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对高职生学习投入度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17-08-03彭颖晖廖锌超巢传宣

职教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志愿服务高职生

彭颖晖+廖锌超+巢传宣

摘 要:文章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初、实验末及实验后追踪测试设计,对志愿服务是否影響高职生的学习投入度及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后,学习投入度及主观幸福感得到了暂时性的提高,但6个月后又回落到原有水平。这说明,参与志愿服务确实是有助于志愿者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但习惯性的志愿活动才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持久性地提升。

关键词:志愿服务;学习投入度;主观幸福感;高职生

作者简介:彭颖晖(1983-),男,江西宜春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廖锌超(1980-),男,福建永定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巢传宣(1971-),男,江西九江人,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7-0093-04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参加的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公益实践活动[1]。作为一项利他性的公益社会活动,志愿服务有助于弘扬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发达国家,志愿服务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早在本世纪初,根据一些国家的统计,志愿服务工作能够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14%左右。在美国,志愿者的服务相当于900万工作者的全时工作量,每年创造255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2]。但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异,正如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2014)中所指出:“总体而言,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在初始阶段,活动开展不够经常、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3]。因此,如何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党和政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民生工程,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4]。无偿,意思是没有报酬。因此,不能企图通过提供物质回馈的方式来激发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如果这样做,就偏离了志愿服务的本质。这使得一些专家、学者变换视角,试图通过揭示志愿服务能给志愿者本身带来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回馈,即志愿服务尽管在物质方面是“无偿的”,但在精神、心理方面却是“有偿的”,并以此来激发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相关研究发现,个体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获得诸多回馈:或是习得了某项技能,或是拓展了人际关系,或是提升了社会参与度,满足了其社会兴趣,从而提高了自我价值,增加了正向的自我概念,进而增进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纳入培养创新人才的标准[6]。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因其教育凸显应用性,而学界普遍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所以高职生志愿服务问题受到多方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的研究主旨是探明高职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否给其自身带来了积极的心理影响,以期为高职生志愿服务的动员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众所周知,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理解学生学习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分析学生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及精力的多少,即学习投入度[7]。此外,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因此,本文把“学习投入度”与“主观幸福感”作为具体的测量指标,来探明志愿服务对高职生所带来的积极心理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获得江西省某高职院校后勤保障处的帮助下,在该校征集志愿参与学校后勤服务的10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按性别、年级、年龄(±0.5岁)、来源地(城市/农村)相等的原则选择100名未志愿参加学校后勤服务的学生作为对照组。每组被试的构成如下:男生54人,女生46人;一年级学生45人,二年级学生47人,三年级学生8人(因征集志愿者时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毕业前实习期,多数学生在校外实习,在校学生人数不多,所以征集到的志愿者人数较少);城市籍学生23人,农村籍学生77人。

(二)研究设计及研究工具

1.研究设计。本研究的实验组共进行3~4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清除杂草、种植花卉、清除垃圾广告、在食堂收拾餐具等,志愿服务活动均在后勤保障处有关人员的带领下进行,时间跨度为两个月。在同一时间跨度内,对照组未进行上述志愿活动。两组学生均参与实验初(实验开始前一周内)和实验末(实验结束后一周内)的测试,以及实验结束6个月后的追踪测试。由于三年级学生在实验结束6个月后已毕业离校,所以未参与追踪测试,仅有实验初和实验末的测试数据。此外,每次测试均有个别学生所填答问卷为无效问卷,本研究中按无效样本处理。

2.研究工具。对被试学习投入度的测量所采用的工具,是方来坛等[8](2008)根据荷兰学者Schaufeli等[9](2002)编制的学习投入量表所修订的中文版量表。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共17个条目,得分越高,表明学习投入度越高。据方来坛等人的研究,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1。

对被试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所采用的工具是总体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美国学者Fazio(1977)编制,国内段建华(1996)修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0]。量表共有18个项目,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9。

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与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有方差分析、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初、实验末及实验后6个月追踪的学习投入度得分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初、实验末及6个月追踪的学习投入度得分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初的学习投入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7,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初学习投入度的得分具有等值性,符合等组实验的要求;实验组实验末学习投入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t=2.253,P<0.01),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6个月追踪的学习投入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7,P>0.05);实验组实验初、实验末及实验后6个月追踪学习投入度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838,P<0.05),两两比较发现,实验初及实验后6个月追踪的学习投入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实验末的学习投入度得分(P值均<0.01),但实验初和实验后6个月追踪的学习投入度得分的差异为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对照组实验初、实验末及6个月追踪的学习投入度得分则相对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9,P>0.05)。这表明,实验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后,学习投入度得到了暂时性的提高,但6个月后又回落到原有水平。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初、实验末及实验后6个月追踪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初、实验末及6个月追踪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初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8,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初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具有等值性,也符合等组实验的要求;实验组实验末主观幸福感的得分高于对照组(t=4.427,P<0.01),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6个月追踪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7,P>0.05);实验组实验初、实验末及实验后6个月追踪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420,P<0.01),两两比较发现,实验初及实验后6个月追踪的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显著低于实验末的主观幸福感得分(P值均<0.01),但实验初和实验后6个月追踪的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差异为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对照组实验初、实验末及6个月追踪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则相对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5,P>0.05)。這表明,实验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后,主观幸福感也得到了暂时性的提高,但6个月后也回落到了原有水平。

四、讨论与建议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我国志愿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不够,大学生志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稳定性不强,流失严重[11]。在有些高校,为了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甚至出现了从学生角度而言的“被志愿”现象[12]。这些现象,在高职院校也同样存在。因此,如果能从“回馈”的角度,探索参与志愿服务对高职生自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推动高职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无疑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志愿服务实质上是一种互惠性成长。志愿服务可以同时让志愿服务者本人、志愿服务者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三方受益。志愿服务者通过志愿服务,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尽管没有获得物质上的“回馈”,但可以获得其它方面的诸多“回馈”。本研究发现,参加志愿活动,能显著提升高职生的学习投入度及主观幸福感。按理说,既然参加志愿活动,能给高职生自身带来诸多益处,高职生应该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动自身幸福的提升。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生志愿活动的参与率较低[13]。笔者以为,这可能正如索变利所说,以往研究大多数都是横向研究,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志愿团体或参加某一活动的志愿者进行研究,很少有纵向研究[14],并没有揭示出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所带来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变化的深层机理。本研究的追踪调查发现,参加志愿活动尽管能显著提升高职生的学习投入度及主观幸福感,但这种提升是暂时性的,6个月后又回落到原有水平,并不是永久性的提升。我们总不能期望一个小孩在小时候扶过老奶奶过马路,从此以后一生都比别人幸福吧。董泽松、曾晓阳的研究结果就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志愿服务频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关系,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偶尔参加者高[15]。因此,对于志愿服务者本人及志愿服务的号召者、组织者而言,都应该明白的是,习惯性的志愿活动才有助于持久的心理素质的提升。

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习惯性的志愿活动才有助于持久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当他回忆起他多年前参与的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感觉好像没有给现在的自己带来任何积极的意义,那么他就有可能不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因此,对于志愿服务者本人及志愿服务的号召者、组织者而言,都应该明白,习惯性的志愿活动才有助于持久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具体到高职院校而言,用学界的话来说,就是需要探索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16],在志愿服务的理念号召、组织宣传、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激励措施等诸方面都要适应时代需求,促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从而让学生成为志愿服务的“常客”。

参考文献:

[1]张勤,武志芳.中国志愿者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52-56.

[2]刘家祥,杨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0-102.

[3]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EB/OL].http://www.wenming.cn/zyfw_298/yw_zyfw/201403/t20140319_1814509.shtml.

[4]卓汗容,谭建光.中国社会志愿服务转型的探讨[J].江海学刊,2001(3):45-49.

[5]郑碧强.志愿服务参与对企业肢残员工心理健康影响研究——以福建“同人心桥”心理咨询热线志愿者为例[J].东南学术,2011(3):191-202.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7]Shouping Hu, Alexander C, McCormick. An Engagement-Based Student Typolog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llege Outcom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53):738-754.

[8]方来坛,时勘,张风华.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618-620.

[9]Schaufeli WB, Martinez IM, Marques-Pinto A, et al.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 cross-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2(5):464-481.

[10]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56-57.

[11]唐玉梅.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行为动机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3-14.

[12]张晓红,苏超莉.大学生“被志愿”:志愿服务的自愿性与义务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1):122-127.

[13]田崇峰,張欢.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7):283.

[14]辛华,杨义凤.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创新:互惠、反思和规范——美国服务学习制度的启示[J].新视野,2016(3):99-103.

[15]索变利.志愿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功效研究综述[J].吕梁学院学报,2012(3):46-48.

[16]何菁.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8):97-99.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志愿服务高职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