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奶牛生产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2017-08-01刘光辉程俊贞刘礼杰赵胜杰房大学
刘光辉,崔 沛,盛 敏,程俊贞,张 珂,刘礼杰,赵胜杰,房大学,张 健
(1.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8;2.许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许昌 461000)
河南省奶牛生产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刘光辉1,崔 沛1,盛 敏1,程俊贞2,张 珂1,刘礼杰1,赵胜杰1,房大学1,张 健1
(1.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8;2.许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许昌 461000)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场区及周边环境、投入品控制、饲养管理、人员流动、乳品管理、疫病防控、设备器具及运输工具的使用等各个环节生物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河南省奶牛养殖企业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为进一步完善奶牛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1.2 调查时间 2016年8月23日-9月30日。
1.3 调查范围 从河南省动物疫情测报网络中的819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中随机抽取107个养殖企业。
1.4 调查内容 内容涉及奶牛养殖企业各个环节的重点工作,涵盖奶牛养殖过程中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养殖场建设、投入品管理、饲养管理、原料乳管理、制度建设、卫生消毒、防疫管理,以及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60项生物安全措施的相关问题。
2 结果
2.1 对生物安全体系关键环节的认识 据调查,80%以上的企业认为厂址选择及牛舍设计、功能区划及物理隔离、疫病检测、免疫程序、患病牛隔离、消毒措施、粪污处理7个方面是生物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认为引进牛与转舍牛隔离、病死牛尸体处理、场区环境及传播媒介控制、车辆流动控制、人员流动控制是生物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的养殖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64%、79.44%、71.96%、72.90%、71.03%;认为设备与器械、自繁自养与全进全出、奶牛保健措施、投入品控制、员工培训是生物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的养殖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 52.34%、60.75%、64.49%、52.34%、60.75%。见表1。
表1 生物安全关键环节统计
2.2 养殖场建设情况
2.2.1 选址情况 《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新建畜禽场应距离交通主干道1 000 m以上,距离其他畜禽场、屠宰场2 000 m以上,距离居民区3 000 m以上,应位于居民区及其他公共建筑的下风向。调查结果显示,风向选择方面,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企业 21个,占调查总数的19.63%;达到国家标准的企业86个,占调查总数的80.37%。在生物安全距离方面,与人口聚集区距离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企业21个,占调查总数的44.86%;与交通主干道距离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企业22个,占调查总数的20.56%;与其他禽类养殖场距离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企业9个,占调查总数的8.41%;与其他畜禽屠宰加工场距离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企业16个,占调查总数的14.95%。
2.2.2 场区布局 据调查,有79个企业规划隔离区,占调查总数的73.83%,有89个企业规划粪污处理区,占调查总数的83.18%,有102个企业规划饲料加工区,占调查总数的95.33%,有106个企业规划生活区,占调查总数的99.07%,所调查企业均规划生产区。其中各功能分区按照污染程度依照主风向自上而下排列的企业93个,占调查总数的86.92%,未按照污染程度依照主风向自上而下排列的企业14个,占调查总数的13.08%。
2.2.3 牛舍设计 据调查,采用开放式牛舍的企业36个,占调查总数的33.64%;采用半开放式牛舍的企业53个,占调查总数的49.53%;采用封闭式牛舍的企业11个,占调查总数的10.28%;采用混合式牛舍的企业7个,占调查总数的6.54%。产房、犊牛舍、成母牛舍按照主风向依次排开的企业43个,占调查总数的40.19%;犊牛舍、成母牛舍在两端,产房在中间的企业 40个,占调查总数的37.38%;既按风向也考虑生产转舍需要的企业12个,占调查总数的10.28%;无规律排布的企业12个,占调查总数的10.28%。
2.3 投入品病原检测情况 据调查,对投入品定期进行检测的企业有53个,占调查总数的49.53%;仅在发生疫情时对投入品进行检测的企业有31个,占调查总数的28.97%;从不对投入品进行检测的企业有23个,占调查总数的21.50%。
2.4 奶牛保健措施 据调查,对奶牛乳房进行定期保健的企业有75个,占调查总数的70.09%;发生疫情时才对奶牛进行乳房保健的企业有21个,占调查总数的19.63%;从不对奶牛进行乳房保健的企业有11个,占调查总数的10.28%。
据调查,每年定期修蹄3次以上的企业有8个,占调查总数的7.48%;每年定期修蹄2次的企业有46个,占调查总数的42.99%;每年定期修蹄1次的企业有14个,占调查总数的13.08%;无定期修蹄措施、仅在有需要时对奶牛进行修蹄的企业有39个,占调查总数的36.45%。
2.5 牛奶质量可追溯管理情况 据调查,进行牛奶质量可追溯管理的企业有96个,占调查总数的89.72%;未进行牛奶质量可追溯管理的企业11个,占调查总数的10.28%。
2.6 消毒措施
2.6.1 消毒设施配备情况(见表2)。
表2 奶牛养殖场消毒设施配备情况统计
2.6.2 消毒剂使用情况 据调查,有44.86%的养殖场目前使用3种以上消毒剂,有37.38%的养殖场目前使用2种消毒剂,有13.08%的养殖场目前只使用1种消毒剂,还有1.87%的养殖场不使用消毒剂。
2.6.3 防蚊防蝇防鼠措施 据调查,有56.07%的养殖场使用捕鼠器械,有61.68%的养殖场采用喷洒灭虫药物,有67.29%的养殖场使用灭蚊灯,有47.66%的养殖场使用捕蝇笼,采用养猫、设置铒毒、饲料中添加药物方法的养殖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0.28%、9.35%、12.15%。
2.7 免疫及抗体水平监测情况
2.7.1 免疫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10种常见病种,据调查,97.20%的养殖场免疫口蹄疫,25.23%的养殖场免疫布鲁菌病,21.50%的养殖场免疫流行热,10.28%的养殖场免疫牛副流感和牛病毒性腹泻,而免疫炭疽、泰勒焦虫、牛出血性败血症、牛衣原体、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奶牛养殖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48%、5.61%、4.67%、2.80%、1.87%。
2.7.2 抗体检测情况 定期进行抗体检测是为了评价免疫效果和了解牛群抗体保护水平。调查结果显示,81.31%的企业定期进行抗体水平检测,9.35%的企业仅在疫情威胁时进行抗体水平检测,有9.35%的企业从不进行抗体水平检测。
2.8 无害化处理措施
2.8.1 病死牛无害化处理 据调查,80.37%的养殖场对病死牛采取深埋的处理方式,38.32%的养殖场对病死牛采取焚烧的处理方式,10.28%的养殖场对病死牛采取化制的处理方式,仍有4.67%的养殖场将病死牛出售、牟利。
2.8.2 粪污无害化处理 据调查,56.07%的养殖场采用堆肥法,39.25%的养殖场采用沼气池处理,31.78%的养殖场污水处理后直接排放,29.91%的养殖场对粪便晾干、污水直接还田。
2.9 人员管理情况
2.9.1 技术人员配备 据调查,87.85%的养殖场配备专职技术人员,50.47%的养殖场配备执业兽医师。
2.9.2 人员健康管理 据调查,85.05%的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体检,14.95%的养殖场工作人员未进行定期体检。
2.9.3 生物安全培训 据调查,31.78%的养殖场每月培训1次,14.95%的养殖场每2个月培训1次,34.58%的养殖场3个月及以上培训 1次,18.69%的养殖场从不进行培训。
3 分析与讨论
3.1 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 大部分养殖场功能区划不合理,牛舍设计简陋,结构不科学。部分养殖场在对生产区、生活区、饲料加工等区域进行布局时,未考虑风向、地势高低的因素,造成场内环境恶劣、污水横行等问题;部分牛舍存在贯通设计,难以保证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有些牛舍地面铺设材料不达标,被粪尿沾湿后容易打滑,成为奶牛肢体病发生的诱因。调查结果显示,19.63%的养殖场建在居民聚集区等人口集散地的上风向,44.86%的养殖场与居民区距离达不到国家规定3 000 m的最低要求,严重污染居民区环境;8.41%的养殖场附近2 000 m范围内存在其他畜禽养殖场,14.95%的养殖场附近2 000 m范围内存在屠宰加工场。养殖场与其他场所之间未能达到地理隔离的最低标准,在人员物品交流过程中无形中为疫病传播埋下隐患。
3.2 饲养管理不科学
3.2.1 饲养管理不当,动物福利难以保障,无法做到全进全出 部分奶牛养殖场由于人工成本低、劳动力来源广等原因,多选择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农民或者下岗职工参与饲养管理。据调查,80%养殖场的饲养人员对于奶牛态度粗暴,动辄棍棒相加,暴力养殖的情况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奶牛健康状况与产奶质量。同时,由于分群养殖的意识不足,养殖场难以进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为疫病发生埋下隐患。
3.2.2 无严格的管理制度,档案记录混乱 据调查,70%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存在家族式管理,对内职责分工不明确,各岗位之间人员调动频繁;对于免疫接种、饲料药品、人员进出等档案记录不完善,或者根本无记录可查。制定严格的制度进行管理是保证生物安全体系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养殖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3 疫病防控认识不足,防疫措施不合理 据调查,12.15%的养殖场没有配备专业技术人员,49.53%的养殖场没有配备执业兽医师。由于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平均水平偏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盲目照搬其他养殖场的防疫措施,偏听偏信兽药销售人员的意见与建议,造成奶牛预防接种工作混乱,对于规定疫病的监测、净化也往往达不到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3.2.4 病死牛及污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不完善 对于养殖过程中的病死牛及其污染物,养殖场普遍采用深埋、焚烧、化制等手段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仍有部分养殖场没有相应的无害化处理措施,将病死牛及污染物废弃物随垃圾直接丢弃,甚至还有约5%的养殖场受经济利益驱使,对病死牛进行剖解违规销售。
3.2.5 牛奶保存措施不完善,难以进行牛奶可追溯管理 据调查,部分奶牛养殖场的牛奶保存措施不够完善,牛奶输送设备、乳罐等设备密封不严,牛奶容易在短时间内变质;奶牛养殖场与乳品加工企业合作过程中,定期前往指定奶站送奶,或者由乳品加工企业定期前来收奶,但是由于档案管理不当,乳品加工企业的相应记录也不完整,难以在产业链中对牛奶进行可追溯管理。
3.3 检测技术不完善 很多养殖场对于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及其他生物制品、饮水等投入品检测认识不足,检测力度不够。饲料、兽药的费用支出是奶牛养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项目之一,奶牛的饲料投入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的65%~75%,饲料、兽药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养殖场的经营成本,而且对奶牛群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均有显著影响。目前仅有个别奶牛养殖企业开展奶牛性能检测(DHI),大部分奶牛养殖场对奶牛性能检测所知极少,对于奶牛身体状况的监测仍旧依赖于养殖场兽医、饲养员的经验化判断,缺乏科学的实验室检测手段。
[1] 张珂,吴志明,闫若潜,等.奶牛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动物医学进展,2016,37(7):110-114.
[2] 王慧娟.如何建立规模奶牛场生物安全体系[J].兽医导刊,2009(6):14-15.
[3] 陈凤梅,程光民.规模化奶牛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J].山东畜牧兽医,2014,35(10):72-73.
[4] 王洪梅,姚琨,赵贵民,等.规模化奶牛场口蹄疫的免疫预防及生物安全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杂志,2013,49(6):36-40.
[5] 张玲会.浅谈构建奶牛养殖场有效生物安全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奶牛,2013(12):54-56.
[6] 王冬丽.规模化奶牛场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2,33(1):19-20.
[7] 李维东.规模奶牛场生物安全防范措施[J].中国乳业,2013 (11):37-39.
2016-12-15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42102310224)
张健,E-mail:453393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