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体现的文化思想

2017-08-04赵进

新西部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华文化一带

赵进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经济、社会、人文联系愈来愈紧密的时代,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建设民心相通的命运共同体时,习近平主席强调文化交流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保持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同时要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和传统,文化交流做到大众化和人民化,做到“和而不同”,共同发展。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经济、社会、人文联系愈来愈紧密的时代,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承载着世界各国的历史与文明,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信仰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有所差异前提下,文化与思想的认同就成了构架“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以多元而变通的文化与世界各国沟通,才能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长期发展以及最终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突出建立“命运共同体”,是号召沿线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强调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倡导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各国人民相互学习语言,了解文化,共同建设全新的东亚文化体系。

文化交流的立足点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集儒、道、佛、墨、法、兵等众多思想学说于一体,主仁重义修身重教,重视中庸之道,主张以德服人、以文化人,强调“礼尚往来”彬彬有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中华文化向外传播并不是通过对外战争实现的,而是通过和平的商业和文化的往来。

古丝绸之路东从黄河和长江流域,沿着恒河和印度河流域,跨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直到西方的尼罗河流域,这里汇集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养育了不同国度、不同肤色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文明需要交融,人民需要交流,经济需要发展,这里的人民渴求共同发展,渴求建立稳定、和谐、包容的共同关系,开启文明发展的新乐章。

互学互鉴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文化必须通过交流,才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丝绸之路最初的开通是出于政治和贸易的目的,但是,随着商业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也同步进行。这里除了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等传到西方,将胡椒、胡麻、香料、葡萄、胡蒜等植物移植到中原,还将西域的音乐和舞蹈,印度的佛教,波斯的美术都传入了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丝绸之路陆续传到阿拉伯和欧洲。更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在这里擦碰出创新的火花。佛教源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发扬光大,之后传入东南亚国家。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推崇中国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及政治哲学,这是互学互鉴的成果。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用开拓性和开创性的思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讲话中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强调要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创建各种各样的合作平台,完善多种合作机制,为文化交流开辟更广阔的渠道和空间。要加强孔子学院的建设,加强留学生的交流和互派,提升交流的层次,还要善于借助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开辟旅游绿色通道,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沿线国家旅游合作和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还强调要加强政府双边机制和双边合作,加强科教文体卫的学习、交流和合作。

文化融合中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中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之道讲“和”,并不是说不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国语·郑语》有这样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是调和相济,“同”则是简单雷同。[2]“和”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调和相济,差异互补、共生共济、和谐共荣。习近平主席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融合,就是要兼容并蓄,多方互补,文明互融,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中寻求文化的创新点和新的生命力。“ ‘和的理想落實于国家间的关系,就是要将‘睦邻相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最终达到‘协和万邦的境界”。[3]中华文化自古就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大家求同存异、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和而不同”是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形成的重要倡议与标准。

“一带一路”沿线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更需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调和相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展现中华文化的“和”的理想,要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文明的交流和借鉴,这样才能让世界人民理解“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强化多边合作机制,善于借助区域合作组织的力量,促进区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之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充分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博览会、展览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欧亚经济论坛等区域合作平台的建设作用,加强和丰富现有机制框架下的人文合作”。[4]

价值认同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关键问题,价值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传统的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是沿线国家人民共同认同的精神纽带,它们可以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与文明,认识中国友好交流的美好理想,从而找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沿线国家文化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互鉴与融合,从而实现文化、文明上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因此,创新“一带一路”建设路径,必须抓牢人文交流的重要意识,坚持文化开放的重要战略,在构建文化认同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民生的互利互惠,促进沿线国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重视文化交流的大众化和人民化

民心相通在文化认同的大众化和人民化,“一带一路”在倡导经济互利的同时,更注重文化交流,注重将文化交流带入大众,带给人民。利用文化把历史、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建设人民大众普遍接受和受益的文化,使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人民连在一起。习近平主席注重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注重实施文化开放的重要战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内涵丰富的文化交流合作,让文化交流的果实成为增进沿线国家人民友谊的重要桥梁、齐头进步的重要纽带和维护和平关系的润滑剂,筑牢休戚与共的“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梦想。

文化交流是深入民心和必须持久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影响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构成了世界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格局,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利益诉求多样、政治生态迥异、国家间关系复杂微妙。然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充分将沿线国家的文化相融合,发掘文明和文化的相通之處,找到共同的文化认同,才能让各国的文化走进人民、走进大众,切实让沿线国家、人民产生共同的感情和共同语言,增进信任、加深理解,找到互联、互通、互赢的共同目标。为此,习近平主席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提出既要坚持实行文化先行的战略,也需要加强各领域的支持和保障。“通过密切高层互访,促进民间交流,广泛开展文化、艺术、宗教、体育、旅游等友好交往,扩大各国在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系牢沿线各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纽带,从而夯实国家间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的社会基础。”[6]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提出:中国将在未来三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我们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我们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7]这些资金和项目为民心相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沿线各国人民的福祉,也是我国文化传播大众化和人民化的最重要体现。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思想交流、文化交融的畅通大道,沿线各国人民在长期通商贸易、交流互访中相互学习、互尊互鉴,铸就了伟大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加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种文化交流与合作,又使“丝路精神”重新闪现在这一条贯穿地球东西的大通道上,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撑。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当代魅力和世界影响力,必将促进中国文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互动、融合中获得更多的认可与认同,成为“命运共同体”打造的重要力量。

注释

[1][4][6][7]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5-15.

[2]赵长征,刘立新.中华文化与传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4.

[3]王新生.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存之道的中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2-25.

[5]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1990.12.

作者简介

赵 进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师,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中华文化一带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