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2017-08-02郝淑群
郝淑群
语文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用生态的眼光观照语文教学,使之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宜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态园区”,强调的是融洽和谐、平衡统一、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呢?
一、贯彻发展目标,引领生态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奠定语文的基础?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切教育活动均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教育家蔡元培就曾经说过:“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被誉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的语文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语文不是为了做几道题目得个高分,而是为了增加‘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什么是文化底气?什么是精神底色?那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触类旁通,思想活泼自由,有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黄玉峰语)
语文生态课堂就应保证学生的终身发展,贯彻发展目标,不仅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更应丰富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构建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提升人的品位,进而提升民族整体的精神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人文,在准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培养出“灵肉一致的人”。
二、追求课堂的开放,营造生态课堂环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与生活同在。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语文课堂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在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体会大堰河的勤劳善良以及她对乳儿那份无私的爱。联系到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视父母、老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为理所当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自身的生活经历,撷取一个能表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的细节加以描述。学生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搜寻着点点滴滴。在分享的时候,有的学生几度哽咽。其實,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并非惊天动地,但就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彰显出伟大的爱。课内课外的融合,不仅能让学生想说、能说,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课堂的开放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呵护学生的多元感悟上。记得在讲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学生对“荆轲刺秦是不是英雄行为”这一问题的看法针锋相对,但我并未轻易地否定某一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当然,在此基础之上,我也相机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语文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强求掌握的程度完全一致。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课堂的开放。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和谐的平衡之美。
三、坚持以生为本,促进生态课堂形成
语文生态课堂的生态主体是有血有肉的人,是鲜活的生命。建构生态课堂就应以生为本,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使课堂本身具备生成新因素的能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生成的场所。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起点。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记得有一位老师讲《湘夫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分类整理,课堂上将问题包括提问学生的姓名都用投影展示出来,教学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课堂充满了思维的张力。
2.注重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多角度的精神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或许是“对话”的生动注脚。
在很多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对话。或因学生只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或因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只能充当一个倾听者;或因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生生对话肤浅,只是停留于表层。建构一个生态的语文课堂,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受到激发,受到启迪,得到升华。
语文生态课堂追求的是和谐民主、平衡发展、自然生成,既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语文生态课堂,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真谛,能让我们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但要真正使语文生态课堂彰显魅力,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4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