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子宫异位妊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7-08-04陈雪莲
陈雪莲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产科,湖北 恩施 445000)
子宫异位妊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指受精卵未正常着床于子宫内壁的一种妇产科常见病;临床多见瘢痕妊娠、宫角妊娠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威胁,严重时也会导致休克、死亡等不良结局发生[1]。子宫异位妊娠患者早期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次研究我院选取68例子宫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子宫异位妊娠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且自愿条件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34例,对照组34例患者22~43岁,平均年龄为(41.25±3.25)岁;观察组34例患者21~44岁,平均年龄为(42.44±3.15)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34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即采用药物结合清宫术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手术禁忌症,实施对症治疗及抗感染治疗。针对失血过多,出现短暂性休克患者,需及时给予扩容治疗;手术时需建立良好的静脉输液通道,应用5mg盐酸托烷司琼性静脉注射,避免患者出现恶心等不良反应,常规铺设消毒铺巾,局麻,一侧股动脉穿刺,利用导丝将血管鞘引入,位于两侧髋内位置放置导管,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对获取的DSA图像进行仔细观察,将导管缓慢插入患者子宫动脉两侧,持续灌注甲氨蝶呤50mg,在将710~1000μm明胶海绵粒脉栓入两侧子宫动脉,通过造影检查检查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采用痊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术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n(%)]
3 讨 论
子宫异位妊娠属于一种较为危险的异位妊娠,子宫颈及子宫峡部的肌层较为薄弱,空间较小,不利于胚胎生长发育[2],一旦受精卵着床于子宫颈或者子宫峡部时,患者易发生流产,或者需要进行清宫治疗,血管不易闭塞,易出现大出血,严重时也会导致患者死亡。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由于瘢痕处肌壁较薄,妊娠月份增大的同时,增大子宫壁压迫,导致子宫破裂出血,需及时终止妊娠治疗。宫角部肌组织较为薄,血运丰富,随着孕周增长,宫角妊娠患者的肌层变薄处易发生大出血。子宫异位妊娠患者威胁着女性患者的生命安全,安全有效终止妊娠具有重要意义[3]。
目前,临床对于子宫异位妊娠患者多采取药物结合清宫术治疗,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的出血风险降低,但是,部分病例仍会发生大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出现为子宫异位妊娠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经子宫动脉化疗药物灌注与子宫动脉栓塞术的联合应用在子宫异位妊娠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有效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对于DNA与蛋白质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可促进绒毛细胞组织变性坏死,导致胚胎死亡[4];同时,采用子宫动脉灌注给药方式时,可增大局部给药浓度,相比全身给药的副作用较轻。应用明胶海绵栓塞两侧子宫动脉,可促进孕囊、胚胎组织缺血坏死,因术后清宫出现的出血情况也可有效避免或者减轻。
综上所述,子宫异位妊娠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终止妊娠,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