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童心,浅近潜行

2017-08-02李晶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5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童心

李晶

【摘要】人教版初中阶段语文教材部分篇目的鲁迅作品的思想性较深刻,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依据现有的资料来探究鲁迅作品,多偏重对时代背景、思想性格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和国情的分析,并不能真正关注到学生自身对鲁迅的独立的思考,难以让学生读懂鲁迅。而鲁迅的作品毫无造作、真挚而又动情的叙述始终流淌于作品叙事抒情中,童心始终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说,紧紧把握鲁迅的童心,是我们引领孩子走进鲁迅文字最关键的一步。因而选择合适的角度来解读作品,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并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童心 鲁迅作品 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59-02

一、研究背景

现行的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每册书都有鲁迅先生的作品,作品中作者的思想倾向各不相同,作品对时代和国情民生的反应独到且深入,精准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但,同学们时常觉得鲁迅作品很难懂,有艰难晦涩之感。选入教材的鲁迅作品,没有形成内在的线索,难以让学生形成全面认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现有的资料来探究鲁迅作品,偏重于对时代背景、作者思想性格的分析,并不能真正关注到学生自身对鲁迅的独立的思考。

这样一位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语言都十分精当、严密、诙谐、辛辣,青少年应该接触,只是还应该选择合适的角度来解读作品,如果都把文中的思想和时代背景因素放在首位来解读,有些课文内容不免黯然失色。那么,如何解读选入初中阶段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笔者发现,如果选择更贴近学生心理的解读方式,更能改变他们对鲁迅作品的态度。因而,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童心视角理解作品,来领悟作品的内涵,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理论依据及内涵阐释

“童心”就是“儿童心情,孩子气”(引自《辞海》),进一步引申为真心,真情实感和用儿童眼光观察世界,有着儿童般的独立和自由。保持童心,就是要人们用最纯洁善良的儿童眼光去观察世界,回归学生的心理。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用童心去观察世界,就是真情的流露,发觉生活中的真、善、美,传递着童真、童趣,也蕴含的独特人性美、人情美。而这一切,正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新课程标准也提到,“过程与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学习离开了过程,就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参与学习,质疑讨论,发表见解,重视“过程和方法”[1]。走进童心,从而走进作品,是学习过程的一种方法的尝试。

三、具体实践

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鲁迅关于童年的作品有《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逐渐成长,有血有肉、天真幼稚,完完全全一个寻常的孩子,即便是《藤野先生》《孔乙己》也有与童心相关的内容。老师通过广泛的资料阅读,与学生一起共读鲁迅作品,才能走进童心内涵。

(一)共读作品,走进童心

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有着许许多多的回忆,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是鲁迅永远的家,故乡是鲁迅的理想家园。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童年的回忆。童年生活对创造影响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作品内容,主要体现在作品采用回忆性语调回忆往事,……还有一种回忆拿现实与过去作对比,比如《故乡》,[2]这难忘点滴童年的回忆中,包含着童心的几方面主要内涵:

(1)童心:引人共鸣的童趣、不曾泯灭的童心、永不改变的童真

(2)童心: 剪不断的故乡情

(3)童心——满腔热情的赤子之心

于亲友——肝胆相照,无私奉献;于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于国家——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4)童心:向往纯真美好,追求理想,并顽强的为之战斗。

也许,童年的故事的无穷无尽的,但童年的梦想,童年的心灵是一脉相通的,在鲁迅的童年世界里,我们需要读懂作者的初心,才能走进作品。

因而,笔者在教学时,不想自己被教参所困,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作品的童年世界,不论是美丽神奇的百草园还是趣味游戏的三味书屋,不单单有一群群玩耍童年伙伴更有为之绞尽心力的长妈妈……,学生们不再害怕鲁迅,一起陶醉在童年的欢快世界里。

(二)活动激趣,寻找童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受鲁迅的童心,既要充分感受作品,更有引导学生勇敢踏出实践第一步。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安排学生自己收集整理鲁迅的相关资料,制作成手抄报,并对手抄报进行指导进而校内展示。

手抄报内容上,有侧重有要求,建议学生在制作手抄报时要包含几个要素:

作者作品的简介、主要人物的介绍,配上人物图片及做好版面整体设计,使学生能更全面的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更熟悉作家作品。

(2)多摘抄多积累,以美文摘抄的形式,开展校内评比。

简单的形式,熟悉的内容,通过学生的的书法展示,既是对内容的熟悉,也是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3)阅读+感悟,主要形式是阅读摘抄加心得体会,通过摘录后心得体会,及时记录阅读瞬间感受,是学生的独特的理解,也是他们对阅读后最深切的感受。

(三)阅读分享,感受童心

有的学生进行人物赏析,总能找到他们最喜欢的人,也能感受他们最有兴趣的点,比如学生写道“阿长是一位经历过沧桑的女人,她封建迷信,但是朴实而伟大。她不惜跑遍半个城市,买了鲁迅向往渴求的《山海经》,这让鲁迅印象深刻,十分感动,鲁迅的这部作品让我们懂得了要珍惜眼前人这个道理”,孩子们总能从作品中找到自己心中的感动的点。“因为童心,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时刻铭记”。

四、成效反思

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在鲁迅作品教学的实践中,尊重文本,尊重学生,以文为本,合理解读,日常教学中,教学更有所侧重,主要体现在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品味人情味的鲁迅

我们说文如其人,学生在学习鲁迅作品的同时,就是在与鲁迅进行对话,感受其精神。如《阿长与<山海经>》的长妈妈,《社戏》中的 公公、双喜、《故乡》中的闰土,甚至穷困潦倒的孔乙己身上,无不闪耀着人性真善美光辉。这便是鲁迅通过其作品传递出来的精神,值得学生去细细品读。

(2)看重学生个性的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感受作品

鲁迅作品与其他作品一样,不仅传递着他的想法,也传达出包括思考在内的更多更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解读作品,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的成长体验。

(3)尊重作品,让学生零距離走进作者

教学应该从作品出发,慢慢引导学生认识并读懂鲁迅,消除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误解, 而不能强行把教参固定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他们应该充分享有独立阅读的权利和自由。

从童心视角感受鲁迅作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课上到课后多样化自由开放的学习形式。通过对童心的内容的感受体悟,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也关注自己的生活,从而学习于课内、收获于课外,回归课堂展示,使之成为一种循环学习模式。与以往教学的最大差异在于一点改变,以情感化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主动体验文本。

参考文献:

[1]朱彦.文学创造与童心[D].南京师范大学.2008.03,28-29页

[2]李文化. 鲁迅作品中童心意识探析[J].文学教育. 2016.03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童心
童心烂漫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童心画廊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针对儿童内心需要进行巧妙激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