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木兰辞》的诵读张力
2017-08-02张赞
摘要:《木兰辞》是我国古代一首经典的叙事长诗,该诗质朴自然,极富生活气息。也正是由于该诗叙事性、生活化的特点,使得笔者在诵读实践中发现,寻找并表现出该诗的语言张力较为困难。本文就《木兰辞》诵读的语言张力问题提出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点总结和心得。
关键词:诵读;语言张力;语气
《木兰辞》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圆的故事。這首长诗赞扬了花木兰善良孝顺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我国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它给予女性的毫无保留的尊重和赞扬更是极为可贵。
同时,这首长诗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虽然它属于战争题材,但着墨更多的是平常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活泼自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木兰辞》的诵读难点——寻找和释放语言张力
由于这部作品的叙事性、生活化,也使得我们在诵读这首作品、特别是在舞台上诵读这首作品时,往往难以清晰地寻找到语言的张力所在。当然,此处我们所说的“语言张力”是建立在诵读语言和文本内容相当贴切的基础上的,如果过于用力就会失去文本本身的生动自然,过犹不及。
2004年,歌剧《木兰诗篇》在河南人民会堂首演;2009年,电影版《花木兰》上映。此外,还有电视剧版、好莱坞动画版、戏曲版……人们把花木兰的故事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搬上舞台和银幕。相比于诵读,这些艺术形式的作品在寻找艺术张力时要容易很多。比如歌剧《木兰诗篇》,在每一乐章的故事情节和个人感情集中凝聚的地方,都可以采用咏叹调的方式,歌者在乐队伴奏下直抒胸臆,歌剧便达到一个高潮,故事、感情和声音的张力都因之得以释放。
在诵读中,我们向来反对对古典诗文进行增添、修改。我国古代文学经典是我们当代人难以企及的古汉语的高峰,如果在古文中加入现代文或当代人写得古文,整个诵读就会缺少统一性,常常给人画蛇添足之感。那么,几乎完全用语言(虽然可以加配乐烘托气氛,但仅作为辅助手段)来表现的《木兰辞》,其语言张力来源于何处,又该如何表达呢?
二、《木兰辞》诵读语言的张力来源及表达
笔者认为,诵读《木兰辞》时,其语言张力应该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文本内容,本质是故事情节
《木兰辞》虽然以叙事为主,但具体来看,文本叙事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起伏跌宕的。《木兰辞》可以粗略分为“出征前——出征——战场——回乡”四个部分,这些故事情节的对比变化就成了语言张力的重要来源,这也要求我们要在情节的对比中表现出语言张力。比如出征前花木兰的忧郁到胜利归来众人喜悦,无论是语句的处理还是语气、分寸的把握都需要在对比中呈现。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大层次间才有变化,小层次间、短句之间也要注意差别。比如描写战场生活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就全文来看,这两句描写的是极具张力的战争生活,在文本诵读中要明显比描写田园生活的语言紧张而激烈,声音要实、气息要足、节奏要快。从小层次来看,“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得是战场的冰冷无情,寒气逼人,要渲染出悲冷肃杀的气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则是多年战场生活的高度浓缩,要表现出多年战场的惨烈冷酷、以及“幸存者”胜利而归的欣慰、悲壮和豪迈。
所以,详细分析作品,细致理解内容,悉心把握分寸都应该是诵读这部作品的基础和重点。
(二)感情运动,依据是人物心理
《木兰辞》这部作品多次出现感情主体的变化,这也应该成为诵读者感情运动变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语言张力的重要来源和基础。比如文本第一部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感情主体是类似于“旁观者”或“说书人”的角色,这时候语势应是平缓舒展的。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述说者变成了木兰,整体语言和语气都要变成木兰在说话。当然,虽然都是木兰的话,每个短句之间也是不同的,前面几句写的是木兰的为难,到最后一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语势要变得沉稳、语气要变得坚定,以表现木兰的决心和勇气。整个文本就要在类似的对比和变化中,体现出诵读的语言张力。
(三)语气表达,重点是深沉悠远
语气既包括具体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一定的具体的声音形式,语气在诵读语言要素中处于核心、支配的地位。《木兰辞》的诵读,就要特别注重语气支配下的语言和感情的张力。这里所说的张力,并不完全指语言的开合,还包括语气的细微信息,比如语气是否内敛、深沉、深刻、悠远。《木兰辞》是我国古代的一篇经典诗文,其用词简约,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和情感足以穿透历史未来,这就是我们对人类某种伟大情感的共鸣共振。
木兰这一伟大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格外真切动人——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的故事已传承千年,试想,如果我们对于历史、情感、时代、人生等等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又如何能在质朴的语言中熔铸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很好的表达出我们人类共通的情感呢?
语言张力,既要有语势、气息、共鸣等等的变化,还要有理解、感受、语气的变化。高层次的语气色彩,应该是在无声处听有声,在内敛中听感慨。对于《木兰辞》这类简练、浓缩的经典诗文更是如此,对它们的诵读,需要我们付出一生去理解、去感受、去把握、去表达。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3]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赞(1990.8-)男,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