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17-08-04刘彩云黄李琳
刘彩云++黄李琳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了一些措施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介绍,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创新创业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02-02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成因
1.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大多期望值过高,较多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而发达地区相应的企业人才需求较少。与之相反的是,偏远地区的用人需要较多,但因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适人才,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脱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也逐年增加,但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幅度更剧,加之,社会老年化严重,退休人数远低于就业人数,就业机会没有明显增加,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2.大学生创业现状及成因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每年都会有针对性的出台各种创新创业措施并提供创业优惠政策,用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期望以创业带动就业。部分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同时受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倡导和对创业政策的大力宣传的影响,转变了就业观念,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认为通过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进行自主创业是种不错的选择。但对于一个刚出校园的学生来说,选择创业面临着不少的阻力。
首先,国家经济发展快速,但家庭观念和对孩子的培养方面比较保守,由于固有就业观念的影响,较多学生为规避职场风险,不愿意贸然选择创业,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就业工作。其次,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培养并没有着力进行,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欠缺实践操作的优势,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能。再次,较多的高校还没有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设相应的课程,大学生并不了解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侧面加大了大学生创业难的程度。最后,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还没有创业意识,缺乏对自身职场的规划,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限制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和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国家政府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减息免息创业贷款等政策扶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通过改革培养方案,不断创新和改革课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和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创业能力发展的意义。不过,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水平
有道是“名师出高徒”,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教师。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表现了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也是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必要条件。
首先,需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支持和培养。例如,提供培训机会,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推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专业深入企业实践,为课堂教学吸收企业的实践经验;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定期参加交流培训和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其次,拓宽师资来源,强大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高校应鼓励具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国内为知名学者、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或开讲座,提高原有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提供贴合现实情况的知识体系。
2.加强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很多创业者都是在自己专业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明新产品、新技术才成功的。所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实践应围绕专业制定,根据不同专业制定对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
设置创业创新课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主动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内涵,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素养和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不同阶段学生的层级教育。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主动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高校应注重和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更新就业观念。
3.改革学生管理制度,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高校应积极开展合作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业是团队创业,不是个人单枪匹马,创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团队间的竞争意识,而且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往往在教育和管理学生,强调严格的管理和纪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管理制度应实行学生干部选举轮换制度改革。学生管理者在学生干部竞选中不采用直接任命,而是在指导作用下产生干部。在培养中以“帮、传、带”为指导思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传承创新创业精神,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創新变革,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优势去突破和创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汝杨.“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2016.
[2] 教育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百题问答,2012.
[3] 李岩.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与对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