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从二要素到五要素的演化

2017-08-01吴星泽岳贤平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分配要素劳动

吴星泽 岳贤平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从二要素到五要素的演化

吴星泽 岳贤平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价值创造的基础是要素。要素具有历史性,不同时期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并不完全相同,要素的相对地位也有变化。正确识别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并对其进行恰当分类,不仅可以更好地反映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现实,而且可以为实现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改善初次分配现状、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提供新的思路。结合典型案例,笔者依据确认要素的时代性、商品性、规模性、相互区分性和概括性等五个标准,对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 “五要素”的内涵、边界以及演化规律等,进行了规范分析。

价值;价值创造;五要素;演化

一、引言

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一问题不仅在生产领域重要,在初次分配领域同样重要。在生产领域,知道价值如何创造出来,人们才可能更加科学地对各种资源进行配置,以求“做大蛋糕”。而在初次分配领域,人们只有知道价值如何创造出来,才可能“公平正义”地“分好蛋糕”。初次分配的前提和起点是价值,研究初次分配自然不能离开价值创造,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①。

价值创造的基础是要素。对价值创造要素基础的分析关系到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关系到初次分配是否存在侵占和剥削行为。按照有贡献方能索取的分配正义观,只有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做出贡献的要素,才有资格参与价值分配。撇开要素贡献、撇开价值创造的过程研究分配,根本不能体现公平合理的要求②。要素具有历史性,不同时期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并不完全相同,要素的相对地位也有变化。从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提出价值创造的“二要素”论以来,人们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要素理论也由“二要素”说演化为“三要素”说、“四要素”说等不同说法。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5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些要素如信息等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部分企业中甚至处于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基于历史的原因,此类要素或依附于资本,或依附于人身,或游离于企业内外、以公共产品或无主产品的形式存在,其贡献和价值无法通过自身表达和实现,这既与信息要素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也不利于信息生产者或持有者积极性的发挥,更不能体现分配过程的正义。从理论上重新认识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十分必要。

笔者根据现代企业生产的时代特征,适时对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进行重新审视和恰当分类,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完善了要素确认的标准;第二,论证了信息、公共环境等因素确认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必要性,提出了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五要素”论,即价值是在劳动、人力资本、财务资本、信息和公共环境等五种要素的配合下创造出来的;第三,对土地、技术等传统的或实务中习惯单独列出的要素,依据要素的本质内容,作了重新归类,如将土地归入财务资本要素,将技术按其存在的不同状态,分别归入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要素。

二、价值创造基础理论回顾

价值创造的理论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要素创造价值论和多要素创造价值论。一要素创造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这一要素创造价值;多要素创造价值论则认为创造价值的要素不只是劳动,还有资本、土地等。那么,从上述两种不同的理论出发,是否可以相应地得出价值创造的“一要素”基础说和“多要素”基础说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除了极端的情况,如“原始未开化状态”(亚当·斯密语)下的徒手狩猎或采摘果实等,大多数场合都适用“多要素”基础说,而在企业的语境下则全部适用。一要素创造价值论的支持者或许要反驳这一观点,他们根据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且只有人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论断,而坚定地认为对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只有劳动这一要素,因而其价值创造的基础是“一要素”而不是“多要素”。这种辩解显然混淆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基础”这两个命题。对于前者,即使是多要素创造价值论的支持者也是认同的;而对于后者,即使是马克思本人也是否认的。马克思指出,社会财富的生产过程涉及到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后两者又称为生产资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马克思还曾引用过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意味着财富的生产需要土地等生产条件。资本、土地等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尽管不创造价值,但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1]。尽管马克思是在“财富创造”的语境中说明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即使放到“价值创造”的语境中,马克思的论断也是成立的,除非人类回到“原始未开化状态”。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被忽视了或者被片面化了。假如“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基础”是个真命题,试想一下,在现代企业中,没有资本等非劳动要素的参与,价值如何能生产和表达出来?

此外,由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对多要素创造价值论的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萨伊的批判,使得萨伊关于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等一些合理的分析也被彻底否定了。萨伊认为,物质是一个既定的量,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并非人类所能创造。人力能够做的,只是改变已经存在的物质形态,使之提供以前所不具有的效用,或者扩大原有的效用。效用作为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是物品价值的基础。既然生产就是创造效用,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对效用做出贡献的,不仅有劳动,还有资本和土地。因此,物品的价值,是由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三种要素协同创造的[2]。也就是说,在萨伊看来,资本、土地和劳动都是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在公司企业中,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是多方面的。

三、作为价值创造基础的要素种类

表1 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

尽管公司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只能是“多要素”,但是对于哪些要素构成价值创造的基础,学术界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史上出现过“两要素”、“三要素”、“四要素”、“六要素”、“七要素”等多种说法[3-9](详见表1)。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提出“所有物品都是由两种自然单位——即土地和劳动——来评定价值”,“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由此后人认为配第提出了“两要素”说。这一分析可以认为是后人分析企业价值创造要素的起点。此后,萨伊明确提出了创造价值的“三要素”,即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一说法直到20世纪初马歇尔提出“四要素”说之前,都占据着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些学者对要素提出了新的看法,出现了“六要素”说等一些新的说法。

价值创造的“多要素”基础是随着社会及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总的来说,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外延不断扩大,由土地而资本,继而到组织,到公共环境等等;而劳动本身也不断地分化,从中裂变出新的生产要素,如20世纪50年代之后出现并得到广泛承认的人力资本、20世纪80年代左右提出的技术、管理等。此外,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方,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作为价值创造基础的要素地位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在多种要素之中,有一种是起主导作用的。在农业文明阶段,土地和劳动力在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土地起主导作用。在工业文明阶段,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构成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其中,资本取代土地,成为主导性要素,而“土地进入企业生产过程的方式从‘租赁交易’转化成‘买卖交易’,从而演变为非独立要素”[8]。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取代企业家才能的说法,成为独立要素,并有取代货币资本(即原来的资本要素)主导地位之势(见图1)。

图1 不同时期的主导要素

四、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五要素”基础

1. “要素” 的确认标准

要素的确认不是随意的,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价值创造生产实践进行抽象。罗福凯和连建辉(2001)提出了确认要素的4条基本标准:时代性标准、商品性标准、规模性标准、相对独立性标准[4]。时代性标准指的是要素的确认要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实内容和内在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全社会物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基本因素。商品性标准指的是要素也应是一种商品。规模性标准指的是作为要素的因素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突发的,而是普遍的、必然的、稳定的。相对独立性标准则包括3层意义:一是各要素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以独立的商品形态出现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动;二是各要素有着各自的运动规律;三是除劳动力以外,其他生产要素均能够从“人体”中相对剥离出来,以独立的使用价值形态出现在市场上。上述标准中的前3条,将作为笔者确认要素的标准。而对于第4条标准,笔者拟将其改为相互区分性标准,指的是各种要素具有自身的典型的区别于其他要素的特征。其原因是,如果采用相对独立性标准,目前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劳动与人力资本这两类要素将无法区分,而如果不作区分,势必无法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从而不能体现第1条时代性标准。

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类“软资源”如知识、技术、信息、“关系”等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此类“软资源”要素的具体表现较多,如仅按照上述四个方面标准确认要素,则上述每一种“软资源”都可以作为一类要素,导致确认的要素过多,不利于理论的建构,也不便于企业的实践。因此,笔者在上述标准之外,再加进一条概括性标准,即按照要素的本质内容将具有不同外在表现的要素概括为一类。综上,笔者采用5个标准确认要素:时代性标准、商品性标准、规模性标准、相互区分性标准、概括性标准。

2. 价值创造的“五要素”论

(1)“五要素”的内涵

依据上述标准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提出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五要素”论,即价值是在劳动、人力资本、财务资本、信息和公共环境这五种要素的配合下创造出来的。“五要素”中,劳动指一般劳动,其表现为劳动者的普通技能;人力资本指高级劳动,表现为企业家才能、高技能、依附于人身的知识、技术③等;财务资本指投入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等,表现为货币、资本品、土地、独立形态的技术等;信息指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表现为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生产销售数据、商誉等;公共环境指各种作用于企业,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商业氛围、人文社会因素等构成的综合体,表现为基础设施环境、商业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等政策因素。各要素的含义如表2所示:

表2 作为价值创造基础的五种要素

(2)“五要素”的争论

对这五种要素的划分,争议最小的是财务资本,在历史上各种不同的要素划分方法(见表1)中,财务资本基本都占一席之地。“五要素”说沿袭了以往的说法,仍然将其视作价值创造的重要要素基础。同时,根据工商业实践中以土地使用权④、技术折价入股的通常做法,将土地、独立形态的技术亦视作财务资本,而不单独列为一类要素。

稍有争议的可能是将劳动区分为一般劳动和高级劳动,从而产生(一般)劳动和人力资本两个要素。反对者或许会说,劳动者的劳动只有量的差别,而不存在质的差别。的确,作为抽象,无论是一般劳动还是高级劳动,都可以归为劳动一类。尽管如此,不能否认一般劳动和高级劳动在创造价值能力与效率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别。事实上,一些经济学家早已经这么分析了。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价值量时,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单纯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分析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时,又将劳动区分为高级劳动和社会的平均劳动[10]。熊彼特在其1934年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中指出,领导的劳动和被领导的劳动之间有区别,“领导的劳动有某种创造性”,“似乎形成了第三种生产要素⑤”[11]。在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舒尔茨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后,人力资本不仅在学界而且在实务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1986年保罗·罗默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了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著名的罗默模型[12]。在该模型以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随后提出的“两资本模型”中,人力资本都被视为最重要的内生变量。在我国,哲学界对劳动理论的研究取得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深化了对劳动质的规定性的认识,将劳动区分为创新劳动和常规劳动[13]。回到现实,高级劳动体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性,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完全符合确认要素的时代性和规模性标准。同时,其表现形式与一般劳动的表现形式也容易区分,满足确认要素的相互区分性标准。至于商品性标准和概括性标准,将劳动区分为一般劳动和高级劳动之后,仍然是满足的。在表述方面,则参考理论界一般习惯,将高级劳动表述为人力资本,而将一般劳动仍以劳动名之。

将信息单独作为一种要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至今为止,认同这一观点的学者并不多。罗福凯、王朋吾等是认同这一观点的部分学者。罗福凯和李鹏(2008)认为,信息既可消除不确定性,又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因此人们愿意支付一定的成本获取信息,信息已成为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14]。王朋吾(2009)也认为,信息与企业价值增长有着密切关系,信息能够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改进生产制造工艺和技术,规避可能的风险,从而使其他要素达到最优的配置,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9]。当今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信息“爆炸”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还使得信息促进价值增长和毁损价值的能力成倍地提高。“在信息时代,必须从生产要素角度去看信息(数据)的作用”[15]。竞争对手在做什么,消费者的偏好如何,产品和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怎样,政府出台了什么政策,企业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样子,诸如此类的信息,都会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及结果产生影响,有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

信息作为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要素基础之一,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下面结合笔者的研究目的,给出五个经典案例:

例证之一:“买断王老吉”——商誉的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后,生产王老吉红罐凉茶的广东加多宝集团捐款一个亿,有网友喊出“买断王老吉”的口号,当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突破了100亿元,较前一年增长了50亿元。

例证之二:淘宝网淘出成功——信誉的功劳。互相不认识的交易对象,如何在见不到实物的互联网上打消买家买到假货、卖方收不到货款等顾虑而达成交易?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买方、卖方和平台方的信誉问题。建立有效的信息彰显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才能使买卖双方放心交易。淘宝网的信用评级制度⑥在淘宝网及淘宝网商户的成功中居功至伟。

例证之三:现代物流效率和成本的降低——信息是关键。成千上万的存货如何管理?零库存和精益生产如何做到?一条路况信息对运输企业意味着什么?在货场,如何做到不停车通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信息中。电子标签、GPS、GIS等技术和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企业利用信息及时做好相关规划和安排成为可能,既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又降低了物流成本,从另一个角度创造了企业价值。

例证之四:广告的定向投放——信息是基础。信息时代,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留下了大量的数据痕迹。如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中的搜索数据,快递过程中产生的快递数据,淘宝等购物网站的购物数据,万事达、Visa等信用卡公司的客户刷卡数据,QQ群、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中的社交信息,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客户的分布区域、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以实现广告的定向投放,提高广告的效果。在数据挖掘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实现广告定向投放已不存在技术障碍,并且已被很多公司应用。

例证之五:三株帝国的轰然倒塌——负面信息的过度传播。20世纪90年代,三株药业集团创造了三株成长的神话。从1994至1996年的短短三年间,三株销售额从1个多亿涨至80亿元;从1993年底30万元的注册资金到1997年底48亿元的公司净资产;三株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在县、乡、镇有2000个办事处,吸纳了15万销售人员。然而,1998年湖南常德 “八瓶三株喝死一位老汉”事件的发生⑦,由于三株公司没有有效地应对,致使公司虽然于一年后通过司法途径最终赢得了官司,却输掉了市场,三株帝国轰然倒塌。

上述实例只是信息在价值创造中作用的冰山一角,但它们却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信息是十分值得企业重视的因素。进一步,对照确认要素的五个标准,信息都能一一满足。因此,笔者将信息作为价值创造的“五要素”基础之一,并且认为在社会由知识经济时代转向信息经济时代时,信息极有可能取代人力资本成为新的标志性要素。

公共环境指各种作用于企业,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商业氛围、人文社会因素等构成的综合体。在大多数分析中,公共环境被视作企业的一个外生变量,尽管其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但并没有被视作一类生产要素。随着经济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不同区域或国家的政府在营造公共环境的差异性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从而公共环境成为任何企业组织必需的要素之一[8]。笔者也认为应将公共环境视作企业的内生变量,因此将公共环境列为“五要素”之一。

五、结语

劳动、人力资本、财务资本、信息和公共环境等因素已成为现代企业普遍利用的创造价值的要素,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目标由概念到具象,信息和公共环境等因素在企业创造价值活动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理论界对此变化的呼应远远不够。大部分理论分析仍然停留在劳动与资本二分法的传统框架内。笔者结合时代特点和现代企业生产的实际,适时将信息与公共环境要素纳入企业价值创造的要素分析体系中。“五要素”基础说,不仅对于完善要素理论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可以更好地反映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现实,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生产的实际,进而可以为实现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改善初次分配现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模式、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政治和社会目标提供新的思路。首先,为信息这一知识经济中日益重要的要素参与企业价值分配提供依据。大数据、商誉等信息要素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价值创造,并极可能在未来的信息经济社会中成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要素⑧,必须在理论上明确信息要素的地位,为其参与企业价值分配提供依据。其次,为政府税收的合理性提供新的解释。由于政府是公共环境的最重要的塑造和维护者,政府通过公共环境的贡献参与企业价值分配合情合理。与依靠国家强制力征税的理论相比,按公共环境贡献征税更易为企业所接受,并且使按要素贡献分配中的各个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依据趋于统一。再次,为中央完善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初次分配政策提供依据。明确要素类别是科学制定政策的前提。一直以来,要素的外延不够清晰。理论界劳动与资本二分法的要素分类模式远远落后于实践,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在阐述按要素贡献分配原则时,采用列举的方式明确生产要素的种类,明确提到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几种要素,这已经说明实践突破了二分法的局限。随着近几年大数据、公共环境要素对企业价值创造影响的不断增加,越来越需要对影响价值创造的各项要素进行重新分类、整合,以使之反映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现状,并为科学地、公平地制定初次分配政策奠定基础。最后,为我国实现共享发展目标提供新的思路。在“五要素”框架下,企业微观分配可由目前以利润分配为表现形式的狭义财务分配发展为以增加值(V+M)分配为表现形式的广义财务分配。通过广义财务分配,劳动要素不再是成本扣除项,只给劳动以工资性补偿而不进行剩余产品分配的情况将改观,劳动者参与税后纯收益分配的“第一位的、天然的特权”[16]不再受剥夺。另外,由于政府以提供的公共环境要素贡献而不是国家强制力参与分配,资本也不是以所谓“剩余风险”的承担者身份独享“剩余”,资本侵占劳动、政府侵占劳动等现象必然减少乃至消失,“五要素”所有者更可能实现公平分配从而实现国家共享发展的目标。

尽管笔者从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发展规律出发,对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五要素的内涵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规范分析,但从要素理论和实践以及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理论和实践等角度来看,不管是研究范式抑或研究内容,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或领域依然很多。五要素的结构关系及其在现代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五要素在现代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测度、五要素在现代企业价值盈余中的分配机制以及现代企业价值创造中五要素理论的统计计量分析等问题仍然需要理论工作者不断探索。

【注 释】

① 笔者所说的价值分配指的是新创造的价值的分配,因此说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但没有价值创造仍然可能有财富的分配,比如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分配,但那种分配显然是靠其它规则规范的,比如“先占”原则,“国有”原则等。这其实涉及到“价值”与“财富”的区别。

② 如李嘉图提出的“生存工资”理论,是从工人维持生产力的最低生活需要出发的,与工人创造多少价值无关,这样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劳动者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却只能获得极少的部分,这种分配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③ 技术包括专利、工业产权、工艺、秘方等。笔者没有采用将技术单列为独立要素的说法,而是根据其存在的不同状态,将其分别视作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要素。技术可以依附于人身,也可以独立存在。对于依附于人身的技术,笔者将其视作人力资本;对于独立存在的技术,尽管其是劳动的结晶,但由于其在实务中参与生产和获得收益的方式主要是折价入股,因此在本质上技术与资本品没有区别,故将其归入财务资本。

④ 在中国,土地为国有,公司等主体只可能拥有土地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这一点与西方不同。

⑤ 另两种要素为土地和劳动。熊彼特将领导的劳动从一般劳动中区别出来,称之为企业家才能。

⑥ 淘宝会员在淘宝网每使用支付宝成功交易一次,就可以对交易对象作一次信用评价。评价分为“好评”、“中评”、“差评”三类,每种评价对应一个信用积分,具体为:“好评”加一分、“中评”不加分、“差评”扣一分。根据信用积分评定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是公开易得的信息。

⑦ 1996年,湖南常德市一位患者购买10瓶三株口服液服用,在服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并最终死亡。家属随即向法院起诉三株公司,认为三株口服液是患者致死原因。1998年3月,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三株败诉。此判决一出,新闻媒体一片哗然,20多家媒体当即以《八瓶三株喝死一位老汉》作了报道,并引来全国媒体的疯狂转载。1999年,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三株胜诉,认为现有证据不能认定该患者死亡与服三株口服液有关系,原审判决认定事实适用法律错误,应予改判。

⑧ 通过微博、微信“打赏”等方式直接获取信息收益的方式已经出现并且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获取极高收益。尽管目前这一方式主要为私人所使用,但既然信息价值已经显现,如果在企业这个组织中不明确其要素地位并在初次分配中予以考虑,则信息要素极可能以某种方式流出企业,这势必导致企业价值损害。

[1]洪银兴. 洪银兴经济文选[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1-13.

[2]王东京. 经济学笔谭[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37-143.

[3]李心合. 知识经济中的资本理论:全要素资本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 1999(1):9-14.

[4]罗福凯,连建辉. 生产要素的重新确认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6):10-14.

[5]罗福凯. 要素资本、价值函数与财务效率[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0-33.

[6]罗福凯. 要素资本平衡表:一种新的内部资产负债表[J].中国工业经济,2010(2):89-99.

[7]刘诗白. 社会财富及其源泉——使用价值形成论[J].经济学家,2003(1):4-11.

[8]李全伦. 企业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与测算依据:一种四维企业产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5):120-128.

[9]王朋吾. 基于要素价值贡献的企业收益分配构想[J].商业经济,2009(7):14-15.

[10]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 资本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8,124.

[11]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著),叶华(译). 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43.

[12]Paul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5):1002-1037.

[13]董振华. 论创新劳动的哲学人类学意义[J].现代哲学,2011(6):41-44.

[14]罗福凯,李 鹏. 论要素资本理论中的技术、信息和知识[A].罗福凯. 财务学的边界[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134.

[15]梁春晓,王俊秀,高红冰. 九大浪潮:引领信息经济发展[A].信息社会50人论坛.信息经济——中国转型新思维[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5:6.

[16]阎达五,徐国君. 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与劳动者权益的确立——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新模式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探讨[J].会计研究,1999(6):2-6.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Basic Production Factor of Value Creation in Modern Enterprise: from 2-factor to 5-factor

WU Xing-ze YUE Xian-ping
(NanjingAuditUniverstiy,NanjingJiangsu200815)

The basis on value creation is production factors. The factors are not the sam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t will reflect the value creation process more accurately and provide new methods for fair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factors’ contribution if we identify the factors more scientific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5-factors theory on value creation in modern entreprise according to 5 standards to classify production factors.

value; value creation; 5-factors; evolution

2017-03-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共享发展的微观收入分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项目编号:16JD71007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政策研究课题“科技资源市场配置的特点、规律和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ZCYJ10)、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应用经济学”(项目编号:苏学科办[2014]9号)

吴星泽(1974- ),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分配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7.03.002

F046.3

A

2095-1361(2017)03-0014-08

猜你喜欢

分配要素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热爱劳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