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与叶、源与流

2017-08-02陈冬霞石翠翠

大观 2017年7期
关键词: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陈冬霞+石翠翠

摘要:中国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绵延几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内涵。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习传统文化,为其发展增添持久的活力和影响力。不忘本来才能开拓未来,善于继承,寻求更好的创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传统文化为其根植的土壤,顺应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辩证创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延续,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的深厚文化土壤,失去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的文化土壤,涵养的重要源泉

凡事无本不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牢固的基础和根本。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传统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的方法不可取。如果不以合理的眼光正视过去,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一)传统文化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礼仪贯穿它发展的整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将中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追求,都是在传统文化养料的滋养下产生、发展、创新,完美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追求国富和民富的统一,尤其是在百家争鸣的格局结束之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以孔子和荀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学派主张民为邦本,强调富民保民。他们认为国富与民富是统一的,国家的富强不能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民富是国富的前提,国富只有奠基于民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保障。虽然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民主有本质区别,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的一些合理要素有可能成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立论基础。

(二)传统文化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思想一向注重道德教育。儒家思想中的“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即所谓的“道法自然”。孟子提出“五伦大道”,即“父子有养,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归纳总结了要实现社会思想,家庭和睦必须遵循的五条规律。中国古代人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奉行“温、良、恭、俭、让”的德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国家的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道德养分,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赋予其新的内容与特色,要认真吸取传统文化关于思想和道德的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和潜在的时代价值,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延伸和创造性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当其冲应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不能全盘的否定,也不能没有选择的继承。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区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一方面要把握时代特色,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延伸。同时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意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应遵循客观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思想。

《论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孟子.滕文公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下就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中华民族素有禮仪之邦之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礼仪文化和德性文化,过分崇尚伦理道德的现象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所显现。中国自古重伦理道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但是对法治的轻视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重礼治,轻法治”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一直存在。不能否认中国古代也有“法治”思想,但是其意义却与现代“法治”不同。我们不光打破了二者对立的格局,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目的,满足现代人对公正、自由、民主等权利的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对传统“礼治”文化中束缚人、压迫人的糟粕因素的超越,极大限度的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几乎每一朝代都会提倡。它曾在历史上对于减轻人民负担,增进人们幸福感方面起过推动作用。但是因为它是在一定阶级统治下产生的,因此与现代社会倡导的民主不相符合。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不断对“民本”思想的精华部分进行梳理和创造性转化。我们现阶段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了从“民本”思想到“民主”的过渡,能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保障和增强人民福祉。

作者简介:陈冬霞(1993-),女,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石翠翠(1994-),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