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实训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2017-08-04纪德奎胡文婧
纪德奎+胡文婧
摘 要: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呈现出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导致实训资源共享不足、常态建设机制欠缺、日常维护难度加大等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信息通讯技术,设计包含实训基地管理、实训资源共享、实训项目研发、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功能在内的高职实训管理平台,建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四方联动的协同参与机制,由此形成“线上”的实训管理平台与“线下”的共享实训基地融合发展的实训体系,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与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实训管理平台
作者简介:纪德奎(197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胡文婧(1990-),女,辽宁沈阳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8-0079-04
一、高职实训管理平台建设依据与内涵
(一)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背景
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整合校企间实训资源、促进实训体系创新,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托。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应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教学、生产、经营合一的共享型实训基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提出要把共享型實训基地建设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发布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要“以实习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为重点,支持职业院校、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包括专业化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内的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正呈现出从院校为主体向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从服务于传统实践教学向综合社会服务转变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困境
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经过数十年实践,已经形成了“行业聚焦模式”、“产训对接模式”、“区域共享模式”、“实训工场模式”和“政校合作模式”等发展模式[1],然而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发展倾向,并表现出实训资源共享不足、常态建设机制欠缺、日常维护难度加大等现实困境。在资源建设上,由于校际间、校企间沟通不畅,导致共享实训基地资源与校企特色实训资源重复性建设严重,资源孤岛现象普遍,而基于“行政指向”的建设模式导致共享实训资源“重建设”、“轻调整”,资源动态更新不够、优质实训资源不足,使得共享实训资源使用效益低下;在运行机制上,“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缺乏严格法律支撑与规范化的制度性安排,导致学校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实训基地的教学、生产、科研等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在管理维护上,伴随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由实践教学向服务社会转变、服务对象由校内师生向企业与行业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日常维护成本提高,难度加大。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实训管理平台的理论内涵
面对共享型实训基地运行现状,构建多元协同共建共享,服务于教学、生产与科研的高职实训管理平台,成为当前破解实训资源孤岛、运行体制不畅、管理难度加大等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重要内涵则是“建立链接、共建共享、深度融合以及具身服务”[2],而“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则意味着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由硬件和软件环境搭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进入了教育服务体系创新的第四发展阶段[3]。作为教育领域中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互联网+”创建的“富技术”环境和“整合性”平台中,通过创建连通教育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校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平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信息通讯技术,构建多元协同管理、资源共建共享、技术项目研发、培训与技能鉴定在内的高职实训管理平台,有利于畅通协同参与机制、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进而形成“线上”的高职实训管理平台与“线下”的共享实训基地融合发展的实训体系,进而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和产教融合深度,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
二、高职实训管理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的数据与资源进行连通并处理,进而形成实训基地信息库、实训资源数据库、科研人员数据库、科研项目数据库和专利成果数据库,并以此来构建包含实训基地管理、实训资源共享、实训项目研发、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功能在内的高职实训管理平台(如图1所示)。
(一)高职实训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实训管理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来建构的。云计算技术“本质是一种服务提供模型,通过这种模型可随时、随地、按需地通过网络访问共享资源池的资源,这个资源池的内容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等”[4],通过分布式存储和资源池共享策略,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校等间的课程资源、平台资源、项目资源等互联互通;“大数据技术”追求是的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5],利用大数据对各个部门发布的实训基地使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继而为共享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与条件升级提供支撑;信息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它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创设了面向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结合泛在空间,从而构建实训基地的泛在应用与实训平台的泛在管理相结合的共享型实训体系。
(二)高职实训管理平台的数据结构
高职实训管理平台的数据结构是由实训基地信息库、实训资源数据库、科研人员数据库、科研项目数据库和发明专利数据库五部分组成。实训基地信息库通过对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已有的实训基地的专业布局、运营状态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对区域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和调整规划提出信息支撑;实训资源数据库可以整合高职院校与行业资源的课程资源与平台资源,进而通过资源共建共享来服务于实践教学、教师与员工培训;科研人员数据库主要是汇集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校和高职院校相关专家,进而可以灵活性地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或课题研究;科研项目数据库可以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发布企业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产业升级、生产流程或者工艺改造等具体问题,并组建研究团队协同开展攻关;发明专利数据库主要是汇集科研院校和高职院校已有的发明专利和创业项目,进而可以吸引相关的投资方或者生产企业,进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创业企业的孵化。
(三)高职实训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
高职实训管理平台是由实训基地管理平台、实训资源共享平台、实训项目研发平台、技能培训与鉴定平台四部分构成。
实训基地管理平台旨在实现对于区域内公共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特色实训基地进行联网管理,包括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实训基地运行追踪系统、实训基地预约管理系统。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区域内实训基地的专业布局,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建设单位的优势,按照校企申请、政府支持、协同共建的原则,制定区域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基地运行追踪系统,按照校企上报、信息共享的原则,及时跟踪院校实训基地条件,并根据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实训条件提升计划;实训基地预约管理系统,按照院校预约、企业预约和社会预约的三种分类管理,实现随时预约、随时实训、全天候开放的实训预约机制,解决实训基地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实训资源共享平台旨在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对区域内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资源和实训平台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有效支撑实践教学和社会培训,包括实训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实训平台资源共享系统。实训课程资源共享系统以职业素质为本、以就业顶岗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真实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工作现场等资源引入实训基地,“构建包含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关键性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职业素质课程在内的‘模块化课程体系”[6],进行形成行业标准资源库、实训项目资源库等;实训平台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包括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校企远程协作平台在内的平台资源,进而实现针对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的虚拟仿真实训实习、针对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的仿真教学软件学习和基于远程协作平台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7]。通过构建课程资源与平台资源整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平台,进而创建泛在的学习环境,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实践教学、学分互认、企业人员课程选修等。
实训项目研发平台旨在整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与高职院校的研究团队、项目资源,进而促进项目教学、科研项目申报、成果专利转化等,包括科研人员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课题发布申报系统和专利成果发布转化系统。科研人员信息管理平台整合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校的专家、教师、技术人员等信息库,通过对于研究专长的分析,实现项目信息的定制发送与研究团队的动态组建;项目课题发布申报系统协助行业企业积极发布与生产技术研发、工艺流程改进、科学技术攻关等横向课题,进而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来协同攻关;专利成果发布转化系统通过整合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发明专利、科研成果、创业项目等,进而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也可为创业项目寻求项目合作方、资金投资方、组建合作团队等,促进创业项目孵化。
技能培训与鉴定平台旨在基于实训资源、实训基地的“线上”与“线下”的无缝链接,构建面向教师与员工的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社会服务平台。首先,基于企业的实训课程资源、平台资源以及项目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和项目实践教学,进而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可以基于高职院校的实训課程资源与平台资源,为企业开展以岗位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员工入职培训与职后培训。同时,争取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设立包含报考咨询、报考培训、资源服务、鉴定过程在内的信息化职业鉴定机构。
三、高职实训管理平台主体参与机制
高职实训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是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四方联动形成的协同参与机制,其中政府部门作为管理主体,行业企业作为参与主体,高职院校作为实施主体,科研院校作为合作主体,协同参与实训基地管理、实训资源共享、实训项目管理与社会服务运行(如图2所示)。
(一)政府部门职责定位及其参与机制
政府部门是平台建设的管理主体和建设主体,需要统筹与协调各方来促进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实训平台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首先协调各方机构,组建由政府代表、行业企业代表、科研机构代表、高职院校代表在内的高职实训平台管理委员会,按照“分工协作、责任共担、收益共享”的运行机制,设立制度设计、基地管理、资源共享、项目开发、培训鉴定四个分委员会。制度设计委员会主要负责设计实训平台的管理制度、配套的激励政策、绩效考评体系等,处理有偿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基地管理委员主要负责根据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的来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条件提升计划、实训基地预约计划;资源建设委员会主要负责统筹院校与企业间的课程资源和平台资源的标准、建设与共享;项目开发委员会主要负责统筹研究队伍组建、项目课题与专利成果发布、创新创业项目申请等;培训鉴定委员会主要负统筹责教师与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组织与鉴定工作。
(二)行业企业职责定位及其参与机制
行业企业是平台建设重要的参与主体,通过深度参与实训基地与平台建设,进而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人力资源储备。首先,行业企业共享自身特色实训基地信息,及时争取政府部门对产业转型要求下新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以及技术升级背景下传统实训基地的条件提升的支持,以完成区域产业实训布局和自身生产布局;同时,将各个企业内部的特色课程资源、平台资源实现共享,进而可以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对于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在职员工的职后培训以及技能鉴定等;此外,行业企业还可以将生产实践一线的技术攻关项目或者工艺流程改造等以课题形式发布至共享平台,进而可以组建研究团队完成技术攻关,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和场地优势,对专利、成果项目进行转化和孵化,进而促进企业自身的产业升级与业务拓展;最后,行业企业还可以通过与科研院校和高职院校合作,采取全职或者兼职的方式引进技术专家、行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优质毕业生,来完成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
(三)科研院校职责定位及其参与机制
科研院所是平台建设重要的合作主体,通过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科研课题和申报、发明专利发布等途径,促进企业生产实践的技术攻关、高职院校项目实践教学和专利成果转化。
首先,科研院所可以結合科研的实际需求,参与并指导实训基地建设,进而也可以为自身的科研课题提供实验实训条件;同时,科研院校可以申请企业的技术攻关横向课题,进而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而且科研院校也可以发布分享科研成果或者发明专利,寻求项目投资方与合作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孵化。
(四)高职院校职责定位及其参与机制
高职院校是平台建设的实施主体,通过参与实训基地规划与建设、实训资源建设与共享、实训项目申报等,进而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布局与教学实践要求,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具体建设,进而有效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分享自身的特色的课程资源与平台资源,进而支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不同院校间课程选修与学分互认;最后,高职院校也可以参与横向课题申报与技术项目攻关,进而以项目合作的形式促进双师型教师培训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小结
“互联网+”背景下建设高职实训管理平台是提升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社会服务水平、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设计高职实训管理平台及四方联动的协同参与机制,旨在形成“线上”的实训管理平台与“线下”的共享实训基地融合发展的实训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国高职实训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实训管理平台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管理平台的建设实施、实践运行的制度保障等,这也将是本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梁宁森,贾文胜.高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17):22-27.
[2]刘和海,李少鹏,王琪.“互联网+”时代知识观的转变:从共建共享到众传共推[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08-112.
[3]陈丽,李波,郭玉娟,等.“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5):5-12.
[4]徐立冰,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揭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
[5][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75.
[6]李蕾.以职业素质为本位构建高职教育课程[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228-229.
[7]闫广芬,张栋科.“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与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8):7-13.
[8]刘克勤.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11(5):65-68.
[9]强伟纲,承剑芬.协同创新视角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8-32.
责任编辑 吴学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