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血怨恨多
2017-08-04田碧英
田碧英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鸣声悲哀,多用作离愁的寄托。由于其叫声哀婉,所以多愁善感的中国古代诗人常用它的啼叫来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
一、以哀啼抒发惜别之意
杜鹃的啼血常被古代诗人当做留客的征兆。因为杜鹃的啼声有几分似“行-不-得-也-哥-哥”之音,于是就有了“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辛弃疾《贺新郎·别十二弟弟》)。杜鹃、鹧鸪的叫声在古人看来都是劝人不要远行,可见词人的一片诚心。同时,古代诗词最常用的方法是借景抒情,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王维此诗虽是赠别之作,但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好友被贬,诗人很是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用“杨花落尽子规啼”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辛弃疾《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把一声声的杜宇啼叫,比喻为是给他唱的“送行诗”,这里说“送行”,其实是嘱咐他别忘了归来的意思,表达了作者还未出行就思归的心情,这样,杜鹃的哀啼又被词人写出了新的含义。
二、以哀啼挽留春天
宋代诗人王令在《送春》中吟咏道:“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杜鹃夜半啼血,想用其至诚的啼声挽留春天,可是“诉尽春愁春不管”,无情的春天就是要流逝,但杜鹃的真切情感无不让人为之感慨涕零。再如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这幅景色,给人一缕伤感,虽说伤感但不痛心。紧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描写了雨后的景色“杏园憔悴杜鹃啼”,“杏园憔悴”,说明春要去了,“杜鹃啼”,说明连杜鹃都在留春,这也正表现词人内心深处的纤柔和对春的怜惜之情。再如毛文锡《更漏子》:“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王安石《出城访无党因宿斋馆》:“今日笑谈还喜共,经年劳逸固难齐。生涯零落归心懒,多谢殷勤杜宇啼。”都是借杜鹃的啼鸣来表达对春天的怜惜。
三、以哀鸣诉说诗人满腔的怨情
古人常认为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那些官场失意、谪居他乡、飘泊天涯的人儿,无不听杜鹃啼而生哀情。为什么呢?柳永在《安公子》中写道:“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漂泊在外,有家不能归,异地他乡,心中之情萦怀于胸,缠绵悱恻,的确“不如归去”!秦观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写道:“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人独处的孤独寂,旅馆的清寒,斜阳西下的静谧,再加上杜鹃的悲啼,除了独居广寒宫的嫦娥能耐得住如此的凄冷和孤寂外,又有几个多情而命途多舛的人儿能捱得住呢?
一个人的孤独,哀怨当然会带来无以言状的难眠,“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夜半三更,梨花飘落断人肠,而杜鹃的啼血,更是声声寄托词人的孤寂,伤情切。
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如是情状的诗词还很多,“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李群玉《黄陵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意境的凄凉当然与诗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
四、以哀鸣表达思乡之情
一说,子规的啼鸣似“不如归去”,所以其鸣叫的声音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宋代周邦彦《浣溪沙》:“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笋已长成竹,花都已落尽,春光已逝,客尚淹留,本已不胜惆怅,更何况林外子规还在声声唤着“不如归去!”其声凄苦,羁旅之人听了更加引起无限乡思。辛弃疾《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唐无名氏《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宋贺铸《子夜歌》:“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宋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五、悲鸣之声也会产生一种壮美
并非每一声杜鹃的哀鸣都表现诗人们心中的怨恨,也有富含悲壮之意的诗,文天祥在《过金陵驿》中写道:“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一位南宋名将即使被敌军拘囚,仍不忘忠于自己的国家,那片生为南宋人、死为南宋鬼的丹心、赤城,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景仰。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听杜鹃啼叫的声音都以为是哀啼。这恰如瘦鹃先生所说的:“杜鹃之声并不悲哀,而古人听了却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确实,“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杜鹃的啼鸣究竟是哀还是不哀,多半由听者的情绪而定。
(責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