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2017-08-04张东
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基础,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完善和成熟的阶段。而网络语言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产生的。彼此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而这两种语言的冲击肯定会彼此带来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网络语言;汉语言;发展
一、现代网络语言概述
自网络产生以来,人类已经渐渐走进无纸化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成为必须品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网络生活也成为个人娱乐方式的主流。人际沟通交流,看新闻、购物等通通搬上网络,在互联网上,来自全球各地,不同语言、姓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可以畅所欲言,以此,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是人们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思想的载体,它会随着语体的变化而变化。语体变化可以随着环境,场合分为很多种,而网络催生出来的新语体网络语言是各种文化的变异展示。我国自九十年代后大力发展网络研究与应用,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由自主开放各种特点的网民组成并创造、形成独特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中,数字、符号、拼音、汉字等相互掺杂,形成“正宗”的语言。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讨
(一)网络语言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丰富了文字语言的表达形式。网络语言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例如表情符号的使用“:)”,不仅可以生动清晰地表达出发送方真实的情感意图,还可以消除交流双方之间的冷漠感,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使网络上的交流更加轻松自如。网络语言通过借用一些外来词,或者把传统的汉语词汇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囧”字原本在生活中应用的极少,属于生僻字,其原本的字义是光明,现在被赋予了“郁闷、无奈”这样新的含义,而且还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语言简化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它在结构和表达方式方面体现了其简单明了的特点。为了提高文字输入和交流的速度,网络语言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进行重组,利用数字、英文字母或谐音等新的形式来代替。网络语言中的英语词汇、字母和数字都有了新用法,例如运用数字谐音,将“520”表达为“我爱你”、“1314”表达“一生一世”的意义。(2)网络语言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需要与新的语言形式进行结合,以此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例如,“MP3”、“黑客”等词语已被汉语言文学引入其中。网络语言将多种用语巧妙结合,幽默风趣略带讽刺意味,而且有些网络语言是某个社会的热点人物或特殊事件所产生的代名词衍生而来,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词库,方便于人们在口语和平面书写时使用以此来表达情感,促进文学的传播和发展。例如“给力”一词不仅在网络平台上盛行也同样用在人们的日常汉语表达中。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带来的乐趣深深地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网络语言环境下,网络阅读属于一个超文本的阅读,它可以将不同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体现了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功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丰富了阅读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
(二)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
首先来说,一部分网络语言偏离了汉语规范。网络语言普遍是为了追求新奇和方便,在很多方面都没有遵循汉语规范;有些词语的词义被曲解,还有很多刻意的错别字。这些都会在语文教育方面有负面的影响。网民的主要群体是青少年,他们喜欢新鲜事物,而且乐于并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情感非常丰富,却没有很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青少年正处于语言的学习和培养的阶段,大量的使用、接触网络语言,接受了其中不规范的特点,容易不规范表达的坏习惯,这对语言学习必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我就看到过有的学生在试卷上答“死亡”的近义词为“挂了”,这很明显是在网络游戏中形成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我们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在慢慢下降。网络是虚拟的,它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界限,营造的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世界。网络语言因为其丰富多样和巨大的张力建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这种直白的文字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迅速渗透到了传统的语言文化中,使得传统语言的功能变得淡化。
三、对待网络语言的正确态度
新时期,随着中国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人們对汉语也有了更高的关注,要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网络语言,取其精华,摒弃恶俗。正确地看待网络语言,就要懂得分辨网络语言的精华和糟粕。切忌一味地模仿任何性质的网络语言,丢弃汉语言文学的精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应该加强对新时代网络语言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应对实施策略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武文杰,徐艳.现代汉语视觉动词语义相容度认知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14(9):88-89.
[2]陈超海.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5(7):4-5.
作者简介:张东(1995.11),女,回族,四川西昌人,大专,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公共服务学院在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