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辛那特斯:群盲中的自我意志

2017-08-04胡晓荣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群体

胡晓荣

摘要:《斩首之邀》是纳博科夫早期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争议比较大又值得深入探究的一部小说。小说描写主人公辛辛纳特在等待斩首的狱中生活,刻画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并描写了这个世界中相互对立的个体与群体的生存状态。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分析辛辛纳特斯和皮埃尔等人的形象,探究纳博科夫在《斩首之邀》中描述的个体和群体两种形象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斩首之邀》;辛辛纳特斯;群体;文本解读

《斩首之邀》(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是纳博科夫于20世纪30年代流亡柏林的时候写成的作品。他在《斩首之邀》的前言中说:“《斩首之邀》不是这种小说,它是自拉自娱的小提琴。世俗之人会认为是在玩弄技巧的。”[1]对于这样一部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小说刻画了两种对立的形象:被囚禁的个体和愚昧无知的群体。通读小说我们发现,以辛辛纳特斯为代表的被囚禁的个体和以皮埃尔、马思等为代表的群体形象就是我们所有人类的两种形态,等待斩首的生活实际上是这两种人不同的生存状态,它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也是我们对自我生存方式的一种反思。

一、辛辛納特斯:孤独的异化者

《斩首之邀》讲述了辛辛纳特斯因罪入狱,在等待斩首刑期到来之前在狱中的生活。在漫长又没有确定时期的等待死亡中,辛辛纳特斯被迫接受来自各种人的伤害,最终追寻心灵的解脱。

在这个荒诞、虚伪的世界里辛辛纳特斯是一个不容于世的独特存在。小说中多次提到他是一个独立、特殊的存在:“我是被煞费苦心塑造出来的一个人”、“我是你们当中还活着的一个……”在他的眼中,自己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真正的、独立的一个人,而在监狱中及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是没有自己思想的幽灵、豺狼。“除了辛辛纳特斯以外,所有的城里人都认为展品有限而且透明”,在灵魂彼此透明的的世界上,不透明的辛辛纳特斯就是一个孤零零的黑色障碍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在一群无形的物质中存在着的辛辛纳特斯是众人眼中的另类,他必然要遭受斩首。而被判斩首的辛辛纳特斯在众人眼中并不是一个即将失去生命的一个人,只是一个供大众娱乐、消遣的玩物。对于辛辛纳特斯来说,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活在一群没有思想的人中间是精神受到的最大的伤害,这也是对他最大的囚禁。斩首在他眼中只是肉体的终结,是他精神解脱的一种途径。

在纳博科夫笔下,辛辛纳特斯是一个单纯坚持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孤独者,是坚持自我意志的异乡人。他被囚禁在这个世界中,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禁锢是对他最大的徒刑,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已没有意义。在这个陌生、荒诞的世界中等待着斩首,等待着摆脱这个庸俗世界的解脱。这种等待是对精神自由与解脱的向往。

二、庸俗无知的群体

与辛辛纳特斯对立的是一群庸俗、无知又残忍的群体,这个群体中有以皮埃尔为代表的宣扬诱惑的思想者,有以马思为代表的践行诱惑的群盲。这些人构成了这个冷酷、残暴又虚伪无知的世界,用自己的方式伤害着以辛辛纳特斯为代表的拥有自我的个体。

(一)宣扬诱惑的思想者

小说中的刽子手皮埃尔、监狱长罗迪恩是这个冰冷、虚伪世界中宣扬诱惑的思想者。对于皮埃尔和罗迪恩这类人来说,囚禁辛辛纳特斯,将辛辛纳特斯送上斩首台是消除那些有独立思想的异类。他们宣扬群众的绝对服从,消除个人的独立思想,对他们来说统一的物质远比精神更加重要,思想是无意义的一件东西。在他们眼中,辛辛纳特斯是一个与狱中蜘蛛一样的玩具,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作为掌权者的代表,皮埃尔等人的所有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他人精神的剥夺,为了在这场荒诞的剧中娱乐所有人,实现全民的狂欢。纳博科夫说“唯一真实的世界当然是那些看上去异常的现实。一旦个体的创造失去了主观体悟的质地,普通现实便开始腐烂发臭。”这群冷酷、疯狂的掌权者就是剥夺独立个体主观体悟的始作俑者,他们囚禁了独立的人、独立的思想,最终领导一群群盲创造了一个开始腐烂发臭的现实世界。

(二)践行诱惑的群盲

小说中以马思为代表的人物是一群没有自己思想,只是行尸走肉般践行掌权者思想的群盲。

马思是小说中愚昧大众的代表。作为辛辛纳特斯的妻子,在辛辛纳特斯即将斩首之时,她关心的是辛辛纳特斯会不会对她的生活造成影响,而不是丈夫的生命。马思不再是传统中与丈夫亲密接触、荣辱与共的妻子形象,她是社会上愚昧、庸俗的一员,看不到自己亲人的生命即将逝去的痛苦。对于马思这种没有自我、无知愚昧的人来说,唯一的追求就是迎合大众群体的要求。这是一类无意识的群盲,在疯狂、无知中娱乐、生存便是仅有的要求,他们不懂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意志。

加缪说:“在一个突然失去了幻想与光亮的世界中,一个人就会感到自己是异乡人,是陌生客”。辛辛纳特斯正是生活在一个荒诞、没有光亮的世界中的异乡人、陌生客。拥有自我意志的他被一群愚昧无知、冷酷无情的庸众囚禁,只能在这种囚禁中等待死亡,等待解脱。这两种对立的形象折射了我们现实社会中以这两种姿态生活的人类:被困于社会牢笼下追求自我意志的个体和愚昧无知、毫无追求的庸众。而小说最后,辛辛纳特斯坚持着自我的意志,坦然接受死亡是作者在这个绝望、荒谬世界中实现精神超脱的追求。

注释:

①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陈全安译,《斩首之邀》,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

参考文献:

[1]王安.《斩首之邀》中的诺斯替主义[J].俄罗斯文艺,2007,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转化核心人物 消除消极影响
调查
中间群体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