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以《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为例

2017-08-01钟玉芳武平县第一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外交关系基辛格中美关系

钟玉芳(武平县第一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以《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为例

钟玉芳
(武平县第一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文章以人民版教材《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为例,从理清逻辑,把握主线;精选史料,创设情境;关注过渡,做好衔接;突出学生,巩固效果四个角度来谈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外交关系;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培养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一,时空观念对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理解历史史实,构建历史联系,进而进行历史解释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外交关系的突破》是人民出版社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二课的内容,教材先后按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三个子目来介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无疑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要深入分析和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就必须关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大环境。

一、时空观念培养的钥匙:理清逻辑,把握主线

学习历史不能孤立地认识某个历史事件,更要理清历史事件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历史主线,树立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历史事件的主线,让历史主线成为开启教学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中,笔者抓住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关键这一主线,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按历史发展的逻辑,将重返联合国、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子目的内容放在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这一线索下展开,并借助于旧报纸、老照片和学者论著等史料进行分析、互证,最后,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件放到时间轴上进行考察,理顺中美关系解冻、重返联合国、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具体的课堂教学是这样操作的:

先分析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过程,在中美关系改善的过程中补充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与乔冠华的对话,由此引出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然后继续学习中美关系解冻有关问题,最后由美国的越顶外交过渡至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目的学习。

设计意图:历史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教材编写的顺序、层次,又要研究所讲述的历史进程的前因后果,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处理好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学生认识的逻辑二种逻辑关系。以中美关系为主线串起本课的知识点,打破教材叙述的顺序,理清历史发展的逻辑,也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从而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时空观念素养。

二、时空观念培养的主体:精选史料,创设情境

史料是历史的依托,史料的运用不仅是历史知识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史料种类很多,如文献、文物、图片、口述记载等。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必须借助史料才能体现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主要特点。目前,史料教学是一线历史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选好史料,恰当运用,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在《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过程中,通过老照片、旧报纸、重要文献等大量史料对中美关系解冻、重返联合国、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三个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凸显历史纵横联系的整合,构建时空体系,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从而理清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突破三件大事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在讲述“中美关系解冻”原因时,采用下面两则史料:

史料一呈现《人民日报》1969年3月5日的旧报纸头版(主要信息有:愤怒声讨苏修无耻侵犯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珍宝岛世世代代是我国神圣领土等标题、报纸刊发的时间等)

呈现《人民日报》1970年12月25日的头版(主要信息有: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的标题及照片、毛主席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报纸刊发的时间等)

史料二来自苏联的现实威胁,迫使毛泽东不能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中美关系的出发点是想要借机解决台湾问题。

——栗广《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美国这时也释放出对华和解的信息,因为美国需要中国说服越南停火……美国陷入战争已经花了8000亿美元……同时在尼克松看来,中苏关系的破裂“成为推动美中两国建立新关系的动力”。

——栗广《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和提取史料中的关键信息,一方面,给予学生史料运用方法上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和聚焦,从而发现这些信息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知识。由此,学生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寻求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当时的国际环境使中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即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而美国政府由于美苏争霸的需要和来自越南战争的压力,也谋求改善对华关系。如此,学生能感受到:时间在不断前进,国际环境在不断变化,中美两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调整,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三、时空观念培养的桥梁:关注过渡,做好衔接

历史知识在时间上、空间上有纵向的、横向的复杂联系。这种联系有历史发展中自然的继承性,也包含着历史变革的革新与进步,历史教材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媒介之一,在内容上根本无法容纳丰富全面的历史,而仅仅对历史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择其要而记载,所以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继承性无法通过教材得到体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教学内容的前后过渡,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搭建知识点衔接的桥梁,可以很好地弥补教材的这一缺陷。如从“中美关系解冻”过渡到“中国重返联合国”时,设置了这样的内容过渡:

史料一呈现世界地图(用红色字体标出北京和纽约)

史料二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问中国,这一次是公开的,主要为尼克松访问中国做前期准备。基辛格访问结束后,乔冠华陪同基辛格去机场。《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一文中记载了去机场途中的一段有趣的对话。

乔冠华:“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国能恢复席位么?”“我得到消息,现在这个时候,联大正在对恢复我国席位进行表决。”

基辛格:“我估计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大。”

乔冠华:“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

基辛格:“估计明年还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

乔冠华:“我看不见得吧?”

设计意图:基辛格访华,是中美关系缓和的重要体现,中美关系的缓和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基辛格第二次访华中,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教师先呈现世界地图,冲击学生视觉,学生空间观念很直接地树立起来;再呈现乔冠华和基辛格的对话,既符合历史发展事实本身的逻辑,也符合学生对历史认知的逻辑。如此从中美关系解冻连接过渡到中国重返联合国,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继承性,自然让很多学生改变了割裂的、片面的时空观念,提醒学生养成关注历史时间、空间的习惯,提升历史时空观念素养。

四、时空观念培养的归宿:突出学生,巩固效果

教学最后的归宿就是学生学得如何,即教学效果好不好。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应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树立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者最基本的学习要求。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学习的时候建立基本的时空观念,在课堂检测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历史事件时间轴,在这个基础上制作大事年表,以此来检测和巩固教学效果。如在《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课堂小结阶段,要求学生把今天了解的外交事件放到时间轴上,来看看这些外交事件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1.时间轴如下:

2.大事年表如下:

1.1971年4月乒乓外交

2.1971年7月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

3.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

4.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6.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7.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

8.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设计意图:历史的学习要有时空概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讲将相关历史事件放到时间轴上,帮助学生把握时空概念、树立时空意识;另外,通过时间轴和大事年表,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梳理和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的表现和关键因素。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时代,教师通过“时空观”思维把握历史主流,方可有效地应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1]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J].历史教学,2017(3).

[2]王继平.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3]何成刚.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2(1).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外交关系基辛格中美关系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宋代外交往来中的押伴
浅谈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基辛格方程的研究与发展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
基辛格的外交哲学与越南战争的结束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