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道妙语

2017-08-04蒋玉涵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禅宗王维诗歌

蒋玉涵

摘要:王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佛”,他参禅悟理,创造出诗中有禅的艺术境界。王维的诗歌常常与佛禅哲学结合,本文将从禅道诗道皆为妙语、心物关照的诗禅化境、动静统一的艺术特点三个方面来浅析禅宗哲学与王维诗歌的联系。

关键词:禅宗;王维;诗歌

一、禅道诗道皆为妙语

古代文人雅士在山水田园中寻找心灵慰藉,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宗教也是给予人心灵安慰的,诗人能够从诗歌中寻求到精神寄托,人们也可以在宗教里找到精神迷宫的出口。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宗教与诗歌有非常多契合点。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指出:“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语。”诗中的禅,禅中的诗就是一种明显的体现。林语堂有一番很具独特见解的论说,他在《人生的盛宴》中阐述说:“吾觉得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盖宗教的意义为人类性灵的抒发,为宇宙的微妙与美德感受,为对于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或活跃的情愫。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头未曾寻获此灵感或活跃的情愫,宗教对于他们不过为装饰点物,用以遮盖人生之里面者,大体上与疾病死亡发生密切关系已。可是中国人却在诗里头寻获了这灵感与活跃的情愫。”这里林语堂认为宗教的任务在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被诗取代了,我们暂且先不继续探讨这一观点,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中国古人那里,诗歌和宗教的职能有所重叠,诗歌和宗教一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从禅宗与王维的诗歌谈起。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并且进行灿烂发挥的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禅宗作为佛学在长期变化发展中与儒、道相衔接、融合的环节,其隆盛溯始于唐初弘忍在今湖北黄梅开创的“东山法门”,即北宗。此后以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与以慧能、神会为代表的南宗使禅宗得以嬗变发展,到中唐开始兴盛起来。王维一生接触过华严宗、净土宗及南北宗等。总体而言,王维前期受北宗禅影响较深,后期则受南宗禅影响较重。

诗佛王维对于禅宗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在进行修行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感悟融于自然,在体会生命本真的过程中与大自然有着深层的契合。正是以此作为基础,王维的山水诗才能有心物关照的和谐与动静统一的魅力。其诗歌中体现的深邃静谧的意境既是宗教体验,也是审美境界。王渔洋说王维的辋川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认为王维的审美创造活动“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王维诗歌中的妙谛微言既是对其高洁的精神境界的现实承载,也是另一种阐发禅理禅境的方式。下面我们从心物关照的诗禅化境和动静统一的艺术特点两个方面来展开对于王维诗歌和禅宗关系的探讨。

二、心物关照的诗禅化境

王维用熟练的艺术描绘手法把抽象理念表现在自然美的感性形象中,在诗情画意中寄托自己的哲学思辩。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有心物关照的诗禅化境,并且这是王维诗歌的一大特点,同时期的其他诗人并不具有这一明显特点。我们从王维与裴迪的同题唱和诗中可以看出王维的物我合一境界,诗人把山水景物作为佛理来观照示现,所以有清空虚莹的美学化境。下面我们来看王维与裴迪的三组诗。

《文杏馆》

王维: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裴迪: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后顾。

《木兰柴》

王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裴迪:苍苍落日里,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辛夷坞》

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裴迪: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

文杏和香茅为梁为宇做成的房屋本身就是超凡脱俗的,“栋里云”再化为“人间雨”更是充满禅意。山馆屋宇精致,美轮美奂,让人不由得产生缥缈的遐想。而在《木兰柴》中,夕阳映照下的秋山和飞鸟,斑斓的山影给人一种空灵之感,让人生出世间大抵也如此空寂的感觉。而《辛夷坞》中描绘的是辛夷花的美丽,又写出凋零的凄凉。花开时灿烂满山崖,热烈而绚丽,花落是则在空山中洒落在深涧里。辛夷花自己顺应生命的轮回规律,这也是作者禅心观照世界的体现,但是作者没有让整个环境变得过于凄凉,在这样的空寂中仍有生命的绚烂盛开和充满活力的历程。

王维的诗主要写自然中的事物带来的感悟和思考。相比而言,裴迪的诗中一般会有自己的影子,至少是有主人公的出现,如同一幅山水画中总是有一个人身处其中,或跻攀,或寻路,或玩耍,这是一种和谐的境界,但是从审美效果上来看似乎过于饱满。中国古典旨趣强调无论是山水画抑或田园山水诗,留白可能更加体现诗人意趣,也更能达到与欣赏者的共情。欣赏者会置身于山林感受自己也在山中行走,也在明朗月色下听幽幽林语。王维的诗歌中一般没有自己的影子,但是却让人知道他的确在那里,他并不点明自己的行为举止,却把自己眼中看到,耳边所闻,心里所感都抒发出来。物化于我、我化于物、物我双泯就是心物关照的诗禅化境,物我浑然一体,自然在静默中为我们传达的也许比我们自己表达出的更加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王维在山水诗中描绘的自然界空灵的意境,正是用艺术形象来表现禅宗教义在理论上所论证的世界之空寂。即使没有把自己得到形象放在诗中,也不妨碍对于禅宗义理的表达,相反,用自然物的变化或者特点来表达对于欣赏者而言更有魅力和共鸣。

三、动静统一的艺术特点

王维的诗歌非常注重自然界中的物事给予的触动,用自然物的动态来烘托心境,表明环境的整体和谐性。诗人在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的过程中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實相,实现自己与自然界的沟通。在王维的诗歌中,静与动的对立统一是非常普遍的,下面我们从《山居秋暝》、《终南别业》来看这一特点。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是同样的结构方式。明月松间照是静谧的月色和茂密的松林。清泉石上流则是写到动态的泉水流过。整幅画面呈现一种闲适和恬淡,这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此外,作者善于在诗中用“空”字。这里起笔是“空山”,展现的是诗人看见的开阔山野,也是作者自己心中的旷达。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在修行路上自然不可避免会遇见许多困难,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似乎以为走到尽头了,无路可走了,但是停下脚步,坐下来的时候发现并不是身处绝境,云起就意味着自然的循环生生不息,即使走到水源尽头也是有希望的,生命也是此般。而后一联又将整首诗的环境做了一次变化,前面三联一直在讲作者自己孤身一人,但是后面写到值林叟,诗人与林叟谈笑。这就是王维一再表明自己虽然好道,但是不是与世界分开,与众人隔绝,他没有限于“空”,而是看清“空”,按照对于“有”和“空”的价值辩证来寻求心灵慰藉。

王维作为一个全才,对于自然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而这些都完全地展示在了他对于自然物的声、光、色、影的描写中,自然物作为一种载体,既承载了他的审美体验,也饱含了诗人的宗教体悟。禅宗哲学在王维山水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诗歌的价值不仅仅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作者在禅宗哲学中获得的心灵自由。

参考文献:

[1]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2.

[2]林语堂.人生的盛宴[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222.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endprint

猜你喜欢

禅宗王维诗歌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走哪条路好
七月诗歌
灵 山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