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野藕
2017-07-31刘立新
刘立新
炎炎夏日,正是野藕疯长的季节,也是钩野藕的黄金时间。
野藕,是民间对它的称呼。因它果实呈圆球形,尖端突起,状如鸡头,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亲切而又贴切的俗名:鸡头米。《本草纲目》中有描述:“状如鱼目,煮食如芋。”野藕是水生植物,生长周期与荷藕同步,叶上、茎上长满了剌。將它剥皮与新鲜红辣椒同炒,是夏日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小时候,我最盼望的事除了过年之外,就是放暑假,因为放暑假可以钩野藕。那时,塘里、港里长满了野藕,密密匝匝,铺天盖地。风一吹,碧绿的藕叶荡漾起来,掀起绿色的衣裙翩翩起舞,蔚为壮观。塘边、港边人头攒动,小伙伴们“一”字排开,手拿长长的竹竿,弯着腰、低着头在钩野藕,吆喝声、惊叫声……清脆的童音回荡在空中,不绝于耳。
钩野藕是要讲究方法的。我们通常在竹竿一头用绳子扎一根尺把长的木条,做成一个木钩子,把钩子慢慢伸到野藕的叶子下面,然后沿着藕茎伸到其底部,凭手感确定到了底部,用力拉竹竿,快速把野藕往回拉。藕茎小的,可连根拔起,有时藕茎会从钩子中脱落,漂向远处,钩子够不到了,或沉入水中不见其踪影儿。此时此情,令人不由得“哎哟”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惋惜;遇到藕茎大的,即使使上吃奶的力气,也拉不动。望着岿然不动的野藕,小伙伴们的眼睛一眨一眨的,想着主意。
后来,我们有了办法,把竹竿一端的木条换成了锋利的镰刀。只要轻轻一拉竹竿,屏息细听,就能听到水中传来藕茎被镰刀割断的声音,那声音悦耳动听,叫人听得心里舒服。茎大的野藕,像长熟了的果子,不但有看相,而且吃起来味道特别好。可是,钩起来难度稍微大点,因为它大多长在塘中间或港中间,短竹竿够不到。于是,我们把短竹竿换成长竹竿,或者把短竹竿接长。
可是竹竿一长,问题又来了,我们力气小,难以掌控。灵机一动,我们两个小伙伴合力握紧一根竹竿,这样钩起野藕来就能运用自如,想钩哪根藕茎,就钩哪根藕茎。同时,掌握好把野藕拉回来的速度,做到不快也不慢,快了,会脱钩;慢了,会影响钩野藕的效率。
钩野藕也讲究效率。记得那时,野藕钩多了,吃不了,大人们就拿到集市上去卖,换来的钱攒起来,作为开学的学费或补贴家用。所以那个时候,天刚亮,我们就呼朋引伴,扛着竹竿,挎着竹篮,涌向塘边、港边。伙伴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多钩些野藕,多卖点钱。
现在回忆起来,伙伴们钩野藕的劲头儿可真大呀。夏日酷暑,一丝风也没有,树木呆立着,一动也不动,唯有树上的蝉在声嘶力竭地叫着。太阳像梅花针一样,刺得人的皮肤生疼生疼的,小伙伴们却全然不顾,顶着烈日钩野藕。钩得顺手时,中饭都顾不上吃,汗珠儿滑落到嘴边顾不上擦,索性伸出舌头舔一下,吞进肚子里。直到夕阳西下,满竹篮而归,那个高兴劲儿自然难于言表。
走在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肚子里“呱呱”直叫,这才记起自己没吃中饭。匆匆扒上几口晚饭,我们就坐在小凳子上,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剥去带刺的藕皮,露出水灵灵的藕肉,心想:这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
…………
暑假回乡,我看着路边当年长野藕的池塘和水港,儿时的记忆重现于眼前,塘边、港边仿佛站着一排赤脚、光头、弯腰的小伙伴,拿着长长的竹竿在钩野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