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模式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2017-08-02李博龚永军
李博+龚永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是建设高效课堂模式。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多可喜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感到少部分教师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禁锢和思维惯性的束缚。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笔者认为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课堂应变与课堂预设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区别在于是注重课堂应变,还是注重课堂预设。课堂应变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会突然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去寻找、确定一种最佳的、灵活机智的方法来处理,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变必须依据学情,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应变的实质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课堂预设即指教学设计,简言之就是教师设计的教学流程,包括安排的教学环节、准备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质疑应采取的对策等。
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应变与预设的关系呢?请看下面的情况:
①学生说:“这篇课文我能背过。”老师则要求学生认生字、读课文。因为老师准备的就是这样的教学环节。
②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圈出生字,却不是学生不认识的字,是课标要求学生会认或会写的字。
③学生的讨论正要进入高潮时,老师说:“这个问题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讨论遂戛然而止。
④学习生字,老师问学生:“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或记住)这几个字的?”学生都能说得出来吗?
⑤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答案,符合老师需要的就给予表扬(不管答得如何)。如学习《元日》这一课,老师说:“一年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你最喜欢什么节日?”只有回答“过年”(春节)的得到了表扬。
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完全按预定的内容、方法、步骤实施教学,这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教学要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尊重学生,以学定教;确立服务意识,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更需要教师有过硬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教学中能随机应变,以预设为指导,在应变中创新。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传统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师是教学的主宰,教学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一味灌输、给予、替代、强加。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尊重和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好主导作用。
请看下面的课堂现象:
①语文课堂上的“正音”。有位老师反复强调“臭氧层”的“臭”读“chòu”不读“xiù”——集灌输、给予、替代、强加于一身,而不让学生读读、查查、议议。
②语文课堂上老师问学生:“哪个字写起来有难度?”学生提出来后,教师板书示范,却没有让学生动手。
③老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学生提出了不明白的問题(如不懂的词语),老师解释得不清楚,或者照参考书读一遍,学生似乎明白了,其实并不明白。
④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甚至连“诱惑”都要强加——思想品德课上讲“身边的诱惑”,老师硬要概括出对学生的几种“诱惑”来。
⑤课堂上老师除了给知识、给答案、给方法,还要给时间——“现在给大家×分钟时间……”学生一无所有、一无所能,一切都是老师给的。
给予、替代、强加,还有强迫,教师们习惯于这样做,不少老师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就失去了教师的作用,权威性也就降低了。
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暂时有困难不能做的可以给予帮助或组织学生合作共同去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则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新课程特别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广大教师也要重视新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如釆用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但是,合作学习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基础,没有自主就无法合作;合作学习又必须有探究的内容,没有探究则不必合作。小组学习得到的答案应该看成是该小组同学在自主基础上合作、探究的结果,是小组成员共同的劳动成果。
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老师安排学生分组学习。学习结束,老师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然后问大家:“他的答案有没有问题?谁来帮他修改一下?”(这样的问法很普遍)许多同学举手,老师指定一个学生上去更改。这个学生擦掉了她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写上了她的“正确”答案。
①小组代表提供的答案,只有该小组的其他学生有权进行修改和补充,他组的同学是无权对这个答案进行修改的。
②他组同学不同意这个答案,可以提出自己的答案,与之进行比较,但不能修改别人的答案。
③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不同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新课程也倡导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允许答案的多样性。因此,没有必要修改别人的答案,也不必追求学生答案与老师的一致性。
④如果学生的答案有明显的知识或观点上的错误,也应该引导让其自己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或者引导其他同学通过讨论和辨论来发现真理,修正错误。老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你的想法和他的一样吗?说说看。”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只盯着别人的错误,挑别人的毛病。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学会合作。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他基于个人经验而构建起来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有对接受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加工的权利,这个选择和加工的过程正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建设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个课题。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创设充满生机的趣味课堂,应该是高效课堂的共同特点。
作者单位 陕西省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陕西省安康市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