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17-07-31潘霞高永刘博任昱

绿色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营养价值苜蓿产业发展

潘霞+高永+刘博+任昱

摘要:指出了苜蓿作为一种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种栽培的优质牧草,在我国的畜牧业中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推动我国苜蓿产业的加速发展,满足巨大的苜蓿产业缺口,已经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难题。阐述了苜蓿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面积以及发展概况,及苜蓿所具有的多重营养价值,综合分析了我国苜蓿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在未来发展中的前景展望。提出了从市场供求来看,我国的苜蓿产业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国内市场上的需求,因而扩大苜蓿种植面积,提高苜蓿单位产量已经成为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苜蓿;营养价值;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5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04-04

1 苜蓿的研究总述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苜蓿属植物的通称,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饲草植物,并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种栽培[1]。其中,苜蓿是世界上种植历史最为悠久,分布范围最为广泛、栽培面积最大、生产化水平最高、经济价值量最为高的牧草,具有“牧草之王”的美名[2,3]。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仅次于大豆、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从而也有“现金作物”之称[4,5]。同时,苜蓿被大量栽培,并被用于牛猪等家畜的优良饲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产量,适口性也极好。此外,苜蓿中的幼嫩部位也可作为人类食用的蔬菜,其风味鲜美、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在我国的陕西地区也有历来吃头茬苜蓿的习惯。据联合国苜蓿协会不完全统计称,在西方欧美等国家苜蓿的年产值约在3000万美元左右[6]。

苜蓿作为首选饲料作物在我国也得到大力发展,据全国畜牧总站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苜蓿总面积大约为367万hm2。据统计,苜蓿草在我国市场上的需求总量逐年上升。随着畜牧业在未来市场中的蓬勃发展和广阔前景,苜蓿产业大发展将在国内和国外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如何推动我国苜蓿产业的加速发展,满足巨大的苜蓿产业缺口,以经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难题。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畜牧业发展的事实成功地预示了苜蓿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苜蓿作为栽植人工草地的首选牧草,加速人工牧草产业的大力发展以及调制优质的牧草已经成为当下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8]。此外,蛋白质的含量往往是优良饲草的关键指标,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营养成分,但是蛋白质含量的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难题,而苜蓿中所含丰富的蛋白质正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成为了我国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增长点。然而,我国的苜蓿产业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国内市场上的需求,扩大苜蓿种植面积,提高苜蓿单位产量已经成为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世界范围内苜蓿的分布面积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苜蓿的种植历史悠久而广泛。苜蓿主要分布在温暖地带,在北半球成带状分布,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中國和苏联南部是主产区(表1);在南半球只有某些国家和区域有较大规模的栽培。阿根廷、智利、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栽培较多。此外,从西班牙到中国,从瑞典到北非的广大地区都有野生苜蓿分布。现在的非洲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都有大面积栽培的苜蓿。

对苜蓿栽培面积,目前尚无权威的精确统计数据,其生产总体上是在发展扩大,但是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种植面积比60年代末稍有减少,主要原因是70年代中叶,能源危机影响了苜蓿脱水工业,再加上病虫害盛行,致使苜蓿产业遭受到很大打击,欧洲许多国家的苜蓿种植面积都明显减缩,而代之以更能赚钱的其他作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苜蓿的新品种选育、病虫草害的控制、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苜蓿生产又略有回升。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苜蓿种植总面积大约3300万hm2(约合4.95亿亩),80年代中期减缩到约3200万hm2(约合4.80亿亩),90年代的种植面积又开始回升。世界苜蓿栽培面积的分布格局大体保持不变,北美洲所占比重最大,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41%~42%;欧洲次之,约占全世界种植面积的1/4;第三位是南美洲,约占23%;接下来是亚洲,不到8%;非洲接近2%;大洋洲最少,不到世界总种植面积的1%。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的阶段见图1。

3 苜蓿价值的研究概述

3.1 苜蓿的营养价值

大量的研究论证,由于苜蓿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已经成为了牛羊猪等众多家禽的优选饲料和牧草。苜蓿体内所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大量的矿物元素以及碳水化合物是其营养价值的体现。其中,粗蛋白质的含量极高,约为17%~23%左右。苜蓿中丰富的蛋白质主要集中在叶片上,而叶绿体中所含蛋白质的含量高达30%~50%左右,粗纤维的含量约为42%[9]。所以,苜蓿干草属于粗饲料。虽然苜蓿中含有较多的粗蛋白,但是这些粗蛋白质都是可以被消化的。其中,氨基酸成分相近于乳清粉成分。所以,苜蓿被公认为是优质的纤维饲料。科学研究论证,苜蓿体内的纤维素不仅能为单胃动物提供大量的能量,还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10]。试验表明,给动物饲喂特定量的苜蓿纤维元素,不仅可以使幼畜肠道的pH值降低,从而促进幼畜胃肠道发育,而且还能加速有益菌在体内的大量繁殖,增强幼畜的抗病能力;促进胃肠蠕动,并加速体内消化液的分泌,改善动物或人类的消化功能;加强食欲,增大其内脏器官;提高动物的繁殖生育能力,并促进其泌乳能力;改善动物胴体品质等。苜蓿品种的类型、收割时间和次数、储存方式、土壤质量以及病虫害防治都会影响到苜蓿的质量和产量。衡量苜蓿品质的是苜蓿干草中营养成分的含量,通过含量的测定和分析比对,可以反映苜蓿品质的优良程度。

3.2 苜蓿的药用价值

在古代医学的记载中,苜蓿对人体健康的药用价值早已被人们所熟知。《本草纲目》谓其有“苜蓿,郭璞作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又罗愿《尔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饭也。葛洪《西京杂记》云:“乐游苑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怀风,又名光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苜蓿草和根部还可以治疗消化不良以及肠胃炎等症状,具有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效。试验证明,苜蓿皂苷不仅可以降低动物及人类体内的胆固醇含量,而且还能改善冠状血管中的血液循环过程,从而减轻冠心病病人的心绞痛症状。此外,苜蓿皂苷可以释放内皮细胞中的一氧化氮,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速度。对于经常食用肉类的人来讲,血液会呈酸性,长期下去身体会处于一个不健康的状态,而苜蓿的碱性是菠菜的4倍多,以碱性食物苜蓿来中和体内的酸性使之达到酸碱平衡是最佳的选择,从而减轻人体的疲惫感,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11]。同时,苜蓿芽通过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水平,减少对身体不利的胆固醇,从而对动脉硬化起到一个减轻和预防的双重作用。此外,苜蓿芽可以通过减少人体内钙的流失来避免骨质疏松病。苜蓿芽作为一种理想的减肥食物,具有非常低的热量和糖分含量,同时也是糖尿病病人最佳的保健食物。

3.3 苜蓿的食用价值

经科学研究论证,苜蓿中所含的叶蛋白可以作为食品中的添加剂。目前,苜蓿叶蛋白已经成为了食品加工业中最主要的食品添加剂,每10 g的苜蓿叶蛋白就可以释放39.8卡热量、60 g蛋白质、800 mg钙、50 mg铁、1.4 μg β胡萝卜素[12]。苜蓿叶片中含有两种营养强氧化剂—蛋白质和纤维,将叶蛋白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面包、面条等面食中,可以提高面食中蛋白质和纤维含量水平。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来提取苜蓿中的蛋白质和纤维等高营养价值的产品。此外,它可以使肉类食品中的香味长期凝聚而不外散。同时,苜蓿中的纤维具有很高的持水性,从而可以提高加工业中部分食品的商业和经济价值。美国首次将苜蓿中的乳酸提取出来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并获得成功。之后,众多学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苜蓿作为生物器,并将其应用到了工业酶的生产制作中,获得了广泛好评。与此同时,苜蓿的根、叶、花可以与面粉混合被制作为一种具有高蛋白含量的混合营养粉,可以被添加到馒头和面食当中提升其营养价值。

3.4 苜蓿的经济价值

苜蓿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质饲草,并被世界各地大量栽植。我国也不例外,如陕北和东北等地区。苜蓿不仅是家禽日粮中的优质饲草,而且其嫩芽幼叶处也被作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蔬菜。此外,苜蓿是一种理想的水土保持植物,也是最重要的蜜源植物种类。苜蓿作为一种高蛋白牧草,是众多家禽食用的优质饲料,其所含的蛋白质、钙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很高,不仅可以作为家禽的日粮,而且也是家禽营养元素的补充饲料;在家禽饲料的配置过程中,在蛋鸡饲料中添加特定比例的苜蓿草粉可以提高鸡蛋的产量,并加强鸡蛋壳的硬度,所以苜蓿草粉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奶牛在食用了苜蓿干草后,产奶量显著提高,饲喂幼小的羔羊对其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苜蓿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众多的优点使苜蓿将在我国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4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4.1 苜蓿产业的战略地位被忽视

苜蓿在饲料生产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绿肥种植方面被人们誉为“首选植物”。同时,苜蓿作为栽植范围最广、营养含量最高、作用最多的一种优质饲草,被广泛种植在我国的华北地区和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但是,苜蓿的优势和价值在很多地区却被忽视,使苜蓿产业的发展得不到重视,苜蓿产业所带来的潜在优势也无法转变为推动当地发展的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如革命老区、边疆地区以及一些贫困地区,而这些却正是苜蓿产业最具发展前途的地区。苜蓿是奶牛日粮中食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优质饲草。在西方发达国家,奶牛不仅产量高,而且牛奶的乳质极优,而这些的关键就在于全年优质苜蓿饲草的使用。在我国,到目前为止,奶牛的单产虽然已经达到了500 kg,但从总体上来讲,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我国奶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奶牛的头数上来维持;最为严重的是,作为奶牛日粮中的优质饲草苜蓿,产量和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也就是说,奶牛并不能经常吃到这些优质饲草苜蓿。据统计,78%的奶牛养殖业中缺乏这些优质饲草。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十分严重,如2008年奶粉中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了奶业发展中血的教训。如果人们再不重视优质饲草的作用,而只追求牛奶的产量,诸如三聚氰胺的事件或许还会发生,也将继续破坏我国奶业持续健康的科学发展之路。因此,苜蓿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奶产品质量的安全与健康,应该被重视。

4.2 苜蓿建植技术不够成熟

据科学研究,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充足,气温适宜,田地里的杂草相对较少,所以苜蓿播种的最佳季节应该是夏末初秋,此时是最有利于苜蓿幼苗的生长。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者对此并不重视,苜蓿的播种高峰往往是春天和麦子收割后,由于苜蓿幼苗还处于生长的初期阶段,生长速度十分缓慢,不耐湿、热、阴,在与一年生杂草相竞争的过程往往会被淘汰,形成杂草丛生的肆虐局面。另外,由于除草技术的不先进,导致苜蓿的建植率十分低,同时也给生产者们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2000年以来在我国的华北和江淮地区由于杂草问题的发生使大面积苜蓿种植惨败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在不具备任何科学技术指导的情况下,在我国新播苜蓿区大面积栽植苜蓿的过程中,因播种过深、表土层疏松、幼苗腐烂及病虫害等问题导致的失败常有发生。这些问题在苜蓿的实际生产中引起了一定关注,但是并没有展开科学系统的研究,科学合理的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4.3 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设备相对落后

截止目前,我国苜蓿产业缺乏创新性的进展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此外,苜蓿品种的质量差、抗逆能力弱、产量极低、新品种的研发速度慢,导致质量好、抗逆性高、产量高的优质苜蓿品种十分短缺。从1999~2005年6年的時间里我国经审定登记所公布的苜蓿新品种只有21个,而在西方众多发达国家里每年公布的苜蓿新品种多达200个左右。加之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不规范的轮作方式,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苜蓿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配套的加工机械设备等,以减少收割、加工以及运输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针对已经形成产业化的苜蓿栽植区所处的地区,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机械设备严重滞后,苜蓿草发黄变质和营养含量损耗常有发生。所以,苜蓿产业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机械设备的配套使用,或者可以和当地的专业器械单位协商服务,统一调配,注重其产量与质量的双重选择。

4.4 政府的政策措施不给力

在我国很多苜蓿栽植区,苜蓿产业的发展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农作物、树木、家禽等是可以享受国家相关政策的保护和补贴,包括种植、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由此也激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而苜蓿作为一种优质饲草为什么就不能和农作物一样,单独为其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呢?截至目前,政府还没有类似的支持和保护政策。这个问题暴露出来的一个尖锐问题是苜蓿价格在市场上的形成完全是由农民和生产厂商来承担风险,而不受最低市场价的保护。苜蓿产业的发展因得不到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护使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而导致苜蓿产业发展受阻。

4.5 尚未形成合理的市场机制

随着国内草产品市场上栽植面积的扩大和生产企业的与日俱增,供求脱节和混乱等问题渐渐发生。此时的苜蓿产业作为我国的新生事物,还不完全具备应对市场问题的能力。苜蓿草业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份额,先后争相降价出售,市场秩序和竞争局面的混乱导致苜蓿产品的售价低于成本价,生产厂家看到利润减少,就将苜蓿以进价转卖给农民,导致农民赔钱。2004年,在棉花和粮食的价格持续上涨,苜蓿价格持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下,很多生产厂家和农民纷纷退出了已经不具备任何价格优势的苜蓿产业,导致苜蓿产业一蹶不振,政府兴趣和扶持力度也大幅度减弱,使得苜蓿产业发展受限。苜蓿产业的发展因苜蓿质量下降、畜牧业的不稳定以及市场波动幅度较大等原因而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迹象。

5 苜蓿产业的前景展望

在我国苜蓿产业是一个新生事物,起步较晚。它的发生发展本身是由巨大的社会需求决定的。苜蓿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同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会遇到一些问题,人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正确认识我国苜蓿产业在将来的发展中必须要面临的各种难题,摆脱束缚,走向成熟。据有关专家人士的分析测算,苜蓿作为最理想的粗蛋白饲草作物之一,在未来的市场中将会有一个很大需求量。21世纪初,市场对苜蓿饲草产品的需求总量将会达到6000多万t左右。由此可见,苜蓿产业在将来发展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解决问题、展望未来,合理地开发苜蓿产业将会是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宝书.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07.

[2]孙启忠.试论中国苜蓿产业化[J].中国草地,2001(1):65.

[3]杨培志.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对干旱及盐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孙启忠.我国西北地区苜蓿种子产业化发展优势与对策[J].草业科学,2000,17(2):65~59.

[5]黄 玺,李春杰,南志标.紫花苜蓿与醉马草的竞争效应[J].草业学报,2012,21(1):59~65.

[6]尹 强.苜蓿干草调制贮藏技术时空异质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7]孙启忠,宁 布,李志勇,等.抓住机遇推进苜蓿产业化进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1):67~70.

[8]张玉发.试论苜蓿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草业科学,1999,16(2):10~12.

[9]张春梅,王成章,胡喜峰,等.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05(1):15~17.

[10]李彦品,杨海明,杨 芷,等.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其在畜禽3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15(9):14~18.

[11]潘卫仓.紫花苜蓿的主要成分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5(2): 73~77.

[12]高海娟,柴凤久,劉泽东,等.苜蓿的价值与利用[J].饲料博览,2014(3):22~25.

猜你喜欢

营养价值苜蓿产业发展
口齿留香说苜蓿
苜蓿
苜蓿芽
宁蒗县苦荞麦栽培技术及发展利用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骆驼奶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要造就一片草原……
不同年龄关岭黄牛生长性状及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
柿子的营养价值及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