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化运动”小说中的动员结构
2017-08-04冯玲萍
冯玲萍
摘要: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这三部小说符合“动员——改造”结构。因此,本文以这三篇小说为讨论核心,论析“党员——农民——知识分子”这一紧密结构。
关键词:动员结构;农业合作化运动;《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
1951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的协议(草案)》,标志着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式起步。也因此,五零年代中期出现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体现出了文学书写与政治实践的高度结合,也体现出了作家个人对社会、国家政策、历史进程的高度参与,进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结构模式。
一、动员结构
蔡翔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学时提出“动员—改造”的小说叙事结构,这一结构得以形成的原因是“恰好对应着中国当代的社会结构”,而这一叙事结构的发端是建国之前的“土改小说”。 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题材的小说是文学书写与政治实践的高度结合的产物,而此时的作家、作品担负着反映现实的责任,所以小说形成了大致固定的模式。
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年发表),描写的是太行山区的三里湾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描写了湖南省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创业史》(1960年出版)是柳青著作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从作家、作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看,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三位作家(知识分子)都出身、成长于农村,又都是共产党员,在合作化期间,他们的小说更易于形成“党员—知识分子—农民”这一动员结构。
二、党员、知识分子、农民在文本书写中的位置
(一)党员
在动员结构中,党员所承担的功能是非常显著的,即完成“动员—改造”政治任务,做好社会主义“带头人”的形象。当然也存在落后的党员形象,就像《三里湾》中的范登高、《山乡巨变》中的谢庆元《创业史》中的郭振山,他们也是被改造的对象。
《三里湾》中党支部书记王金生是个农村党员干部典型,善于從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从容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善于按照事实的发展规律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山乡巨变》中党支部书记兼农会主席李月辉,他像个“婆婆子”,做工作总是“将心比心”,善于把“全乡的人,无论大人和小孩,男的和女的”都团结在乡政府周围。《创业史》中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领袖人物。
(二)农民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认同走合作化道路,这就又有了先进\落后之分,而落后的农民是要被改造的。合作化小说中对这些落后农民形象的刻画,是在生活来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他们最后的入社即改造成功,显示的是合作化运动无比的优越性。
《三里湾》中“糊涂涂”马多寿是个封建落后自私的中农典型,在政治上保守糊涂,在谋私利方面精明能干,甚至是用“糊涂”的名声掩盖自私的行径。《山乡巨变》中绰号叫“菊咬筋”的王菊生,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使他变得委琐卑下,小说叙述了他玩弄诡计抗拒入社及妄图拚命比垮合作社,遭到失败最终而入社的曲折过程。《创业史》中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富农分子姚士杰表面“老实”,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实则暗地进行破坏活动。
(三)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不仅在农村担任合作化运动的推行者,更将参与运动的经验从生活素材转化为小说文本来担任这一重要任务。就像《创业史》扉页上那一句“家业使兄弟们分裂,劳动使一村人团结起来”,他们力图通过文学的宣传动员作用使人民团结起来。
《三里湾》的作者赵树理,1951年春回到他的家乡晋东南地区,在平顺县川底、羊井底等地参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山乡巨变》的作者周立波为了深入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于1954年末回到故乡湖南省益阳县邓石桥乡清溪村体验生活,参加了该县谢林港区发展互助组、建立初级农业社的工作。《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在皇甫村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在《创业史》中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介于“土地改革”与“公社化”之间最重要的农村革命运动,也是毛泽东预想的“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建国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但是,由于与政治结合的过于紧密,因此这些作品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即“动员—改造”的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有着自身的优越性,但也使得文本的展现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赵树理.三里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