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模式研究

2017-08-04蒋小竞刘洛宁程敏李宁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以人为本

蒋小竞++刘洛宁++程敏++李宁

【摘要】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于人的培育与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指出就业指导工作在“以人为本”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通过阐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融合,以探索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实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立的有效性指导。

【关键词】以人为本 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18-02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就业指导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阐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包括人的体力与智力、人的社会能力等因素的全面发展。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横向上来看,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指人们不仅从事物质生产、经济、政治等活动,也积极参加科学、文化、德育等活动,人们正是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满足了自身需要,丰富了社会关系,提升了个人素质。人的全面发展在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一切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纵向上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或者“全面发展的个人”,主要指向人发展的平等性与多样性。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无疑为我们重新审视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和价值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就业指导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

很多就业指导课程存在诸多不足,由于缺乏大量的实证研究与调查研究,导致就业指导课程过于学院化;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面向毕业生,急于在短时间内帮助毕业生解决所有问题,过于急功近利;从长远来看,这种以管理为主的就业指导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2)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于常规化,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内容仍停留在为学生办理毕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开设关于求职礼仪、面试技巧讲座等比较传统的事务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只针对毕业的年级进行就业指导,未能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集体训导式的就业指导较多,缺乏个性化、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缺乏规划性,系统性不强

缺乏规划的就业指导,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以及个性化辅导,使得就业质量不高,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连贯发展,同时降低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诚信度。由于就业指导工 作的系统性不强,没有全面培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模糊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与内涵,造成就业指导工作的功利化与短期化,曲解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溯因

(1)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

就业能力不仅是指获得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维持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的能力。现在大部分高校从事一些注重使学生获得暂时就业机会的工作,对就业能力认识的不足,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仅仅视为其获得工作的能力,没有将就业能力视为是一种给予学生终生有益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2)忽视了现实人的存在与发展所需

一些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却忽视了职业系统对于大学生有着怎样的需求,即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与发展所需。“无视人发展自身的各种需要,无视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企图单纯按某种社会需要去塑造出某种标准件来”的教育,只能培养出缺乏理智和情感,没有兴趣和爱好,生活态度冷漠,精神生活贫乏的对象。

(3)轻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教育者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上有着重要作用,很多高校过分追求就业率,给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忽视了学生阳光心态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引领。辅导员只是停留在积极拓展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介绍等内容的宣讲,忽视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深层次的就业辅导,辅导方式也缺乏多元和创新。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构建—以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为例

1.规划式指导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规划式指导模式的探索,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需求对她们进行连贯性、规划性指导,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就业转变为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在大一阶段,我们主要是通过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建工作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教育、养成教育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在此阶段,辅导员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并赋予其自我成长的责任。

在大二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帮助她们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和指定相关的策略,同时对她们进行求职技能的培训与评估。

高职学院一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大三阶段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应以此为契机,将就业指导融入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中。

2.差异式指导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的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个体对于自身职业定位及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和完成程度的不同。女大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面临就业的现实状况中所面对的问题往往更加复杂,也更容易产生思想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贴近女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与情感等实际特点而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在指导中突出“四自”谨慎教育、女性就业形势和政策法规教育等,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

3.平台式指导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1)搭建就业实践平台,加强顶岗实习管理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组织与安排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生产服务一线,以体验真实的企业场景,参与实际岗位的生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习。它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优势,解决实际指导不足的問题。通过建立微信平台、QQ群、官方微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心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指导,不仅使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更加方便,还提升了就业指导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注重加强网络平台的设计感,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育。

4.联合式指导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1)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倡导“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巩固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料库,为学生查找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还建立了校友会,并利用他们的力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担任学生就业导师,从企业角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成立学生就业委员会,开展学生就业自我服务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优秀毕业生的力量,指导她们开展就业宣传与咨询服务和就业信息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也能帮助学妹提早了解就业形势,为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重要作用。

(3)建立院系全员参与、联合培养工作机制

成立就业工作小组,由院长和书记担任组长,以就业辅导员、各毕业班辅导员及班主任为中坚力量,其他老师发挥参与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形成了“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工作格局。就业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探讨就业的具体工作方法,在明确“促进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下,总结各季度就业工作,合理安排就业小组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朱易,安柏桦.女性与社会性别[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3] 王海新.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