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闪击战战略与苏联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对比

2017-08-02王泽方

大观 2017年7期
关键词:突击坦克机械化

坦克的问世给战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军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成为未来战争的总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和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分别发展出一套机械化战争理论,既德国的“闪击战”战略和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

一、闪击战理论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内容

“闪击战”战略是由德国古德里安将军首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完善的机械化部队作战理论。其基本内容为:主力隐蔽集中和展开于主要突击方向上;不宣而战,集中强大的装甲兵团,在强大的航空兵支援下,突然、迅速地突破敌防御,分割并围歼敌军集团,向敌纵深快速推进;与此同时,空军对敌飞机场、交通枢纽、防御工事、军队集结地域、重要政治中心进行猛烈空袭,瘫痪敌人指挥、运输及作战能力,给敌以强大的心理震撼。“闪击战”的核心是构成兵力兵器、尤其是装甲兵力和航空兵力的巨大优势,以及行动的突然性和快速性。

“大纵深作战”理论是由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并在苏德战争中发展完善的机械化部队作战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以大规模坦克群和机械化军为主要手段,在宽大正面的多个突破点迅速做出反应,谋求对敌人整条战线和整个战术阵地同时发起进攻并达成突破;在这一过程中,诸兵种应有效的协同作战,空军和坦克等杀伤性武器应该压制敌人的整个战略纵深,空降兵协同地面机械化部队以一系列连续突击达成对敌人纵深防御的突破。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其核心是诸兵种的协同作战,军队要通过实施一系列协同作战来确保战争胜利。从形式上看,大纵深作战理论就是以一系列连续突击所构成的战略体系。

德国的闪击战战略和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同为机械化早期的作战理论,在形成和内容上有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苏、德两国的具体国情相同,因此两种作战理论也不尽相同。

二、“闪击战”战略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相同点

首先,两者有相同的理论基础。英国军事学家富勒提出的坦克部队集中使用的摩托化作战理论和意大利军事学家杜黑的空权论成为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闪击战”战略强调装甲部队的集中使用,古德里安认为将坦克集中起来,组建装甲师甚至装甲军,才能充分的发挥装甲部队的作用,他主张以坦克为中心组建装甲部队,在装甲师中,最理想的状态是一切通讯、补给、火力、步兵协同都达到与坦克同等速度,而实现手段则是摩托化。坦克的集中突击成为“闪击战”战略的最大特点。同时,“闪击战”还强调航空部队的协同作用。在实践中,地面部队发动进攻之前,德军的航空兵会首先对敌人的机场、交通枢纽、通讯中心等重要的战略目标进行大规模轰炸。而在装甲部队进攻时,航空兵会不间断的提供空中协同打击以保证地面部队的攻势。而“大纵深作战”理论也强调坦克部队的大规模独立使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使用的原则。装备有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坦克军和独立坦克旅会分配给实施纵深作战的混成集团军作为突击的主要地面力量。“大纵深作战”理论也强调航空部队与地面部队的协同,航空兵的主要作用是对敌纵深防御进行打击、压制。

其次,两者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以机械化部队为基础的作战理论,首先必须要建立强大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并且要有一支强大的空军作为保障。这就对德、苏提出了难度不小的物质要求。苏联建国后经济困难,并且经历了列强干涉战争和内战的摧残,经济凋敝;而德国经济也在30年代经济危机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重整军备的难度也很大。因此,迅速的恢复、发展经济,并且建立足以支撑起机械化战争的军工工业就成为两国共同的物质前提条件。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军工体系,并且加速军备生产,至二战爆发前期,苏军装备的火炮和坦克数量都高居世界第一。而希特勒德国也建立起战争经济体系,扩军备战,并且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批的三个装甲师,并且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空军,从而为闪击战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最后,“闪击战”战略和“大纵深作战”理论在作战样式上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强调纵深作战,并且强调独立的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古德里安认为,装甲部队在撕开敌人防线之后,应该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果断的向敌人纵深实施快速突击,以摧毁敌人的指挥、通讯系统并且达成对敌重兵集团的分割合围。苏联也强调纵深突击的作用,包括呈梯次投入预备队,不断向敌纵深突破,完全隔断敌战役纵深和战略纵深的联系,在1944年的大反攻浪潮中,苏军大纵深作战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苏军的纵深推进可以达到400至500公里,甚至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苏军的战略进攻纵深达到了800至1000公里。

三、“闪击战”战略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不同点

首先,两种作战样式的形成条件不同。虽然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快速推进、寻求速战速决是机械化战争的基本需求。但是德国和苏联的作战理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对德国来说,“闪击战”战略实际上是由德国特殊的地缘和战争潜力不足所造成的。德國地处中欧,四周都有强大的帝国存在。特殊的地缘使得德国从腓特烈大帝时代开始就面临着多线作战的窘境。因此,速战速决就成为德军的基本战略思想。同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德国并没有支持大规模消耗战的物质基础。只能寻求快速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结束战争。我国著名军事思想家戴耀先认为:“闪击战是德国为解决庞大的扩张野心与有限的战争潜力之间的矛盾而作出的一种选择。”但是对苏联来说,其工业生产力居欧洲第一,军备生产能力远超过欧洲其他的国家。也就是说苏联不缺泛实施大纵深作战的物质能力。苏联大纵深战略形成原因主要是由苏联军队的特点决定的。由于有广阔的领土和漫长的边界,苏联维持了一支庞大的、低素质的军队。因此,充分发挥人力优势和工业优势,以庞大军队和大规模的装甲部队为基础在整条战线实施连续的纵深突击成为了较为合理的选择。

此外,在内容上,“闪击战”战略和“大纵深作战”理论有不同之处。“闪击战”战略强调的是装甲部队在一个或几个关键性点上集中突破,也就是说战场正面宽度较窄。但“大纵深作战”战略则要求在敌整个战线和战役阵地上达成突破,要求正面宽度较大,总结来就是大纵深、宽正面的作战。但需要指出的是,对“闪击战”战略来说,较窄的战场宽度并不是必要特征。在苏德战争初期,在苏联宽大的战场上,德国装甲部队的迂回包抄攻势依旧显示了“闪击战”战略对战场正面宽度的适应性。

四、结语

“闪击战”战略和“大纵深作战”理论都是对机械化时代战争样式的探索。有的学者强调“闪击战”战略的进攻性、侵略性和苏联“大纵深作战”理论的防御性,对两种作战样式贴上了意识形态的标签。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机械化和摩托化都是战争的手段,其本身并不存在侵略和反侵略的属性。虽然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毫无疑问,“闪击战”战略和“大纵深作战”理论拉开了机械化战争的序幕。

作者简介:王泽方(1992.11-),男,汉,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

猜你喜欢

突击坦克机械化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超级坦克大乱斗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国产96式坦克快速突击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坦克新杀手
年底突击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
谈天说地
卡-60轻型突击运输直升机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