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交际语境意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2017-08-03宋莉萍�オ�
宋莉萍+�オ�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作文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表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部分,在考试中,对学生的考验极大。值得引起各方面学者以及教师广泛关注的是,“学生害怕写作文,教师害怕教作文”似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不愿面对“作文”这个难题,与方法不对不无联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优秀学者的积极探索下,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交际语境的培养。学者研究发现,交际语境的存在不仅会帮助教师找到一种对学生来说合适的教学方法,更会让学生找到一种合适的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交际语境的关键以及应用方法,希望能给有关教师以及学者一些启示。
一、交际语境的基础
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的讲授过程中,一定要明白交际语境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1.话题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莫过于话题的创建。话题即是写作的重中之重,不仅代表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更是组成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在教师讲解文章的过程中,“话题”解决“谈论什么”或“写什么”的问题,它解决写作的方向性、范围性问题。大家可以表达不同看法的问题或事情就是话题。话题是谈论的题目或主题,是谈论的中心。写作教学中,话题是一个抓手,是指导学生展开讨论的引发点。比如“我们的校园”就是一个话题。话题的内涵很宽泛,具有很大的打开空间。
2.情境
情境解决“什么情形下写”的问题。情境是围绕话题而创设的谈论。一个话题可以包含多个情境,即可以在不同情境下谈论同一个话题。情境决定了写作任务,也决定了写作内容。比如以“我们的校园”为话题,就要考虑是在什么情境下来谈论“我们的校园”的。不同情境下,写出的“我们的校园”是不一样的。
3.作者
作者解决“谁来写”的问题。作者是话语表达者,是写作的主体,言说的主体。写作就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作者的身份、修养等直接影响到写作。為此,要培养学生的身份意识。
4.目的
目的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目的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意图,须要实现的愿望。目的明确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否则文章就会写散,好的文章是围绕目的达成而展开的。为此,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的目的意识。
5.文辞
文辞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里用“文辞”,而不用“语言”或“言语”基于以下考虑。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言语则是指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语言是相对固定、静态的规则系统,而言语则是动态的、创造性的表达行为及其结果。而且,言语更多或者首先是指口语的表达,对于写作来说,用文辞可能更合适些。文辞的词典义指“文章的用字、用语等。”在本文中“文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了文章的用字、用语,还包括了采用何种文体、结构、口吻、手法等内容。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辞意识。
二、交际语境的应用
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社戏》为例,讲解交际语境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话题
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话题即是“社戏”。社戏中“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社戏》这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情境
《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塑造出来的人物。“我”──迅哥儿,虽然不能说就是作者,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
这篇作品跟鲁迅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反映了他想要改革社会,必须先清除封建统治阶级加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改造国民性的观点,充满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精神。
3.作者
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鲁迅很早就离开了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
4.目的
作者鲁迅通过描写自己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表现了心中对故乡的热爱。由此,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跃然纸上:《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5.文辞
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作者文辞的表现方式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体现:
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答: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答:“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综上所述,好的写作情境创设,给予学生写作的规范性与指引性,同时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学写作的同时学做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