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校训的弘扬与践行
2017-07-31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学”校训的弘扬与践行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训是学校的象征,是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向心力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校训作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引领广大师生传承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奋力真抓实干,开创了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的新天地,谱写了海洋强国梦的新篇章。
一、校训的特色与亮点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校训既传承了哈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校训仿照了“大道至简”“大医至爱”句式结构,并嵌含毛泽东主席给学校校报的题名——“工学”二字,其中“至善”二字来自于《大学》中“止于至善”,意指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
(一)弘扬哈军工精神,体现传承性。“工学”校训是从学校几十年办学历史和办学规律中深度挖掘出来的。哈军工时期,学校不仅创造了系列辉煌成就,还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哈军工文化,如“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办学观念、以“严谨、严密、严格”为基本要求的“三严”作风,等等。11995533年 88月,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的训词中强调,创办军工的目的是“为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了培养大批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且使我们的技术不断得到改善和进步”。把这些汇集起来,可以凝练为两个字:“工”和“学”。校训中突出“工”“学”,就是为了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始终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追求学理事理相统一,体现规律性。一是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强调互文性,善中有真,真中有善。二是“大工至善” 可引申为一切改造世界之活动,是改造世界的最高境界。“工”意为工程、工作,“至善”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勇于实践探索、勇于改革创新、勇于改造世界永无止境的精神境界,强调的是我们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海洋强国梦的征程中要迎难而上、勇立潮头。三是“大学至真”可引申为一切认识世界之活动,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学”意为学问、学习,“至真”更加强调的是要勇于坚持科学精神、勇于追求科学真知、勇于掌握科学真理,强调的是我们要努力站在世界学术发展前沿,占领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地,掌握世界科学最新发展。
(三)坚持工学并举,体现特色性。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校训精神,坚持“工”与“学”的辩证统一。一是办学上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探索科学真理有机结合,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二是育人上除强化社会责任感外,坚持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统一,努力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三是价值追求上,以“三个第一”为落脚点,达到至真和至善的有机统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校训的弘扬与践行
(一)持续弘扬宣传校训。一是学校通过邀请原哈船院院长、终身荣誉教授邓三瑞为全校师生作校训内涵及精神解读报告,在《工学周报》刊发解读文章等,使师生深入理解校训内涵并逐步形成广泛认同,进而达到自觉遵循。二是通过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以及主题党(团)日活动等日常教育,不断加深学生对校训的感知感悟。三是在学校正门前和图书馆大厅竖立校训墙,固化校训标识,推动校训入眼入脑入心。四是在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证书上印有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让校训在学生内心持久扎根,外化于行。
(二)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学校在“工学”校训的指引下,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环节,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系列举措,培养“可靠顶用”人才。近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以上奖逾千项,学校被授予国家“首批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称号。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900%%以上,连续十年位列省内高校第一名,是全国毕业生就业550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占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奖总数的4400%%。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122万多名,包括220000多名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2000000多名各行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为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科学研究不断再创新高。学校以国家国防战略和学术前沿为导向,坚持“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努力追求“至真至善”境界,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重要依托力量。学校是我国深海油气开发最核心装备33000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33000000米起重铺管船的设计研发单位之一,是“深海空间站工程”三个系统的牵头单位,为我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等新船型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全面基础技术支撑。“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26600余项。中组部、总装备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学校“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和“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
学校国际化办学稳步推进。牵头成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及2222个国家110000余个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践行校训典型不断涌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着力营造践行“工学”校训的榜样文化氛围,引导激励师生敬业乐业、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永无止境。
一是涌现出了一批践行“工学”校训的教师典型。如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水下智能机器人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玉如教授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科技研究4400余年,将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上,胃癌晚期仍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段文洋,在国际重大谈判项目(IIMMOO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中,作为技术组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维护了国家和行业利益,获得外交部表彰;由杨德森院士、杨士莪院士和孙大军教授领衔的水声工程创新团队,喜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全国仅有 55支团队获此殊荣;自动化学院赵琳教授,是全国模范教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教学名师;动力学院马修真教授,是“全国师德标兵”、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二是涌现出一批践行“工学”校训的学生典型。如“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唐颖;“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工信部首届创新奖学金特等奖获得者叶天贵;省“大学生道德模范群体”“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等。
六十多年来,学校在“忠诚”的旗帜下,在弘扬和践行“工学”校训的征程中,坚持和传承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形成了“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教风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当前,学校正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以“双一流”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徐朝 xuzhao@fendouzazhhii..c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