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体育中的发展策略浅议
2017-08-03潘海湘曹庆荣
潘海湘?曹庆荣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分析了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体育中的发展对策。要利用先进的网络传媒技术,加大推广的力度及深度;改革当前体育事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校园体育文明;加大对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并与西方的体育理论相融合。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对策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白晋湘教授认为: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因生存区域和生存环境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劳动生产与生活方式各异,进而使积累的文化存在差异。由于文化传播途径不同,在中华各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许多民俗、民风活动凸现出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健身功能,这些民俗、民风活动初步形成了民族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这就是说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哲学思想,其以重视人文修养,追求个体的“健与寿”的民族性格,以崇尚人内在的精、气、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中华文明的意识形态。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包含了广泛的民俗、健身、防身、娱乐、技击等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文明根源相同,都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史中,农耕文明的产物,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征。
二、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1、发展现状
(1)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比例状况。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校为空间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课内外各种活动,它是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审美性为一体的文化传播体系。[2]是一个交流的体系,是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体系,有合理的、健全的组织机构;含有丰富的人文哲理内涵及多样的运动形式。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历经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本应成为我国大、中、小等各级学校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于华夏子孙的代代相传;遗憾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后使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及奥运战略的影响,使我国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以竞技体育运动为主,如参照美国NBA赛制的CUBA篮球赛,参照欧美赛制的全国大、中学生足球联赛,全国大、中学生健美操比赛等;即便是武术比赛,大、中、小学中的参赛人数也是极少的,在比赛项目上,很大一部分也限于竞技武术套路,而没有民间传统武术特色的项目比赛。特别是中、小学生的项目,绝大部分是竞赛套路,很少有地方武术套路的出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传统项目及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在中学体育课中所占的比重,只占总课时的1.08%;在国家体育教育大纲中,大学体育课时分布表中体现武术课时20课时,占总课时的15.63%;小学体育课时分布中,武术课时为15课时;以管窥豹,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大、中、小各级学校中所占的比例过小,这又如何能传播我们的民族精神呢?
(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状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演变、发展、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独具民族特点和风格的各种项目,主要包括竞技表演和健身娱乐项目。其中竞技表演和健身娱乐项目中适合学校体育开展的项目繁多;但是从国家体育教育大纲中我们很难看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系统发展规划,更不要说全面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了。
(3)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状况。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培养不力,各专业高校没有形成系统规模的师资培训。以武术为例,湖南省自1989年将武术定为体育高考专项以来,近20年的体育高考情况表明,武术考试内容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变换,从变换的内容看,湖南省武术由重视基本功向重视专业技术转变,特别是2004年将跆拳道内容加入到武术考核内计分,使考生的内容更加全面,社会适应性更强,也体现了武术向国际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但是同时也增加了考生得分难度,使许多考生望而却步,而具有真正武术功底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的考生最后放弃了选择武术专业,而真正能够进入高校的武术学子少之又少了。以湖南师大体育学院武术专业为例,从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湖南师大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只有55人左右,到毕业时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学生很难进入到教学部门,使一部分学生转行到了别的部门,而真正能进入到学校教武术的也就几人。这就使原本就缺的武术人才更加短缺。而武术项目的技術教学,主要是通过武术教师的自身示范和讲解,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及积极的学习兴趣。试想一位武术教师如果在示范上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美感,如何能激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最近几年,在跆拳道高考考生人数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武术高考形成强烈的反差,武术考生寥寥无几,更不要说高水平武术人才;更有甚者,湖南省教育厅还取消了武术特长生的特招名额。至于民族其他项目,更少有机会了。这就造成了民族体育师资培养的不利局面。
2、原因分析
(1)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力度不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门学科在1997年设立,但至今体系仍未建全,没有独立科学的科研体系,许多研究还是停留在开发其经济价值上,忽视了其实用价值及科学价值,对其缺乏整体性文化哲学思维传承。其已经开发的项目,也只是把实际脱胎于传统武术的现代的竞技武术作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内推广,而作为竞技武术运动,其本身的发展已失去了中华传统哲学思维。[3]对于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在校园体育课程中,居于非主流或非主导的地位。[4]在全国大部分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中,体育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平衡,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设置过少。很多学校未开设本民族的传统体育内容;有的学校以太极拳和初级长拳来替代民族体育教育,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课时过少。如果失去校园这个知识传承地,那么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受到限制。
(2)传统体育项目的抢救、保护较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积累起来的历史记忆,是重要的精神要素,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民族的文化发展史的摧毁就是民族的灭亡,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遭受了严重的摧毁,从文献资料到传承人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和打击,从而导致失传。虽然国家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的文化整理工作,大量的传统体育项目被挖掘整理出来,但是很多项目只是停留在纸质层次上,能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起到作用的很少;以武术的“竞技性”为例,其在一段时间内也曾受到轻视。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犹如一阵春风,给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此同时,也给西方敌对阵营提供了进行文化侵略的机会,西方竞技体育娱乐文化借此机会大量的涌进;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支离破碎,其教育功能被弱化,中华民族体育文明传承受到威胁,中共中央领导层也意识到,进入21世纪来,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全球化发展,冲击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5]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是当务之急。2006年,中央机关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给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3)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给自身的发展设置了障碍。日本的空手道研究会成立于20 世纪30 年代。期间经过大力推广,于1970年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空手道锦标赛并成立了世界空手道联盟。 柔道也在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奥运会上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跆拳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在跆拳道的发展中,不得不提到崔泓熙将军。他将朝鲜传统的腿击术“跆拳”和日本空手道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运动项目“跆拳道”。并于1966年创立了国际跆拳道联合会,简称ITF 。在其不断的推广和努力下,使“跆拳道”在2000年正式进入奥运比赛项目。作为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丰富的中国,国情有别于韩国和日本,他们的民族成分单一,传统体育项目较少,便于在本民族中推广。我国仅民族成分就体现出了多样性及复杂性,民族多达56个,各民族之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据初步统计有977种之多,民族之间的民俗、宗教活动不同,体现出了民族之间的复杂性;有的民族之间的民俗、宗教观点的冲突,使民族之间的仇恨不可化解。以武术为例,就流派划分来看,就有以地域划分或以拳种划分及练习方法划分等几种方法;根据1986年资料显示,整理出来的拳种就有129种,未包括地方性拳种。有的项目练习方法独特,需要大量的时间及特定的辅助物,而且难以练成,从而使练习者产生畏难情绪而退缩等等,因为民族、地域、流派以及项目本身的原因造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体育中的发展对策
校园是青年聚集地,是知识的培育地、传承地,培养未来事业接班人的圣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西方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大量入侵的现实面前,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文化传承对于民族存在的重要性,随着党中央18大的胜利召开,教育部提出要在中、小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此为契机,体育人也应抓住这个机会,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传统项目为形式,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的开展,以此来推进民族精神的传承。
1、利用先进的网络传媒技术,加大推广力度及深度
注意与当前社会发展与人民需要相结合,加强与各种文化传媒机构合作,宣传推广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及其商业价值,充分挖掘其社会功能,通过竞赛、特色旅游等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挖掘其社会价值及商业价值,通过社会评先争优等活动,使广大人们意识到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教育意义,利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整体性,注重道德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青少年的“仁、智、礼、仪、信”,抢占校园教育高地;利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内涵影响教育学生,使目前处于沉寂状态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得到认可,使新一代年轻人在锐意进取和不断超越的个性基础之上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6]
2、改革当前体育事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校园体育文明
《宪法》和《体育法》都明确规定,政府在发展民族体育事业、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有引导职责。为适应本地區发展需要,把当地有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并大力地发展宣传;使人们受到本地区的特色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向心力,以此来推进民族精神的建立。同时,当地政府应结合本地民族的风俗、特点,建立适合本地民族发展的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基地,地方政府在考察当地传统体育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本地区的民族传统项目体育骨干的培训,强化社会体育指导人员职责及队伍建设,建立可操作的便捷的指导站和健身点,使传统体育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如湖南省新化县政府在这方面就做的很成功,他们利用当地“梅山拳”的影响力,把中小学、社区的体育教师及体育骨干予以梅山拳的培训教育,把地方体育项目带进课堂,带进社区,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好评,带动了人民健身,提高了人民的体质,新化县也被评为全国的“武术之乡”。
3、加大对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并与西方外来的体育理论相融合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体育事业,也应该加快发展,而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是现代体育事业的一部分,应积极有效地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内在的特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向现代转型,并与国际民族体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有机地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来,通过吸收精华摒弃糟粕,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适应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前教育多样性的现实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需要。
四、结语
民族体育史是民族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哲们在中华文明熏陶中创造和发展起了民族体育文明,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着中华体育文明5000年的发展。尽管时代变迁,但在其深处仍然蕴藏厚重的民族精髓,对当今人们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丰富的运动形式仍为各民族人民喜爱和参与。我们运用强有力的理论开发这个资源库,可为民族体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可为国际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41.
[2] 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2004.6.67-71.
[3] 候介华,阎小平.传统武术的整体性思维及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6.38-39.
[4] 黄爱峰,顾渊彦.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24-26.
[5]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
[6] 谢经良,刘强.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5-26.
【作者简介】
潘海湘(1972.6-)男,汉族,湖南湘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