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邀风月 山水随影来
2017-08-03王亮
王亮
翻开《幽梦影》,单看书名便觉清雅。再看作者,张潮。幽梦如潮自涌来,独留残影浸吾身。仿佛人生如梦也难说尽个中情味。章衣萍在读罢此书后赞叹此为一部“才子之书,亦大思想家之书也”。因才子方有性情,因思想家才情方不至于显得轻浮寡淡。很多人更觉得它是绝妙的奇书,是清新可爱的随笔。其实,它只不过是真实地、多角度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们不妨试着撷取书中的那些风物,让审美的思绪随着作者的视角流转,一定会发现那山含情水含笑的清幽所在。
美在于相伴
“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中国的园林建筑一直思索的一个命题就是“天人合一”。通过人为的建构、修饰,以期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一个园林就是一个微缩的自然。花、石、松、水、台、蕉、柳皆可凭人力为之,然而蝶、云、风、萍、月、雨、蝉却很难轻易求得,一切都须机缘。但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只要你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条件,剩下的就都可以交给自然去完成。作者的审美态度在这里表现出来了,他明白怎样的风景是好的,美,是将就不得的:“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花因蝶的点染而更加娇艳,山因泉的潺湲而愈加灵秀且多了叮咚的乐音,石头因苔藓的生长变得有生命了,水因水藻的招摇更显柔美缱绻,乔木之上的藤萝一摇一晃间荣枯了几多年华。在相伴之中,美静静地发生。最后一点才是最关键的,人不可以无癖。当然,这是一种雅癖,因为有了善于发现美、思索美的癖好,人才变得精神富足,呼吸吐纳间尽是山水的灵秀。
张潮用的七个“邀”字也实在是妙甚。面对大自然,虔敬的心要有,亲近的心更不可少。这种口吻像极了做好一桌菜、温好一壶酒等待好友相聚的状态。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想来就是这种感觉吧?此等煞费苦心,只为营造出最近处的山水画意。
永恒的意象
中国古代的文人用一生去品悟山水的意境。“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信条早就铭刻在心灵的深处。所有方有如下这番精妙的论断: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姓张名潮字山来,或许山水就是他生命中永恒的意象吧。品味山水者,或观山明水秀,或叹山险浪高,归结到最后仍要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当着两种意象抽象成生命的体验时,胸中山水那种自由组合、随心所欲安置的状态就更显示出它的妙趣来。
此种山水就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了,也不局限于具体的形态了。比如下面这一则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此一则恰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张潮胸中之山水意境。精神的游历无远弗届,喜欢游山水的人主要是得山水之精神,而把游览山水的形式放在其次,为了参悟出自然人生的大道理。书史、诗酒、花月,都有这样的内涵,从中都能感受到山水的精神,所以说这些事物也是山水。
天地间最为潇洒的人就是时空无法局限的人。或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或胸生层云,目穿寰宇。欲飲酒可邀明月,欲对弈可邀竹影。与天地一同呼吸,与山水一起思考。想想这样超然的人生却也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许我们无法拥有张潮那般富贵才子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和他站在一起,以自然的眼观自然,以山水的胸襟拥抱山水,悠然,悠然,不只在梦中,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