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8-04纪道宽
纪道宽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卫生院,海南 东方 572600 )
在临床上,真菌性角膜炎是感染导致的角膜病,致病菌为真菌,其致盲的概率非常高。目前对于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技术还不成熟,误诊率极高,往往耽误了疾病的早期治疗,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失明。大多数情况下,正常的角膜是不会被真菌侵犯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致病能力的真菌就会转变为致病菌,导致角膜真菌感染,例如滥用抗生素、眼外伤、干眼症等[1]。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导致真菌性角膜炎的是曲霉菌,另外,链丝菌、镰刀菌、头芽孢菌及白色念珠菌等也会导致真菌性角膜炎。在起病和病程方面,真菌性角膜炎的特点为缓慢和时间长,甚至可以长达90多天。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溃疡常常在发病后的几天内机会出现,其形态会因致病菌种类的不同而不一[2]。该病的发病也有季节性,夏秋季发病率最高。青壮年和老年人均可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临床上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应用氟康唑进行治疗的具体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合理有效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52例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实验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范围为19-60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范围为19-61岁。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为单眼发病,均符合本研究的疾病临床诊断标准,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性别、年龄、病因等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研究对象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结膜下注射0.2%氟康唑1ml,治疗的前3天,1次/天,之后则1次/3天。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0.2~1.0mg/ml的两性霉素B混悬液点眼,1次/h。其他辅助治疗药物两组均相同。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溃疡面完全愈合;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溃疡面缩小;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改善,溃疡面扩大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不同方法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和8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不同方法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1±6.6)和(19.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均数±标准差]
3 讨 论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角膜炎患者中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也是导致患者致盲的重要病因。在发病和疾病进展方面,真菌性比细菌性角膜炎缓慢。在临床上,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早期症状多为静止,病灶局限,然而由于抗生素、抗病毒药和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滥用,使得真正典型的真菌性角膜炎非常少见。目前。临床上的大多数角膜炎患者,如果出现溃疡、浸润等症状,往往7天左右就会使得角膜全部感染[3]。
在临床上,氟康唑已经被证实是这一种安全、高效、广谱的三唑类药物,相关实验研究数据显示,氟康唑对动物和人类的眼部感染都是有效的,感染包括球孢子菌、隐球菌、念珠菌及曲霉菌。目前,临床上活性最高的抗真菌性药物是多烯类,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它是从链丝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其作用机制是与存在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进而改变细胞膜的电解质平衡和通透性,针具也就无法继续生长[4]。本研究结果不同方法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和80.77%,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1±6.6)和(19.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上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应用氟康唑进行治疗的具体临床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