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分析

2017-08-03赖伟钦�お�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策略

赖伟钦�お�

[摘要]比较分析《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课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并提出采用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策略;戏剧表演法;角色替代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8702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可采用以下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

一、戏剧表演法

以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导入新课学习,选取家蚕作为代表动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兴趣小组表演了自己编制的名为“家蚕的一生”的课本剧:第一位同学双手抱膝盘坐在地面上一动不动(我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成的一个新的细胞);第二位同学手持叶片,摆出啃食的姿势(我能吐丝,会蜕皮,但只能爬行);第三位同学用一件光滑的大衣连头一起包裹住(我不食不动,等待羽化);最后一位同学张开双手不断扇动(我身体笨重,不怎么能飞,几乎不进食,寿命很短)。

表演结束后,学生首先对照教材中相关家蚕的发育图片进行排序,并对其他同学扮演的家蚕所处的不同发育时期作出判断,从而建构卵、幼虫、蛹、成虫等概念。师生共同修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为“春蚕化蛹丝方尽”,使其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幼虫和蛹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次,分析家蚕的生殖方式及其特点,举例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的动物,巩固和应用上一节所学的有性生殖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的特点,比较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学生结合有性生殖知识,自主描述出变态发育的概念。归集与家蚕发育方式一样的其他昆虫,建构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玉米螟、稻螟等农业害虫与家蚕的发育方式一样,那么应选哪一发育时期来开展灭虫活动呢?

第三,观看蝗虫的生殖和发育图片或视频,讨论分

析蝗虫的幼虫与成虫发育时期的特点,体会蝗虫的幼

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结构上差别不大,以建构若虫概念。列举与蝗虫发育方式相同的昆虫,建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

第四,填表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形成“不同动物其发育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动物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的重要概念。

最后,分析家蚕和蝗虫的蜕皮现象,复习外骨骼概念,建构昆虫结构、生殖和发育特点等知识框架。应用知识解决生物防治、灭蝗、蝉蜕等相关问题,形成正确认识昆虫与人类关系的观点。

二、角色替代法

采用角色替代法授课即让学生充当“小编辑”:教师课前事先对班级学生做好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名责任心强,而且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编辑”,也是本组的“小老师”。教师将家蚕和蝗虫的发育的不同时期划分成7个主题,每个小组从中挑选一个主题内容开展资料收集活动。组内成员把收集来的资料汇总给“小编辑”,让“小编辑”从中做一定的取舍,整理完资料后做成相关的图片资料或者课件,课堂上各小组“小编辑”轮流利用课件演示交流,组内其他成员做一定的补充。最后所有小组都集中对教材中家蚕生殖与发育过程形态图进行排序,通过自己组织语言开展讲解活动,让其他同学猜一猜分别是哪个时期的家蚕。例如,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以桑叶为食,有脱皮现象,化蛹前吐丝结茧,这是哪个时期的家蚕?体表光滑,体形呈椭圆柱状,不食不动,等待羽化成蛾,破茧而出,这又是哪个时期的家蚕?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白色鳞毛,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这是哪个时期的家蚕?学生在“小编辑”的引导下不断地对比和分析,把握了家蚕不同时期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区别。接着“小编辑”又给出蝗虫不同发育时期的图片,通过相关视频介绍不同发育时期蝗虫的特点,重点介绍其幼虫与成虫的相似性,以区别于家蚕的发育方式。在此基础上,“小编辑”又给出与两种昆虫具有相同发育方式的其他昆虫进行补充。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一系列事实,逐步建构起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等重要概念。同时“小编辑”也制作了生物防治、灭蝗等知识的视频,以帮助其他同学正确认识昆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堂中,学生自导自演,积极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两种角色扮演法的对比分析

1.优点分析

采用“戏剧表演法”这一教学策略,将课堂变为表演舞台,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转换了阅读和思考的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该教学策略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等多种能力。表演过程中,随时都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建立知识生成的平台,而学生通过表演,人格也获得了自我完善。

而采用“角色替代法”这一教学策略,转换学生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力。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能更投入地收集大量资料,并提供

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在课堂上展示,有助于概念的形成。通过演示、资料分析、讨论和讲解等方式,能更好地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2.不足分析

戏剧表演过程中,观看的学生会异常活跃,容易出现秩序无法维持的情况。角色替代过程尽管教学秩序会较为稳定,但学生的展示时间不合理,也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不管是戏剧表演还是角色替代,均只有部分学生参与,不能真正做到让所有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而有所收获。教师会因部分学生不乐意接受角色扮演或者参与意识不强等情况,而对本节课的教学应付了事,最终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缺乏对角色扮演的精心设计和必要的干预,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四、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实施的注意事项

第一,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实施角色扮演的首要条件。只有在安全、开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才能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才能真正融入表演中。在角色扮演中,要允许有不规范、不正确的表演动作出现。不要求学生表演完美,不对表演者评头论足,更不能在课后对扮演者取外号,随意扣帽子,要相互倾听和尊重,要将重点放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

第二,要正确定位角色扮演的课堂教学目的。角色扮演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不能让表演主宰课堂,否则会给扮演者增加学习负担,也会让“观众”失去观看的兴趣。

第三,本节课中,有学生会提出往最后一个扮演者身上散金粉的做法,以模拟蚕蛾虫体上的结构,学生会有“家蚕的成虫是蝴蝶;蚕是蝴蝶的幼虫;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等错误概念。对于这些即时生成的知识,教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明白:蚕蛾身上具有鳞毛结构;家蚕与蝴蝶发育过程相似,而家蚕容易饲养,发育时期易观察,因此将其作为代表动物进行研究;家蚕的成虫是蚕蛾而不是蝴蝶,蛾与蝶同属于节肢动物,但为两种不同生物,蛾体型上较蝶来得笨重;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的是卵、若虫和成虫,由于蝗虫的幼虫与成虫较为相似,同样具有三对足、一对触角,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因此该时期用若虫来表示更为准确。

本节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使概念教学的过程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关注重要概念学习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黄春香)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教学策略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