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丑对照原则”看《哈姆雷特》

2017-08-02徐颖

速读·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

摘 要: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复杂深刻、立体多面,可从19世纪法国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的理论,对剧作《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莎士比亚作品中塑造人物人性美丑共生的特点。

关键词:“美丑对照原则”;克劳狄斯

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文学艺术只有同时包含美与丑才显得真实。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就已经体现出对“美丑对照”方法的运用。莎翁塑造的人物人各一面,在描写好人与坏人时规避纯粹的好与纯粹的坏,创作出一系列复合式的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翁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莎士比亚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来反映现实生活,刻画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克劳狄斯这一反派野心家形象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古希腊时期的“俄狄浦斯情结”,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塑造了复杂多面、善恶并存、“美丑对照”的人物形象。

一、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

莎翁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性,人物自身就充分体现出美丑并存。

克劳狄斯首先是一个心狠手辣,对敌人毫不手软的野心家,他为了皇位,为了自己的王嫂,可以弑帝杀兄,他为了皇位的稳固可以对自己的侄子赶尽杀绝,一次又一次置哈姆雷特于死地,这些足以让他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他人性中的贪婪、阴狠的丑陋让人无法忽视。但是,从剧作中仍然可以看到他另外一面的形象。面对敌人大军压境的战争局势,克劳狄斯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的昏聩软弱,他一方面动员全国备战,一方面他摸清了敌方实际情况,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根据小福丁布拉斯背着多病的挪威王招兵买马的事实,派遣使臣赴挪威与国王谈判。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至此,一场僵持多年的冲突平息,丹麦及其军民避免了一场战祸。在这整个过程中,克劳狄斯显得沉着、灵活而干练。这件事足以说明克劳狄斯有帝王之才,他并不是一个腐朽无为的封建帝王,他英明神武,懂得抓住敌人的弱点,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挽救了丹麦王国数年以来的危机。

不可否认,克劳狄斯做了许多错事,十恶不赦,但是,对于国家而言,他是一位好国王;对于臣子,他是一位好首领。对于他的评价,不应该只有他行为的恶和人性的丑,还应该肯定他作为一个帝王为国家所做出的一切。

二、人文主义思潮下的美丑对照

克劳狄斯一直是以封建主义可恨野心家的形象出现的。他和哈姆雷特一起诞生于莎翁笔下,即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资本主义先进思想教育,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的身上也一定有着作者赋予的、受周围时代背景影响而产生的人文主义特质。他或许确实是个野心家,但却不能否认他登上皇位后为国家所做出的努力。他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克劳狄斯也可以说是一位有着封建主义倾向的人文主义者。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违背封建伦理,弑帝杀兄,登上王位,后又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对亲侄子赶尽杀绝,实际上反映出他是受到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个人价值思想影响而做出的极端的行为,只是他的行为并不恰当,他追求人生价值的方式充满了暴力与血腥,但却不能否认他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目标,不能否认他的性格特质中具有人文主义的倾向。

他是人文主义思潮下走入歧途的反面教材,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堕入黑暗的典型。

三、“俄狄浦斯情结”下的美丑对照

20世纪初弗洛伊德依据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惨结局,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在《释梦》中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妒父”心理。

从“俄狄浦斯情结”对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二人的影响来看,这种“恋母妒父”的心理在这两个人身上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恰好形成了美丑对照。

对于哈姆雷特而言,“俄狄浦斯情结”是他复仇路上的拦路虎,他在“俄狄浦斯情结”影响下展现出了善一面。面对杀父娶母篡位的仇人克劳狄斯,哈姆雷特一再犹豫错失复仇良机,“俄狄浦斯情结”为哈姆雷特的这种“延宕”性格提供了恰当的解释。当母亲嫁给了叔父,母亲和叔父也就变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与父亲的遗愿背道而驰,完成父亲的复仇愿望,意味着同母亲为敌,“恋母情结”的影响下,他不愿意做出任何伤害母亲的事,但面对父亲的遗愿,哈姆雷特又无法不去完成,这种夹在父母中间的矛盾的心理,使他犹豫不决,也让他没有完全被仇恨所控制,做出后果难料的事来。作为一国王子的他若不顾一切向国王复仇,那必然会给丹麦人民带来无尽的伤害。因此,可以说是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下哈姆雷特远离了罪恶与丑陋,保留了他善的一面,避免了灾难波及丹麦国民。

对于克劳狄斯而言,“俄狄浦斯情结”是他贪婪加剧、野心膨胀的导火索,是促使他走向罪恶的最后一根稻草。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对深受俄狄浦斯情结影响的克劳狄斯来说,弑帝杀兄或许也就不仅仅是因为对于皇位的渴望了,“恋母妒父”的思想完全有可能促使他完成杀害被自己视作父亲的亲哥哥的行为,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他坐上皇位之后立即冒大不韪娶了自己的嫂子,并在御前会议上迫不及待地在众大臣面前宣布这一消息。可以想象,在登上皇位之前,他一定对自己的嫂子产生了依恋,一定长期压抑了对于兄长的嫉妒,不仅仅是对无上权利的嫉妒,还有对拥有嫂子的嫉妒,因此,解决这种嫉妒最好的方式就是取而代之。“俄狄浦斯情结”使得这一切的发生变得自然而然,也使克劳狄斯走向罪恶的深渊。

人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每个人都美丑共生、善恶并存的。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罪恶是欲念的膨胀,丑陋是贪婪的驱使。每个人都有纯良的天性,每个人也都有无尽的欲念,因此,每个人都一定是善恶的共同体,只不过对天性与欲念的不同选择造就了不一样的人性罢了。

参考文献:

[1]陈璐.“俄狄浦斯情结”的中西悲剧比较——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徐颖(1995.10—),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The Experience of Acting Hamlet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浅谈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
莎士比亚作品中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与悲剧的酿成
凋零的爱情之花
濮存昕中国人对莎士比亚要有自己的解读
NewperspectiveofGertrudeinHamlet
哈姆雷特(中)
哈姆雷特疯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