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党,请绕开?
2017-08-02Leah
Leah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剧情透露,简称剧透,顾名思义就是在他人还未看完某部作品之前,把涉及剧情的内容泄露出来的行为,通常包括故事核心或伏线,甚至结局。
对这种行为追根溯源,就是在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智能电视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通常聚在院子里一起看电视,看完后就对剧情进行热烈讨论和发散猜想。若有人错过某个精彩片段,便会有人来热情“剧透”。因为信息传播受限,“剧透”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热心的表现。因此,“剧透”这一行为本身是人际沟通、信息传递的象征。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境下,是“己乐不如众乐”的分享!然而,到了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剧透”依然存在,但似乎有些变味了。
不平衡的优越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优化对信息的掌控和处理本能,如保密、分享、交换等。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就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这些装置由自然选择形成,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为了适应生存,信息的传递非常重要。而剧透与被剧透,处于一种信息不平衡状态,剧透者(先睹为快)拥有压倒性优势,对信息的把握可以为优势方带来安全感、掌控感和满足感;然而信息优势又是流动的,当剧情已被大家知晓,剧透的信息优势也就失去了。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在发挥信息最大价值的心理预设状态下,作为社会人,自然倾向于在信息失去价值之前发挥信息的额外作用,而“剧透”则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小剧场之剧透你一脸
(某日,编辑部就某部日剧展开了激烈讨论——)
萌萌子:“山田‘敲可爱,她是女主对吧!”
老王:“不知道,我就知道她后来没和真山在一起。”
萌萌子:“竹本好暖,跟我家花本實在是太配了,这对CP我站了!!!”
老王:“哦没事,竹本后来远走他乡了。”
萌萌子:“看来看去,果然还是森田和花本最配呀!
老王:“后来花本和一个大叔在一起了,就是他们老师……”
遇到这种朋友,除了“友尽”不想说什么了。
剧透党:都是信息时代的“锅”
“哈哈哈哈,这个我已经看过了,你还不知道吧,我给你说……”当发现“我知道,但你不知道”时,就像是“我有,你没有”,内心很容易迸发出一种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却必须通过表达出来的方式才能让对方切实感觉到。不吐不快,驱使着人们主动去剧透。而无论被剧透者是何种反应,“优越”已然成为事实,这样的快感强化了人们下一次剧透行为,剧透爱好者享受着每一次的“掌控感”。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认为,个体控制别人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剧透党通过剧透的手段对处于信息劣势的另一方实现操纵,使被剧透者产生惊讶、疑惑或失望等反应,而这些反应是在剧透者预料之中的,他们在操纵下获得了支配快感。如果被剧透者被勾起好奇心,“还有呢?后来怎么样了?快告诉我”,祈求更多的信息透露,双方便形成“需”与“求”的关系,剧透者即从中获得控制满足。
被剧透:有人欢喜有人忧
通常推理、悬疑、神转折、言情类的剧情故事很怕被剧透,其中,推理悬疑剧恐怕是最忌讳剧透的类型了。想想某人没事儿到书店去租一本《金田一少年事件薄》,结果在第一页就被人用笔圈出了某个不显眼的人物,旁边写着“这就是凶手”……还有言情剧中那些纠结得死去活来的过程、出人意料的动人场面,把你看得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啊,结果却被剧透了结局,恐怕已经不是说开玩笑就可以原谅的了。当然,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怎么怕剧透的作品,比如动作体育、搞笑、治愈类。除了作品的不同,最重要的还是看剧的人了。
剧透党,请绕开?
如果你是痛恨剧透者,在无法避免剧透发生时,请记住四个字:转换心态。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者对“剧透的影响”进行了一次科学调查,他们选择了30个人作为研究对象,给被试选择了多个当代名家短篇小说作为阅读对象,侦探、奇幻到讽刺文学不一而足。一些受测者可以不受干扰地从头到尾读完小说;而另一些受测者则阅读到了“剧透版本”,譬如小说的结尾、关键情节。
从最后的分析结果来看,剧透非但不会减少“阅读”的乐趣,反而能让人更为愉悦地在真正的阅读过程中去洞悉作家的文笔,思考故事的结构,甚至去追问一些更为深刻的人性、美学问题。
深恶剧透的你,试想一些经典作品一再翻拍,难道原著和翻拍不是一次次彻底的“剧透”么?转换心态,也许“剧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不是毁掉作品并制造悲剧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