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巴嘎旗阿拉坦嘎达苏嘎查白音呼舒岩画调查简报

2017-08-01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管理站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

草原文物 2017年1期
关键词:黑褐色白音刻痕

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管理站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

阿巴嘎旗阿拉坦嘎达苏嘎查白音呼舒岩画调查简报

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管理站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

白音呼舒岩画 题材 制作技法

2016 年7-10月,由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管理站、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队,对锡林郭勒盟境内的岩画点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在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等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岩画遗存,收获了一批重要的岩画新资料。本文就阿巴嘎旗阿拉坦嘎达苏嘎查白音呼舒E区岩画群调查资料进行了整理,简报如下。

图一 白音呼舒岩画与周边岩画群的位置关系图

一、地理位置、历史遗迹及自然环境

阿巴嘎旗地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北部,东与东乌旗、锡林浩特市为邻,南与正蓝旗接壤,西与苏尼特左旗毗连,北与蒙古国交界。地形系蒙古高原低山丘陵,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由于地处北疆且地势平坦,形成中温带亚干旱大陆性气候,雨少风大,寒冷干燥,全区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呼尔查干淖尔、70眼泉水汇流而成的达楞图如河源头位于旗境内。

阿巴嘎旗是由一个古老的部落演变而来,“阿巴嘎”系蒙古语,汉语“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力古台后裔,故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嘎”部。在其境内的丹仑土仑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细石器、磨制石器及少量陶片,简报认为该遗址的年代、内涵与红山文化相近①。在巴彦图嘎遗址,发现多处石人、石堆墓,通过调查、发掘、对比研究,有学者认为可能是5-8世纪时期的遗存,族属当为不同时期的突厥人②。

白音呼舒岩画点位于阿巴嘎旗的东中部,因岩画所在的小地名为白音呼舒,故命名为白音呼舒岩画,在本次岩画调查中被编号为E区(图一),实测地理坐标区间为44°26′44.92″N-44°26′58.60″N,115°13′39.12″E-115°14′44.05″E,实测海拔区间为1176-1217米,属坦荡起伏的低山丘陵草原,其间分布着一道道时断时续的岩脉,岩画散刻于黑色平坦的岩面上。

图二 岩画线图(上)

二、岩画内容简述

白音呼舒E区岩画群共13 组,编号为XMAQE001-013,绝大多数为单面岩体上创作的作品,选择的岩面大小、密度、颜色均有差别。下面我们将分组对该区的岩画加以介绍,每组有一到四幅岩画单体不等。

第一组(编号XMAQE001) 所在岩面高68、宽54厘米,朝向东南,该岩面上仅有一副岩画单体(图二,1)。

1号单体位于岩面的中间,为凿刻的粗线条抽象符号,黑褐色刻痕,线条风化模糊,根据苏尼特旗已发表岩画资料的认识,可能是代表马的简化符号,只表现出后腿部分。

第二组(编号XMAQE002) 所在岩面高71、宽70厘米,朝向东南,该岩面上仅有一副岩画单体(图二,2)。

1号单体位于岩面的右侧,为磨刻的粗线条抽象符号,浅黄褐色刻痕,岩面因风化呈条形断裂状,难以辨识符号的具体形象,可能为两个人的交媾图。

第三组(编号XMAQE003) 所在岩面高57、宽82厘米,朝向东南,该岩面上仅有一副岩画单体(图三,1)。

1号单体位于岩面的左侧,为磨刻的粗线条抽象符号,黄褐色刻痕,岩面因风化呈条形断裂状,难以辨识符号的具体形象,可能是倒立的风格化的羊的形象。

第四组(编号XMAQE004) 所在岩面高70、宽70厘米,朝向南,该岩面上有3副岩画单体,岩质疏松,其上有风化的小孔分布(图三,2)。

图三 岩画线图(下)

1号单体位于岩面的左上角,为磨刻的粗线条动物形象,浅黄褐色刻痕,线条风化模糊,根据长嘴和翘尾判断,有可能是长嘴鸟的形象。

2号单体位于1号单体的右侧,形状为叉形倒置图案,磨刻成粗线条,浅黄褐色刻痕,相对清晰,可能是弓箭的形象。

3号单体位于2号单体的右侧,形状为一个直线和圆圈组成的抽象符号,浅黄褐色刻痕,相对清晰,这是草原岩画中常见的蘑菇形符号,用意难断。

第五组(编号XMAQE005) 所在岩面高40、宽35厘米,朝向南,由两块相邻的岩面构成,岩面上各有1副岩画单体(图二,3;图四,1)。

1号单体位于左侧岩体的右侧,形状为一匹顽劣的小马,头部深弯,四足驻足急停,呈现出调皮的姿态。磨刻技法不单纯采用线条式,身体颈部进行了加粗式的涂抹,使小马健硕的身躯得以形象体现,浅黄褐色刻痕,画面清晰。岩质相对细密也有横向风化裂纹。

2号单体位于右侧相邻岩体的左侧,形状为一匹受孕的母马,圆鼓下垂的肚子,呈静止觅食状。线条式磨刻技法,浅黄褐色刻痕,画面模糊。岩质相对细密,断裂呈数块叠加在一起。

第六组(编号XMAQE006) 所在岩面高51、宽87厘米,朝向南,岩面上有2副岩画单体,岩质相对细密,上部断裂呈数块并叠加(图三,3)。

1号单体位于岩体的底端,形状为一匹行走的马,四条腿长且回拢,呈动态用力状,双目向前。磨刻技法采用腿部线条式兼身体涂抹式,腿部线条纤细,黑褐色刻痕。

2号岩体位于1号岩体的右侧,形状为一匹驻足觅食的小马,头朝西北向,臀部向前。磨刻技法采用腿部线条式兼身体涂抹式,腿部线条较粗,黑褐色刻痕,画面因风化不甚清晰。

第七组(编号XMAQE007) 所在岩面高36、宽60厘米,朝向南,岩面上有1副岩画单体(图二,4;图四,2)。

1号单体位于岩体的顶端中部,形状为一个动物形象,仰天长啸,双耳直立且体型较大,可能是一个动态的狼的形象。黑褐色刻痕,岩面凹凸不平,正中有十字形裂纹。

第八组(编号XMAQE008) 所在岩面高40、宽50厘米,朝向南,岩面上有2副岩画单体。黑褐色刻痕,岩质坚硬细密(图二,5)。

1号单体位于狭长条形岩体的左侧,形状为一个站立的动物形象,线条式身躯,可能是一匹侧视的马,线条模糊。

2号单体位于1号单体的右侧,形状为一个站立的风格化的动物形象,线条式身躯,尾巴较长且下垂,也是一头与1号马头相对的牛,线条相对清晰。

第九组(编号XMAQE009) 所在岩面高56、宽159厘米,朝向西,岩面上有3副岩画单体(图二,6)。

1号单体位于断裂岩石的正中间,是一个人的形象,面向马,线条模糊。

2号单体位于1号单体的右侧,是一匹标准的马的形象,线条相对清晰。

3号单体因风化严重等保存状况不佳的情况,图像漫漶不清,尚不能分辨。

第十组(编号XMAQE0010) 所在岩面高71、宽100厘米,朝向南,岩面上有4副岩画单体。岩体局部断裂,裂缝从画中穿过(图三,4;图四,3)。

1号单体位于岩体的左中部,是北山羊的形象,双角向后弯曲,身体健硕,线条清晰。

2号单体位于1号单体的右侧,是与羊同向的公马的形象,线条清晰。

3号单体、4号单体因风化严重等保存状况不佳的情况,图像漫漶不清,尚不能分辨。

第十一组(编号XMAQE0011) 所在岩面高43、宽50厘米,朝向西,岩面上有3副岩画单体。黑褐色刻痕。因风化严重等保存状况不佳的情况,图像漫漶不清,尚不能分辨。

第十二组(编号XMAQE0012) 所在岩面高87、宽135厘米,朝向东,岩面上有4副岩画单体(图二,7;图四,4)。

1号单体位于岩体的中上部,是一匹大马的形象,黑褐色刻痕,线条清晰。

2号单体位于1号单体正下方,是一个人的形象,黑褐色刻痕,线条相对模糊。

3号单体位于2号单体的右侧,是一匹小马的形象,黑褐色刻痕,线条清晰。

4号单体位于3号单体的右侧,是山羊的形象,双角直立,黑褐色刻痕,线条清晰。

第十三组(编号XMAQE0013) 所在岩面高159、宽120厘米,属于敖包下方的较大岩体,朝向南,岩面上有4副岩画单体。岩面不平整(图三,5)。

1号单体位于岩体的左侧,为凿刻的粗线条抽象符号,形似横置的“Y”形,黑褐色刻痕,刻痕较深。

2号单体位于1号单体的正下方,为凿刻的粗线条抽象符号,形似横置的“S”形,黑褐色刻痕,刻痕较深。

3号单体位于2号单体的右侧,为磨刻的粗线条抽象符号,形似与日有关,黑褐色刻痕,刻痕较浅。

4号单体位于3号单体的右侧,为磨刻的粗线条“日”字,应象征太阳,黑褐色刻痕,刻痕较浅。

三、结 语

白音呼舒岩画的题材涉及自然、天文、生殖、符号等方面,自然母题包括野生动物岩画和家畜岩画,以家畜居多,如马和山羊;野生动物有狼和长嘴鸟等,其中马的数量最多,在动物岩画中占64%,其次是羊,在动物岩画中占14%,大多图像生动逼真;天文类指表达太阳的图案,生殖类指怀孕的母马和人的交媾图,符号类有的可以识别,有的难做判断。白音呼舒岩画的选材特点与已发表的锡林郭勒盟草原岩画中以马、羊自然母题为大宗的总创作规律是一致的③。

图四 岩画照片

白音呼舒岩画根据刻痕的深浅大致可分为两种,刻痕较浅、颜色黄白的为一种,可能是易上色石块磨刻涂抹而成,如第二至五组;刻痕较深、颜色与岩石颜色接近的为另一种,可能是坚硬石块敲凿而成,点上落点形成图案,如第一、第六至十二组,其中第七组狼的身躯部分呈现出与其他单体不同的岩石明显下凹的现象(图四,2),析其原因,很可能是凿刻方法改为密点式敲凿所致,这种方法在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色沃岩画中普遍使用④,形成剪影下凹的图像效果。第十三组为二者的结合体,既有磨刻,又有敲凿技法。两种技法对应的岩画应该存在早晚之分,磨刻制作相对简单却易风化,敲凿制作难度大却易保存,这大概也是历史进步的选择。此外,同一种技法对应的岩画也可能存在早晚关系,例如第五组两个单体图像在内容上很有关联,一个是受孕的母马,一个是玩耍的幼崽,从画风、技法以及清晰程度看,两幅画的创作有一定的时间差,因此推测2号单体的创作时间要更早一些,1号单体可能是后世人群在观察到受孕母马后的有感而为(图二,3)。

白音呼舒岩画是锡林郭勒盟草原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体现着草原自然环境的文化共性,另一方面与当地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遗憾的是,由于锡林郭勒地区考古工作开展得比较少,以及“这个时代的遗址多在被大风刮掉的沙丘上,没有清楚的地层”⑤,虽然调查发现过诸如阿巴嘎旗丹仑土仑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却未正式发掘过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⑥,对这一地区的零星调查不足以完全把握锡林郭勒地区的考古遗存,故阿巴嘎旗白音呼舒岩画的年代与族属以及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综合研究随之出现困难,有待今后的考古工作加以解决。此外,同一画面中有一些无法识别的抽象符号,如“q”(图三,2)、“Y”(图三,5),据盖山林先生对乌兰察布岩画中突厥符号的研究成果,大概也属于突厥文化的范畴,这与阿巴嘎地区出现的突厥石人、石堆墓形成了考古学文化上的契合。由此看来,岩画绝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同时期当地游牧人的杰作。

调 查:刘洪元 柏嘎力 呼 和 王春燕 艾 军

敖特根巴雅尔 陈海峰 陈少楠 康晓慧

绘 图:王春燕

照 相:杨学彪

执 笔:王春燕 柏嘎力

注 释

①盖山林:《阿巴嘎旗丹仑土仑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1期。

②丁学芸:《阿巴嘎旗巴彦图嘎石人、石堆墓》,《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446-453页。

③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④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工布江达县色沃岩画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6期。

⑤诺芙哥罗多娃:“蒙古的考古发现与古代史问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考古学参考资料》1978年第1期。

⑥陈永志、吉平、张文平:《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文物出版社,2014年。

责任编辑:党 郁

Baiyinhushu Petroglyph; Theme; Production Techniques

The main themes of Baiyinhushu petroglyph, located in Aabag Banner of Xilingol League,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re horse, sheep and other animal shapes, and occasionally see character and abstract symbols as well.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the petroglyph can be divided into surface grind-engraved and dense chisel-engraved. The discovery of the petroglyph provides some new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Xilingol Grassland type of petroglyph.

猜你喜欢

黑褐色白音刻痕
唤醒芬芳
无题
踮起脚尖,追逐真正的梦想
踮起脚尖,追逐真正的梦想
紫苏种子表观性状与含油率的相关性分析
记忆刻痕
药片有刻痕 能掰不能嚼
珍奇的贝壳
激光如何放唱片
踮起脚尖,可以更接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