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理论活化语文教学
2017-08-02张志兰
张志兰
生态理论注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多种要素的聚合和相互发展,是基于个体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一种相互协调和融合。运用生态理论从教材资源活化、过程互动探知和情景展示中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能够使学生在竞相发展和主动展露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用生态理论活化语文教学,更能使学生在主动开阔认知视野和思维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一、挖出教材“活点”,开阔视野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作品。找出每篇文章中值得深思和揣摩的地方,引导学生在主动与作者、情境、人物用心对话的过程中品出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不仅能起到原汁原味解读作品的作用,更能使教材成为“源头活水”,帮助学生找到探究切入点。
挖出教材活点,能使得教材产生一定的“涟漪效应”。如学习《项脊轩志》,不妨紧扣课文朴质感人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其中的“可圈可点”之处,让学生带着放大镜去找出其中的细枝末节。有的学生找出了可悲之处:“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认为,岁岁年年人不同,道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给人以无比悲痛之感。透过一些活点来整理相应的教材,定能使学生在主动与教材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好奇感。
围绕教材的生成点,多结合学生的关注要点,鼓励他们在主动摘录筛选相应词汇信息的过程中搜集整理,更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突出关联性和发散性,多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提示,帮助他们在主动梳理中捕捉相应的信息,利于他们在自我预学探知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二、注重集体“商讨”,博采众长
集体智慧不可忽视,集体能动性不可小觑。运用任务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能使学生在集中学习目标方向和具体要求的过程中集思广益。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的集体探学行为,能使他们在享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主动探知的过程中博采众长,提高自我探学的内生动力。教师应注重集体商讨,让学生在七嘴八舌的探究中知其然。
运用小组讨论模式活化课堂教学,会使课堂更富有动感。如在學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去思考:此文是基于怎样的时代背景描述的?作者不平静的心情又是怎样释怀和排遣的?作者描述的一些景物是如此的富有诗情画意,与散文的表达主题有着怎样的联系?结合此文的教学要求,不妨建议学生从朴素美、凝练美、音乐美、修辞美的角度来审视剖析相应问题。很多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散文的写作背景探讨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并从相应的提示中筛选有效短语。围绕讨论交流,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表达主题、思想情感等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交流在碰撞的过程中定会产生耀眼的光芒。
注重集体商讨,能使学生在各言不同的过程中形成争论的焦点,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探讨。教师多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差异,主动给他们创设相应的话题,引导他们在自我回答和主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生成点,更利于其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获得新鲜的思想和独到见解。遵从学生的不同意见, 多给他们自我调适和修正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深入揣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有更多不一样的收获。
三、情景活动“创设”,展示个性
带着好奇和创意的语文教学必然充满生机活力,也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展示自我的重要载体。将教材活化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不仅能帮助学生走出依赖听讲的封闭式学习境地,更能使他们在主动展示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带着个性创意学习语文,更能激活学生旺盛的潜能和动力。
运用情景活动活化教学过程,利于学生主动展现自我。如在学习《陈情表》时,我让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的形式,就“李密不能接受晋武帝征召的苦衷”主动表达自己的一些独特发现。很多学生以微电影中感人的情景活动为基础,扮演了李密、祖母、晋武帝等角色,围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独感人场景,运用动作、肖像、语言等多种描写展示自己的内心活动。这些情景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得文本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结合这些情景活动的创设,学生能够围绕相应的内容主动发展创意,为建构和谐课堂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创设多样化的情景,让教材内容鲜活和生动起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鼓励学生发展创意,从活动中摘录有效信息,能使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精彩,深化理解记忆,提高综合运用技能。
如前所言,基于生态理论前提的语文教学,应在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能动性作用的基础上,多给学生自我调节和整合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不断丰富认知思维和视野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围绕生态平衡,从教材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定能使得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21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