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型商品价值理论体系的构建

2017-08-01蔡景庆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效用劳动核心

蔡景庆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论新型商品价值理论体系的构建

蔡景庆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从商品的本源价值分析入手,探析了商品劳动价值论的两个遗漏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价值论的错谬,并试图从基本价值、核心价值、附属价值三个方面,重新构筑商品价值论的全面体系,以期更好更全面地解决商品价值争论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基本价值理论的确定,可以唤起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对资源和环境的珍惜与珍爱;附属价值理论的确定,则可以激起人们对商品品质改良和对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新型价值论体系的确定,可以有力回击西方需求效用论对劳动价值论的拼击,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客观的完善与发展。

商品;价值;价值体系

在当今东、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大自然赋予商品的初始价值被排除在商品的最终价值考量之外。同时,对商品在流通和销售环节产生的价值附加争议很大,也难以用劳动价值论很好解释。这是迄今商品价值论的两大缺失和争论焦点。弥补价值缺失,回归和更接近价值真理,是实事求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更是我们珍视资源和保护环境、鼓励创新创造的理论基石。

一、商品的本源价值不可忽视

1. 商品的价值根源于自然与生态

价值虽然是人类对商品有用性的客观丈量,但价值的本源来自于自然。在物品成为商品,即成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之前,物品有着原始的生态价值和自然价值。它表现为一种依存与被依存、寄附与被寄附、使用与被使用、消灭与被消灭的关系。那时的世间万物以“包容共生”或“相克排斥”去丈量其他物种和环境对自身的“价值”。其作用机理则是有机生命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和无机物作用其上的自然作用力。随着人类进入自然界并不断发展壮大,劳动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推动着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物品和产品随之转化为商品,“价值”最终由此产生并确定。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一些先前并没有价值的物品被价值化,价值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渗透的领域越来越深。总之,有了价值和价值标记,地球上原始的生态和自然价值,按人类的意识,转换为商品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物品的本源价值。

2. 商品的本源价值不能被忽视

由以上可知,价值起源于自然界,但自然界本身并没有能力标记它、界定它。价值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化。古往今来的理论一般从两方面来阐释价值:一是从本质上阐释,认为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类有用性的一种客观存在;二是从表象上阐释,认为价值是人类按照物品对人类自身有用性的一种主观交换评判。马克思从本质上理解价值,把表象上的价值称之为交换价值或价格;新古典经济学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则坚持从表象的角度理解价值和价值的功能,这是二者在价值立场上的根本分歧。但无论何种阐释,世间万物的本源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其的定向加工劳作,其价值量越来越大,价值内涵越来越丰富。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遗忘大自然给予商品的本源价值,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起源和根本。

二、商品劳动价值论的遗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些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是早期劳动价值论的杰出代表。马克思以其严谨而科学的推理,把劳动产生价值的论述推向顶峰,这对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价值的产生、增值和运行,意义重大。

1. 商品劳动价值论的两大重要遗漏

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但并没有囊括商品价值的全部。

(1)对商品的价值源头有忽视

从理论上看,劳动价值论着重强调“劳动三要素”中,对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考究,忽视了对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中本源价值的计量和探究,剥夺了大自然经过数十亿年进化,赋予商品初始价值的考量。从现实中看,劳动价值论不能有效解释有些商业主体,没有投入任何劳动,因拥有一些天然资源和要素,获取巨额价值和收入?也很难清晰解释有人潜入水中捞出来一块天然钻石,此时是钻石本身有价值,还是潜水人的劳动创造了巨额价值?

(2)对商品的价值延伸未涵盖

从理论上看,产品生产完成以后,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和交换领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运输、贮存、保管和销售环节的劳动能增加商品的价值,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而且,马克思通过敏锐的分析,得出了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来反应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经济规律。然而,劳动价值论忽视了诸如商标、品牌、形象、产地、广告等既非完全劳动投入,也非经济泡沫给商品带来的价值附加,且有时这种价值附加是巨额的。在现实中,劳动价值论很难解释厂家和商家对于树立知名商标、品牌和良好形象的不断追求和大量投入,且这些投入本身与增加产品使用价值和提升产品品质关系不大。也难以解释同一品质和劳动含量的商品,贴或不贴某一品牌商标,为何能产生相当大的、有时甚至是数倍的价差。

2. 产生遗漏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产生以上价值遗漏呢?笔者认为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他们生活在17到19世纪欧洲工业化的起始阶段。那时欧洲的人口密度不高,自然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非人力因素供应十分丰富,几乎达到可以免费使用的地步[1],商品的本源价值因此被忽视而且也可以被忽视。同时,那时欧洲和世界市场处于巨大的卖方市场,产品竞争顶多处于成本和品质竞争阶段,对品牌、广告、信息、营销渠道等非产品品质因素几乎无所关注,受科技所限也无从关注。劳动当之无愧成为了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遗漏,他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从而巧妙地避开了“产生价值遗漏”的问题。因此,今天在充分肯定劳动价值论尤其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商品核心价值论述的同时,也是时候回归商品价值更客观、更真实、更科学的内涵了。

三、近现代西方经济学价值论的错谬

西方经济学从新古典经济学阶段开始,其主流经济学一般以效用论来解释价值的形成和大小,代表性理论有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论和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论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满足人们的边际效用所决定。该理论认为“商品的生产和劳动过程一经完成,就不再对商品的价值发生任何作用”[2]。他们认为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边际“感觉与评价”,且主要发生在商品的流通和交换领域。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就是商品的均衡价值。马歇尔应用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叉的分析方法,但曲线的理论起点还是来源于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用递减的边际效用理论。总之,近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站在消费需求和边际效用的表象角度,以效用需求来解释商品价值的发生,以价格评判的方式对价值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剖析市场经济中商品流通和交换的运行规律、商品的价值实现和价值附加等,有较好的启迪作用。但要以此来解释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形成,则显得苍白无力。

1. 以末端取代根本的错谬

西方近现代效用需求论站在市场需求和个人效用的角度,从商品流通的最末端去探讨价值的发生和形成,从根本上否定生产和劳动过程对价值增值的影响,本身就是对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和倒退。劳动价值论和效用需求论,作为两种在一定程度上根本对立的商品价值理论,客观而言,劳动价值论论证了价值产生的本质和根本部分,效用需求论则论证了价值在市场中的表象和表现部分。而认识事物尤其洞悉商品的价值形成,当然更应当从本质角度分析。需求效用论论证价值的存在,最大的失败在于只看到了价值的表象而把价值的根本否定,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论证。例如:树根树干和树枝树叶,树枝树叶长得丰盛茂密,却否定树根树干的存在,其“丰盛茂密”必定难以长存;真正的价值产生应当深置于树根、树干甚至土壤部分,树枝树叶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即表现于市场的价格。

2. 以主观取代客观的错谬

西方近现代效用需求论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唯心价值论。他们认为人们的主观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与商品的稀缺性构成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边际效用论以边际效用作为计量价值的尺度,直接以主观取代客观。马歇尔以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叉得出均衡价值,虽然其供给曲线的推导带有一定的客观因素考量,但供给曲线又是建立在资本、设备、原材料、土地等要素均能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基础之上,是典型主观价值论的基点。加上其需求曲线完全回归到边际效用的主观范畴。所以,马歇尔均衡价值的最终结论也是主观结论。这与马克思铁一般唯物价值论的严谨逻辑有明显差距。

3. 以价格取代价值的错谬

西方近现代效用需求论以价格等同于价值,犯有概念偷换和内涵混淆的错误。如:马歇尔通过对供给和需求作用的分析,得出市场均衡价格,发现“均衡价格是价值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在马歇尔及其追随者看来,“讨论价格问题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价值本身”[3],从而做出市场价格决定商品价值的结论。价格和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不同的经济内涵,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把二者混淆和替代,结论必然荒谬和错误。这与马克思对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科学论证有明显差距。

4. 以阶级性取代科学性的错谬

毋庸置疑,效用需求论的重要目标是抵制和反对马克思主义,为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进行辩护。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之争,表面是理论与学术观点之争,实质是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之争。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以铁一般的逻辑推理,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结论。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值论,忽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之间固有的矛盾与对立,认为二者可以和谐共生,从而达到对资本主义制度永恒性和合理性的论证。依据西方经济学价值论,不仅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且资本、设备等物化要素也同样创造价值,因此资本参与价值增值的分配便顺理成章,西方经济学家就此认为,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无从谈起,消灭私有制更没有必要,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种永恒不变的理想社会。可见,西方效用需求论违背事物的科学规律,试图从根本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十分明显。

四、新型商品价值理论体系

1. 商品的重新界定与内涵的拓展

笔者认为,马克思为了突出劳动在商品价值中的重要作用,以博击主观效用论和主观价值论,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从而巧妙地避开“非劳动物品成为商品”等价值遗漏问题。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正确、恰当和科学的。但在当今,应当对商品进行重新定义,对商品内涵进行实事求是地拓展,才能更充分反映事物的全貌,透析事物的本质。笔者认为,商品应当定义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物品”。这里的物品既可以是物质物品,也可以是精神物品;既可以是劳动物品,也可以是大自然的非劳动物品;既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产品。

(1)逻辑缺陷所需

把商品限定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全部,难以解释“自然物品成为商品”的问题。大自然给予人类初始的数额巨大的天然物质,具备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市场价格等商品要素,但不承认其价值存在,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一般逻辑规律。大自然赋予商品的初始价值,在生产和流通中不会产生价值增值,但最终转移成为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物品”,很好地囊括了这部分价值,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商品的本质和全貌。

(2)现实困惑所盼

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也难以解释“非劳动产品附加的商品化”问题。受历史条件和环境的限制,“非劳动产品附加”价值没有得到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的认同。我们今天大多把它们解释为“商品在价值实现中,价格围绕着价值的波动的结果”,并不承认其价值存在。这已经成为劳动价值论的一个争论焦点,也是高校教学中难以彻底解释清楚的重要困惑。所谓“非劳动产品附加”,是指附属于劳动产品之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和价值,但不完全符合劳动价值规律的产品价值附加。“非劳动产品附加”也可以理解为“附属于劳动产品上的非劳动部分”,如商品的品牌、商标、产地、品名(人名)、广告、营销渠道、营销网络等。“非劳动产品附加”有如下特征:第一,不完全符合“劳动产生价值”的规律。例如:同品质的商品,贴与不贴某名牌商标,商品价值和价格差别巨大,这难以用“商标设计和贴牌劳动产生的价值增值”来解释。“非劳动产品附加”中这样的例子可以列举很多。第二,不产生产品品质和技术的提升。“非劳动产品附加”不同于技术进步和配方改进带来的价值增值,技术改进和配方研发本身是一个艰辛的劳动过程,马克思把其产生的价值增值列入“超额剩余价值”。而基于品牌、商标、广告、销售网络等的价值附加,其特殊使用价值是其知名度、美誉度带给消费者的“消费自信”或“消费荣耀”,它并不产生产品品质改进。第三,不是市场供求波动的结果。“非劳动产品附加”不是因为受市场供求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结果。“非劳动产品附加”一般只产生价值和价格的上扬,且有时上扬的幅度很大,时效较长。而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有上扬也有下降,且上扬或下降的幅度有限,时效较短。第四,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非劳动产品附加”不是经济泡沫或价格泡沫。市场炒作某种商品形成价格泡沫必须以垄断为依托,时效短且本身并无价值。“非劳动产品附加”并无垄断因素、时效较长且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市场可以完整地评估出某品牌、商标和营销渠道的价值或价格,并可以交易和转让。由此可知,“非劳动产品附加”有着特殊的特征和形态,拥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完整商品要素,给商品带来了真实的价值增值和附加,理应得到商品价值的最终认可。随着市场经济的细化与渗透,“非劳动产品附加”进入市场进行商品化交易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带来了今天“非劳动产品商品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很难用劳动价值论很好解释。而如果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物品”,这里的“物品”涵盖了“非劳动产品附加”,认同其带来的价值增值和附加,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3)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所望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4],机械和僵化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5],实事求是地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主义的精髓和真谛,这是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实践得出的必然结论。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物品”,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首先,它坚持劳动产生价值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地位。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物品”,坚持商品的本源价值在生产和流通中只会转移、不会增值;即使是“非劳动产品附加”产生的附属价值,其依附于商品的主体价值之上,离开了商品的主体价值,附属价值将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物品”,坚持了“劳动产生价值”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地位,同样坚持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资本本质、利润和平均利润的论述和论断。其次,把大自然赋予商品的最初始价值给予确认,是对大自然应有的平等尊重,也是对许多国家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反思。在今天全球必须践行生态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在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中,更能彰显其重要的基础理论价值。再次,把商品在流通和销售环节的价值附加予以确认,促进企业改进改良与创新发展。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价值附加,一定会千方百计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维护好销售渠道和网络,进而大大激发企业和个人进行改良改进与创新创造[6]。可见,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物品”,没有违反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极大继承、丰富与发展。

2. 新型商品价值理论体系的构成与分析

图1 商品的价值构成图

如图1所示,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物品”,商品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和附属价值。其中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构成商品的主体价值;附属价值是主体价值的附加,是商品核心价值的延伸和拓展;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和附属价值共同构成商品的总价值,且都以折算成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来计量。商品价值用公式表示为:V= V1+V2+V3,其中V是某商品的价值,V1是某商品所含的基本价值,V2是某商品所含的核心价值,V3是某商品所含的附属价值。

(1)基本价值

基本价值是大自然所给予的,包括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最终凝结在商品中的初始价值。商品基本价值的计量,是以劣等自然资源品度和平均利用、开采难度的初始价值折算成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为基准,以此为基准,根据自然资源的品优度、利用和开采的难度进行叠加或减缩。商品的基本价值用公式表示为:V1=K1×R1×D/B,其中V1是某自然资源或能源的基本价值,D是平均的采掘、利用难度,B是劣等自然资源的品度,R1是折算成无差别劳动的折算系数,K1是该自然资源的叠加或减缩系数(K≥0)。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一是为什么基本价值的衡量基准是“劣等自然资源品度”呢?因为自然资源具有垄断性、独有性等特点,无论是优等还是劣等,自然资源的所有者一定要获得收入才会让其实现价值。因此,以“劣等自然资源品度”为衡量基准更科学合理。其原理与马克思阐述绝对地租是以劣等土地所交纳的地租为基准相通。二是为什么是“平均利用、开采难度”呢?因为以“平均利用、开采难度”获得基本价值基准,以此为基准进行叠加或减缩,符合人们心理和现实情况。公式中的“劣等自然资源品度”和“平均利用、开采难度”,短中期看属于常量,长期看属于变量。公式中的R1×D/B部分,代表该资源“劣等自然资源品度”和“平均利用、开采难度”下的基本价值,可称为该资源的绝对基本价值(V1J),即:V1J=R1×D/B。该资源的“叠加或减缩系数”乘以绝对基本价值,称为该资源的实际基本价值(V1),又可用公示表示:V1= K1×V1J。

商品的基本价值具有如下特性:第一,初始性。基本价值在自然资源和能源首次进入商品生产领域时计入,在以后的多次生产加工中不再重复累加。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用于发电,它们的基本价值成为电力价值的一部分,而电用于再次生产或消费,则只保留每度电初始的基本价值,不再增加和累加。商品基本价值的存在,在今天的生产和交换中,已经体现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税、费收缴和资源未开发前的初始价格中。商品的基本价值随着商品使用价值的耗尽,完全退出生产与消费领域,重返大自然而终结。第二,价值转移性。基本价值进入商品生产环节,成为企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中的重要部分,属于企业生产中的不变资本。基本价值在商品的生产和价值形成中,只会发生价值的转移,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不会产生价值增值。第三,长期升值性。虽然基本价值在商品的一次或数次生产加工中,只能产生价值转移,不会产生价值增值,但从长期看,基本价值又处于持续升值中。主要原因有: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采和使用力度的加大,“劣等自然资源”的标准会持续下降,“平均利用、开采难度”会持续上升,所以基本价值长期看持续升值。从公式V1=K1×R1×D/B中也可看出,当D上升,B下降时,在K1和R1不变的情况下,V1会升高。其次,可以从宏观上来解释,随着人口增加带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用途在不断增加,而储量在相对减少,即:使用价值增加,需求增加,储量减少,价值和价格必然上升。

(2)核心价值

商品的核心价值与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价值论部分无异,是指人类劳动过程中,直接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其在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转化为价格、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没有区别。我们也可以把商品的核心价值用公式表示:V2=K2×R2×Q×S,其中V2是某商品的核心价值,Q是制造该商品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S是制造该商品平均的劳动强度,R2是折算成无差别劳动的折算系数,K2是该商品实际的叠加或减缩系数(K≥0)。

对于核心价值的理解,这里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第一,核心价值是商品价值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如前所述,价值从本质上看是物品能满足人类有用性的一种客观存在。人类按照其需要,对含有基本价值的物质进行不断加工和劳动的过程,理应成为构筑商品价值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基本价值和附属价值最终都以人类更容易理解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来表示和计量。在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劳,推进科学和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核心价值的这种核心性和主要性表现得愈加明显。第二,核心价值的地位是三种价值来源的相互关系所决定。在商品价值的三方来源中,基本价值只能转移,不能增值;附属价值是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的附加,是核心价值的延伸和拓展,离开了两者特别是脱离了核心价值,附属价值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因此,唯有劳动创造的价值,才是商品价值和价值增值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第三,核心价值的提出和定位,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行规律和科学结论。核心价值的基础是劳动价值,且是商品价值的核心和主导;基本价值不能增值,计入不变资本;附属价值是主体价值的附加,是核心价值的延伸。核心价值和新型价值理论的提出,无意也不会改变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矛盾和命运的基本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客观完善和发展。

(3)附属价值

附属价值是指在商品流通和销售环节,附属于主体价值(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但又不完全符合劳动价值论的那部分价值。附属价值的存在形式多样,如商品的品牌、商标、产地、品名、广告、营销渠道、营销网络等。附属价值是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的附加,在产生价值增值和实现价值的载体上依附于主体价值,在创造价值的主体和方式上与核心价值一致。附属价值是主体价值的附加,是核心价值的延伸和拓展。商品附属价值的考量,以商品品质在社会和消费者中的平均知名度(知晓的范围)、美誉度(赞誉的深度)折算成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基准,以此为基准,根据商品的实际知名度、美誉度进行叠加或缩减。商品的附属价值用公式表示:V3=K3×R3×Z×F,其中V3是某商品的附属价值,Z是某商品的平均知名度,F是某商品的平均美誉度,R3是折算成无差别劳动的折算系数,K3是该商品的实际叠加或缩减系数(K≥0)。

商品的附属价值具有如下特性:第一,附加性。附属价值依附于商品的主体价值之上,离开商品的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附属价值毫无价值可言。无论是品牌、商标,还是广告、营销网络,其价值存在、价值表现和价值实现都以商品主体价值为载体。附属价值长期看表现为较大的起伏波动性,其价值随着商品的消亡而最终消亡。第二,延伸性。附属价值可视为核心价值、即劳动价值在商品流通和销售领域的延伸与拓展。不是每一种商品都有附属价值,附属价值是人为附加的结果。附属价值的存在离不开人的能动性劳动、思考与认知,其在创造价值的主体和方式上与核心价值一致。其与核心价值唯一不同的就是不完全符合劳动价值论的规律,即:依附于商品主体价值的功能和品质,人们可以以较少甚至很少的劳动,获得较大甚至是巨大的附属价值。第三,背离性。附属价值的产生也需要一定量的劳动投入,但其价值量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劳动量的投入,也无法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直接计量,与劳动价值论有一定的背离性。如:同品质的商品,贴与不贴某品牌商标,其价值量和售价会产生巨大的差距,就能很好说明附属价值的的背离性。第四,波动性。商品的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一经生产完成,一般稳定不变,至少较长时期稳定不变。而附属价值随着商品品质、商品知晓范围和赞誉深度的变动,其波动频率和幅度相对较大。这种波动既不属于价格围绕价值的供求波动,也不属于商品炒作的价格泡沫或垄断带来的价格虚高,附属价值的波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第五,无形性。附属价值同精神产品一样,属于无形产品。但通常意义的精神产品和精神物品的价值可以独立存在,而附属价值必须依附于商品(包括物质和精神商品)的主体价值而存在。正如:我们可以饶有兴趣地欣赏文化艺术演出,而如果不联系商品去欣赏某个商标或商业广告,则索然无味。

五、认可和深入研究新型价值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1. 基本价值理论的确定,商品找回价值的本源,唤起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对资源和环境的珍惜与珍爱

价值作为源于自然界、随着人类的劳作加工而形成壮大的商品有用性的客观存在,在对其深入分析的过程中,以效用论和边际效用论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站在需求和唯心的角度,从根本上否定和忽视大自然赋予商品的包括能源、资源、原材料的本源价值存在。马克思站在唯物和本质的角度,对劳动产生价值的原理、过程和结论,进行了严谨、精辟、科学的分析。但或是出于对资本主义本质的直接揭露,或是受当时环境所限,马克思从商品概念上有意避开了对商品本源价值的认同。这些是直至今天,人类在高人口密度下主动或被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对资源、能源、环境的价值存在的一个重大理论缺失。也是人类在商品的价值评判中,仅仅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人们的需要或人类劳动的重要性,而真正漠视为这种需要和劳动提供本源的自然与生态价值的考量。由此,人类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疯狂地、不加节制地开采和利用,带来今天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异常突出。所以,商品价值必须回归本源,基本价值应当得到确定,人们才能找回在生产和生活中倍加敬重和珍爱大自然的理论基石。

2. 附属价值理论的确定,商品找到价值的延展,激起人们对商品品质改良和对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

附属价值引发人们对于商品价值延展的关注: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以较少的劳动投入包括智力劳动投入,获得较大的有时是巨额的价值增值。也就是当产品品质和企业声誉、形象达到一定高度后,商品获得额外的、有时也是高额的价值附加。这种价值附加表面看是以消费需要和市场需求为目的,实质是以产品品质、品种和企业的科技、工艺、管理、信誉等为支撑。企业对于品牌、形象的维护和对美誉度、知名度的追求,会倒逼和助推企业进行产品品质提升、品种改良、工艺改造、技术进步等等。这符合企业健康成长的现代规律,增添社会进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正能量,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3.新型价值论体系的确定,可以有力回击西方需求效用论对劳动价值论的抨击

早期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后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受到了近现代西方需求效用论的猛烈抨击。概括起来,抨击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从基本价值的角度发难。提出如:水底有一颗天然钻石,有人潜水把它捞上来,难道是人的潜水劳动创造了这颗珍珠的价值吗?同品种的一贫矿埋藏地底较深,另一富矿埋藏较浅,为什么埋藏较深的贫矿,其投入勘探和挖掘的劳动量更大,但开采出来后,其价值量相对却还少些呢?如此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很难用现有劳动价值论理论做出让人信服的解答。但这些问题能用基本价值理论来进行有效解答和有力回击:天然钻石按照对人类的某种有用性,其基本价值量很大,所以,即使较少的“潜水劳动”,也最终获得巨大的商品价值。第二个问题,贫矿与富矿,富矿的基本价值远比贫矿大,所以尽管贫矿投入了较大的劳动量也只能获得较少的最终商品价值,而此题中的富矿则刚好相反。二是从附属价值的角度质疑。提出如:有人通过一条商业信息、一个电话就可以获得丰厚收益,而为什么产业工人一天的劳动收入却十分有限?同品质的商品,一旦贴上了名牌商标,为何价值大增?如此等等。这些问题也很难用劳动价值论很好解答,但不难用附属价值理论来解释和回击:因为商业信息本身就是商品的一种附属价值,可以视为商品“被认知的广度或深度”,所以有人就能通过商业信息、营销网络赚取高额回报。三是从环境特设的角度发问。提出如:大家都知道钻石比淡水贵很多,价值自然比淡水高很多,可为什么在沙漠中饥渴的人愿意拿自己的钻石去换取哪怕一瓶淡水呢?需求效用论善于从边际效用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认为沙漠中因为水的稀缺性,题目中水的边际效用已经远远大于钻石的边际效用,所以此时淡水的实时价值已经比钻石大。这一解释初想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他们仅仅是从价值表象、即认为价值是人的主观交换评判的角度来解释。按照他们的解释,价值成为了一种依据稀缺性和环境的不同,可大可小的主观臆判。这违反了价值本质上是物品有用性的客观存在,且应当是比较恒定的客观存在。在这一特殊环境下,本身的商品交换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已经完全失效,而此时根据一般的价值理论来解释商品价值的大小,已经毫无意义。

4.新型价值论体系的确定,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客观的完善与发展

在新型价值论体系结构中,一是坚持劳动是商品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和附属价值共同构成商品的整体价值,基本价值只能进行价值转移,不会产生价值增值。附属价值可以产生价值增值,但其价值增值必须附属于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之上。而且,附属价值是核心价值的延伸和拓展,其价值产生的根源来自于核心价值,即来自于劳动产生价值。也就是劳动不仅是核心价值的源泉,也是附属价值产生的源泉。由此,我们现在可以这样来表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个基本观点:劳动不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但劳动是商品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二是自然界的本源价值转化为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延伸出附属价值,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因为有了这些转换,从表面看,企业利润在货币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在实物上表现为基本价值的增加,在流通中表现为商品得到消费者认可的一个价值附加,来源于剩余价值的企业利润似乎不再是雇佣工人所创造,资本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由此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可见,自然界的本源价值转化为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延伸出附属价值,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而现实情况是:核心价值延伸出附属价值,进一步抬高了商品的销售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加重了对产业工人的剥削程度。

六、结语

对商品的重新定义,特别是对商品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论述,是对商品更为科学有效的探析和对客观真理的回归。它不仅不是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否定,而恰恰是对劳动价值论划时代的完善和发展。新型价值论因其价值来源于三个部分,所以又可称为“三元价值论”。从它的提出到真正得到大家的认知、认可和深化,还将有一个较长的曲折过程,期间可能还会面临许多质疑和否定。但我想真理终究是真理,最终会永放光芒。“三元价值论”不会对马克思的基本理论产生否定性影响,但具体会在哪些方面有些许修善,有哪些具体修整,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也是笔者的后续深入研究之处。

[1]黄 雯. 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28.

[2]赵福帅. 杰文斯推倒古典经济学[J]. 英才. 2014(2):36-39.

[3]赵晓雷.马歇尔“均衡价格论”的价值决定评析[J].财经研究,1999(9):40-43.

[4]陈征福.自然资源价值论[J].经济评论,2006(1):23-28.

[5]刘晓薇,孙晓霞.价值的本质与市场价格——评析西方价值论[J].改革与战略,2008(1):56-62.

[6]任洲鸿.“还原问题”新探——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双重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1):61-64.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mmodity Value Theory System

CAI Jing-qing
(HunanProvincialPartyCommittee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1)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origin of value analysis, further analyzes the omission of two commodity labor value theory and the modern western economics theory of value error, finally trie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commodity value theory from three aspects of basic value, core value, affiliated value 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the problem of commodity value in the debat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basic value theory can arouse people's treasure and cherish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subsidiary value can arouse people's relentless pursuit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goods an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new value system can be a strong fight against western demand utility theory on the labor value theory of the fight, but also on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of the objective and perfect.

commodity; value; value system

2017-02-16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基于人本城镇化的湖南‘五化同步’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PCX006)

蔡景庆(1974- ),男,湖南新化人,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理论经济、经济转型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7.03.001

F091.3

A

2095-1361(2017)03-0005-09

猜你喜欢

效用劳动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