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07-31刘芳
刘芳
摘 要:目前,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纵观整个改革过程,既有收获的喜悦,同时也带来的新困惑,“能力”和“成绩”之间的关系由于许多因素的加入,也更加的复杂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制约着成绩的优劣,而学生的成绩却又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状态。总而言之,它们既是矛盾的,也是相互统一的;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关键词:教育课程;质量观;教育评价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评价观,发挥教育评价的促进作用,改变“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地头聚齐式”的评价方式
1.正确理解教学质量的含义。只要有教育机构存在,教学质量永远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学质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有十分具体的概念。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问题,教学质量绝对不能与教学成绩划等号。教学质量是全面的,丰富的,综合的,而教学成绩则是单方面的,它只是展示了教学质量中学科成绩的一个方面。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学质量,不是啃书本,不是单纯提升学科成绩,也不是机械的接受前人的成果、经验,而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打通获取知识的渠道,承诺个人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看教学质量提升了多少,不是看学生学科考了多少分,而是看学生整体发展了多少,能力上升了多少。我班有一个叫文轩的学生,成绩一般般,很调皮,可是在能力方面很有潜力。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轻声音节的掌握,对于平翘舌的区分,对于时钟的掌握,对于人民币的换算等,都有他的闪光点。难道仅仅因为他的成绩平平就能划分教育质量的优劣吗?正确理解教育质量含义,合理利用评价机制,对学生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正确利用教育评价。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教育评价是最现实、最突出的一个。因为教学成绩、升学率在教育评价众多的评价指标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这一层面上理解,这种评价方式的片面性,直接把教师的工作导向了片面提升教学成绩、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这一发展的主体。久而久之,教师的工作与评价体制就会成为恶性循环,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就成为一种形式,一种空谈。在本学期,我利用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的方式,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人,把每小组成员的名字贴在展板上,谁表现的好,或者回答问题积极正确就会得到一颗星。一周下來,得到星的数量就是接受表彰的数据参考,小组得到的星的总数就是优秀小组表彰的数据参考。学生很重视自己和小组的荣誉,因此表现都很积极,管理起来也就很得心应手。
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的评价机制,更大限度的刺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施教与教育效果的双赢,成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备课就是“写教案”的错误导向
1.正确区分“备课”与“写教案”的概念。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充要准备,是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和保障。它是教师“独立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并与课程内容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过程”。它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过程,它强调的是“独立”、“获得感受”、“创造性”,它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等因素的过程,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些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能使教师更胜自己的工作,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正所谓一生备一课、“十年磨一课”。
教案是备课的展示与体现,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它只是备课环节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所以,要正确区分“备课”和“写教案”,既不能忽略“备课”的研究性功能,也不能给二者划等号,否则,课堂教学就是纸上谈兵,而变得毫无意义。
2.教学各环节操作过程要主次分明,改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离心”模式。教学各环节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掌控教学各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一大辅助措施。现代教学理念,提倡“环节管理”,即,在常规教学的“备、教、批、复、考、评”等环节中,抓侧重点进行引导,切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笔者给出的建议是“保优抓差”,就是说,在各个环节的管理中,在保证优秀环节的前提下,努力提升较差环节的管理力度,使教学各个环节均衡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新观念,改变教学只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创新、创造和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经验的机器,而是具有自主选择意识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学生应该从学习的压力中解放出来,那么,寻求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方法,也就成为教育过程中永远追求的课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告诉我们,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向学生传授获取“道”、“业”以及“解惑”的方法。
2.树立“教师为了不教”的观念。教师的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发展是教的最终目的。从学生学的效果中去反推、去研究教的规律,总结、优化之后,再去指导学生的学。教与学的走向,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引导学生掌握规律,举一反三,通过学习加以理解,然后学以致用,积累经验,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不教的境界。
3.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发展学生的特长。教师的教绝对不能停滞在教学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的“催化”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把这种潜能内化为品质。学生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体,我们在坚持教育要面向全体这一原则的同时,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应该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并适时的鼓励、肯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4.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为教师是组织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和效果。终身学习是提升教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鲜水源的一眼清泉。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别的提升自己,才能把自己原有的一桶水,变成一眼清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新观念就是为教育注入活水。只有不断地创新,努力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错误传统观念摒弃,才能真正使教育彰显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使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把“能力”和“成绩”有效结合,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披荆斩棘,开辟一条有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