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尔纳克与茨维塔耶娃的文学关系
2017-08-02王丽华
王丽华
摘要:帕斯捷尔纳克与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具有鲜明个性,而又关系密切的两个诗人。两人在俄罗斯十月革命后,有大量的书信往来,在书信中针对彼此的创作进行评论,两位诗人之间的文学关系呈现了俄罗斯当代的灿烂文化。
关键词:珀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文学关系
在二十世纪,茨维塔耶娃和帕斯捷尔纳克是两位个性鲜明以及十分相似的两位诗人。两人在十月革命之后,帕斯捷尔纳克一度被排除在主流文化外,而茨维塔耶娃也饱经颠沛流离,受到文学圈的排斥和挤压。但是经过两人不懈的努力,帕斯捷尔纳克最终获得文化界的王冠——诺贝尔文学奖,而茨维塔耶娃也被获赞为俄罗斯最伟大的女诗人。
一、两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文学对话
茨维塔耶娃和帕斯捷尔纳克是同龄人,并且都是在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成长,两人母亲都是钢琴家,而父亲则是艺术教授,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两人拥有惊人的艺术天分,对音乐和文学充满了热爱。茨维塔耶娃在1908年开始创造诗歌,帕斯捷尔纳克在1909年尝试写诗,在俄罗斯白银时代,帕斯捷尔纳克是“离心机”文学组织的主要成员,茨维塔耶娃不属于任何文学流派。在共同经历了十月革命后 ,两人都不再参与任何文学团体。1918年,在一次小规模的文学聚会中,两人第一次会面。
1922年春天,茨维塔耶娃居住与柏林,二人通过书信的形式,开始了另类的文学对话。在同年的六月份,帕斯捷尔纳克寄出了给茨维塔耶娃的第一封信,并且在信中附上了一首诗,他在信中毫无遮掩的表达了对茨维塔耶娃的赞赏,肯定了她的才华。茨维塔耶娃在回信中,回顾了两人几次见面的情景,并且寄去了几首自己的新作。在此之后,二人开始了频繁的通信,并且在信中评价对方的作品,开展文学交流。
二、两人对彼此作品的评价
作为诗人,两人之间的相互评价,体现了他们对文学的认知,在信中除了畅谈对彼此作品的理解外,还以随笔和论文的形式,向对方表达了深刻的文学见解。在1922年的流亡者期刊上,茨维塔耶娃发表了一篇对帕斯捷尔纳克诗作的评论文章,她写道,在捧读帕斯捷尔纳克作品的时候,仿佛沐浴在雨丝般的光线下,这种光雨将身体淋湿,而他的诗就是运动之光、空间之光,是光的盛宴。茨维塔耶娃指出,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光一般的心灵,是对日常生活的节制表达,诗人充分领悟了光雨的力量,而这种光雨则融合了诗人的流泪声、叹息声以及幽思声,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感和郁闷感。正是由于帕斯捷尔纳克这种非凡的艺术表达力,让茨维塔耶娃将其与海涅和拜伦相比。
在两人的通信中 ,帕斯捷尔纳克多次评价了她的作品,但是却没有发表过对其诗作的评论,仅仅是在自传中留下了一些评价的随笔。在《人与事》中,帕斯捷尔纳克追忆了与茨维塔耶娃相识的过程,他比茨维塔耶娃要年长两岁,但是却固执的认为,在俄罗斯文坛中,她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要完全领先自己。在两人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帕斯捷尔纳克刚刚开始尝试创作,茨维塔耶娃就已经掌握了诗歌的规律。在刚刚结识茨维塔耶娃的时候,他并不喜欢她的风格,认为她这种清新以及和谐的风格,对当时文学发展来说是一种障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帕斯捷尔纳克逐渐被她的风格所吸引和折服,在随笔中这样写道,“茨维塔耶娃的作品需要静静的体会,当我这么做之后,我为诗作所体现的力量和纯洁而拍案叫绝。” 帕斯捷尔纳克认为她的《捕鼠者》、《山岳之歌》以及《终结之诗》是“新颖不凡、璀璨夺目、思维开阔、气势磅礴的长诗。”
两人以诗会友,并且以通信的方式,走进了彼此的心灵,在书信来往的十三年中,两人延续了彼此的文学对话。但是由于历史以及政治的因素,在茨维塔耶娃逝世很长一段时间,她的诗作都被禁止出版,直到多年以后,一些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开始阅读她的作品,进而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帕斯捷尔纳克写道,“茨维塔耶娃的作品是俄罗斯文学的重大庆典,这一庆典虽然姗姗来迟,但是却丰富了俄罗斯的诗坛。”这段话是他对茨维塔耶娃的最高赞扬,而后人对茨维塔耶娃的评价,则实现了珀斯捷尔纳克对她成就的预言。
三、珀斯捷尔纳克作品中的茨维塔耶娃
在两人之间的通信中,帕斯捷尔纳克除了评价茨维塔耶娃的作品之外,还书写了他们这代人的共同命运。在两人的书信中,帕斯捷尔纳克写道,“你和我都处于一个颠簸的时代。”在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斯佩克托尔斯基》中,体现了他们这代人的命运,将其汇成了一条对应与隐喻、思索与追问、遐想与记忆的河流中。在这部作品中,诗人通过刻画伊里因娜、斯佩克托尔斯基等形象,描述了他们这代人在情感、思想以及生活中的足迹。在1928年,帕斯捷尔纳克在信中说明,伊里因娜就是以茨维塔耶娃为原型创作的,伊里因娜作为女诗人参与一个聚会,在摆满水果和鲜花的桌子旁,她受到众人的赞许。这一小说场景正是源于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在主人公外表刻画上,也十分符合茨维塔耶娃的形象。
在作品《日瓦戈医生》中,读者更是可以充分感到两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作品中安季波娃就是以茨维塔耶娃为原型创作的。在小说中,当日瓦戈向安季波娃表白的时候,她没有给予日瓦戈所期待的答案,在三年后,两人在图书馆再次相遇的时候,他發现安季波娃并不想 让很多人喜欢,她厌恶自己美丽的外表,仿佛因为自己太多美丽而惩罚自己。主人公的这种特质符合帕斯捷尔纳克第一次看见茨维塔耶娃的印象。同时,茨维塔耶娃在生活中,也展示出更多的母性因素,特别是她对待自己丈夫的情感,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在作品中,当安季波夫要跟随部队走上前线的时候,安季波娃如同普通妇女一样,拉着丈夫的手嚎啕大哭,将她对丈夫的母性情感刻画的淋淋尽致。通过这一场景,我们也可以看出安季波娃与茨维塔耶娃的关联。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两人之间的第一次通信、两人在信中对彼此的评价,还是在帕斯捷尔纳克作品中对茨维塔耶娃的原型塑造,都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文学关系。在二十世纪丰富灿烂的俄罗斯文坛中,获得清晰而全面的呈现。
【参考文献】
[1]汪介之.俄罗斯文学“两岸”诗人间的对话——帕斯捷尔纳克与茨维塔耶娃的文学关系[J].俄罗斯文艺,2013(01):35-43.
[2]王家新.我的世纪,我的野兽: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及其翻译[J].上海文化,2016(03):93-104.
[3]莱·马·里尔克,鲍·帕斯捷尔纳克,玛·茨维塔耶娃,刘文飞.三诗人书简[J].世界文学,1992(01):15-57.
[4]阿贝尔.俄罗斯的烈性甜酒(下)——茨维塔耶娃和她的星辰[J].山西文学,2013(10): 60-66.
[5]王家新.“披上你的光辉”:翻译茨维塔耶娃[J]. 创作与评论,2014(16):117-121.
[6]陈影.心灵之恋:拉不开距离的爱——茨维塔耶娃诗歌《距离:俄里,海里……》赏析[J].俄语学习,2011(04):46-48.
[7]黄玫.诗人的天空——茨维塔耶娃长诗创作中生活与存在的矛盾[J].俄罗斯文艺,2011(0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