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

2017-08-01张文质

妇女之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账本祖辈陪伴

张文质

70后女作家咪蒙在一篇名为《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成功个屁啊》的话糙理不糙的文章里,痛斥了中国父母理直气壮不陪孩子的现象:

“中国真是个奇怪的民族,我们重视家族、重视血缘、重视宗亲,但很多时候,又在潜意识里崇尚为了出人头地而六亲不认:不带小孩、不理亲情。这种行为不仅不会受到社会的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牺牲的资本。”

这段话直击现代家庭中的一个大问题,也揭示了大部分中国父母不得不在“陪孩子”与“成功”之间作选择的矛盾现实。

我们这个民族确实很重视亲缘关系,它让家庭成员乃至宗族成员之间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它温情的一面,也让很多祖辈甘愿承担起抚养孙辈的责任,而让孙辈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可以放下孩子去职场上打拼,去寻求所谓的“成功”。这是中国特有的“留守儿童”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文化观念也在某些方面给父母不陪孩子提供了支持。

首先,“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依然存在,这掩盖了生儿育女最本质的一点——生育孩子,并不是为了取悦祖辈、完成家族义务,而是生下了一种需要父母全权负责的养育责任。

其次,在中国文化中宣揚的“大丈夫志在四方”的成功学观念里,也包含了对不陪孩子的支持。这种观念让一些父母失职而不自知,失职而理直气壮。这些父母错把工作当成了对孩子的付出,甚至当成是他们爱孩子最好的证据。因此,他们会在孩子长大后的某一天,翻出这个“账本”:“你看看,你看看,为了你的成长,我们付出了多少?!”然而他们看不到,对于父母的“失陪”,孩子的心里也有一个账本,那个账本上记录的是泪水、恐惧、失落以及用一生的时间都弥补不了的伤害。这个账本藏在孩子的心里,父母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

这些观念不应该再成为父母不陪孩子的庇护伞,经济条件差、忙碌、工作需要也不应该继续成为父母不陪孩子的障碍。0至3岁的孩子需要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时时陪伴,这关系到他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关乎他们一生的幸福,而绝不是很多家长认为的“孩子还小,谁陪都一样”;稍大一点的孩子,依然需要父母的陪伴。对此教育研究领域早已达成了共识:孩子0至12岁期间,父母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长时间分离。即使工作真的很忙,父母也应该抽出时间来高质量地陪孩子——注意,要“高质量”地陪孩子,而不是心不在焉的陪伴。其实所谓的忙,可以说真的只是一种借口。

总有父母一边强调着他有多爱孩子,一边做着不爱孩子的事情。想想你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在一步步攀升,你陪伴孩子的时间却在一分一秒减少;想想你的孩子在门口盼望着你的归来,却总是失望地挂着眼泪睡去;想想你错过的亲子时光在此生将永不再来……你觉得你还能有底气说你这是爱孩子吗?你的这种爱,真的是对的吗?其实,爱孩子很简单,简单得只有两个字——陪伴!

猜你喜欢

账本祖辈陪伴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陪伴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大树爷爷的账本
丢失的红色账本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