维修,并辅助专业教师开展技能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用。学校要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行实训基地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基地使用效益考评,提高实训基地的服务力、满意度和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