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学者对恩格斯劳动思想的研究

2017-07-31南晓宇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5期

摘要: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一环,恩格斯的劳动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外国学者对恩格斯的劳动思想研究有限,但一些学者的独到见解影响着学界的研究,对我们理解掌握恩格斯的劳动思想也有着巨大帮助。

关键词:恩格斯劳动思想;外国学者研究情况;劳动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2

就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受意识形态影响外国学者对恩格斯的劳动思想研究有限,对劳动理论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一些学者对劳动问题的研究室深入且独到的,这些研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外学者对于恩格斯劳动思想的研究。

一、对劳动问题基本的研究

对劳动概念的研究。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劳动分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和哲学意义上的劳动,只有与本体论相结合,我们才能探究到劳动概念的真正含义。他在《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中对此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了经济学中的劳动概念与哲学中的劳动的不同之处。在经济学领域劳动是针对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而在哲学中劳动是人的实践,决定着人的存在与否,因此将人等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不正确的。马尔库塞还指出,对于劳动的研究,如果局限于经济领域和财物世界,将劳动等同于人们为了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将劳动定义为物质世界的生产与在生产,就不能正确的认识劳动的内涵。人们进行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被迫进行,恰恰相反人们选择劳动是因为人的存在超越了现实世界,正是这种人存在的超越性构成了劳动的本质。

法兰克福学派的外围支持者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在其创作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一书中,对于劳动的相关概念也多有论述。索恩-雷特尔认为社会化的交换行为逻辑塑造了思维的抽象逻辑,进而催生出交换与劳动的分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理性体系对劳动者阶层的剥削。他指出劳动并非向来就是抽象的,将劳动变成“抽象人类劳动”的抽象也不是劳动自己的作为。劳动并不会使自身抽象化,是商品交换的发生,才会建构出所谓的功能社会化,从而导致劳动最初的、原始的社会化特征被剥夺。他认为商品刚被生产出来时并不具有价值,在进入交换后这种劳动才被理解为抽象的价值量,商品才具有“价值”。索恩-雷特尔在这里格外关注的是流通领域中通过商品交换客观抽象出来的“商品价值使进行着抽象的交换关系变成形式,并使被抽象化了的劳动变成实体。在‘商品形式的这种抽象的关系规定性中,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变成‘价值量的纯粹量上的规定根据”。索恩-雷特尔还提出,看起来并无关联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其实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

对劳动是否是人的本质的研究。劳动是人的本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是恩格斯劳动思想里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外国有一些学者反对将劳动看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汉娜·阿伦特非常重视政治活动的意义,她还將人类的近代的实践区分为劳动、工作、活动三种形式。劳动作为做基础的形式是满足人类衣食以及安全等基本生理需求的必要手段,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人的出生、成长、死亡及新陈代谢都需要劳动来保障,但是劳动是易消耗的周期极短是生命中不断重复的简单再生产活动,一产生就立即被消耗并且不会留下一点永久客体毫无意义。在阿伦特看来人们从事劳动,从事工作都是为了生存,是人类受制于自然的约束并且依赖于自然的体现,这与动物的活动并无本质区别。但是政治活动即人们在公众领域的活动,是人们对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展现出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这构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对脑力劳动概念的研究。肖恩·塞耶斯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中对密尔的两种观念进行了批判。第一种观点是追求更高级的快乐,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能感受快乐,在一定意义上讲,密尔有为功利主义做辩护的倾向。实际上,更高级的追求一定能带来更高级的快乐不一定是正确的,人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还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物质方面的满足常常会被误认为是幸福,人类不仅需要本能的满足,还需要更高追求的满足,这是塞耶斯认为的人的更高追求的快乐。密尔的第二种观点是脑力劳动的人应该拥有更多的权力。密尔认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用大脑工作的人更聪明,也更适合做统治者”,那么他就认为,脑力劳动以及地位高的精英人才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样一来,怎样来区分聪明、智慧以及教育的问题呢?密尔这样的判断显然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的道德是实现人的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工与合作都是必要的条件。由此可见,劳动有益于身心健康,更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益。人们需要工作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自己的思想。

二、对资本主义下的劳动的研究

对劳动与剥削关系的研究。约翰.E.罗默在其著写的这一著作中剥削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他在解读中绕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剩余劳动概念和劳动主体的特点,而是直接从博弈论出发研究剥削的本质,就财富的增与减来分析剥削,并得出了所谓的一般剥削理论。在《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里,剥削被分为物质层面的剥削和精神层面的剥削两个部分:物质层面也就是剥削者侵占被剥削者的劳动成果,除此之外,社会成员为了货的生活消费品,而需要付出远高于其价值的社会劳动,这种情况也证实着剥削的存在。在精神层面,则指剥削者对被剥削者进行了不平等的利用,假使社会成员对于生产资料拥有着平等的所有权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到较之实际获得的产品更多的情形下,就可以说明他经受了剥削。”

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劳动和劳动者影响的研究。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在资本主义工业由手工到大机器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者的有机性和作为一个个体的特性被消除,愈发合理化,变成了被机械控制的工具。致使劳动者主体性逐渐缺失的,正是逐渐增加的合理性。《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还提到了,劳动的过程被碎片化,成了许多单独部分,工人的劳动由之前的系统化劳动变成了,机械式的不断重复的模块化劳动。劳动过程中机械化与合理化不断加强,从而形成观念的量化和标准化。这种量化使得客观劳动变得可计算,传统劳动生产中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被逐渐消除,生产不再是以劳动者为中心,恰恰相反劳动者沦为机械化时代劳动流水线上的一项工具。人们不再因为共同的劳动而形成整体,非有机化的劳动使得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的局外人,变成一个“孤立的分子,被加到异己的系统中去”。

三、对劳动作用的研究

对劳动意义的研究。恩格斯曾在其著作中提到,劳动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琐匙,指出了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肖恩塞耶斯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人为了消费、为了生活,就必须先从事生产劳动。还有更深刻的一点是,马克思论证说,正是通过劳动,我们才创造了各种新的需求,并且发展了我们自身。正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完成对自身的发现形成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相区别。要正确看待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们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的自由活动,所以不能将劳动看作人们出于满足需求的功利性动机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活动。但是一些学者片面的解读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具有工具性,会导致人们崇拜物質生产。汉娜阿伦特在其所著的《人的条件》里提到了社会劳动,她认为社会劳动会公共领域逐渐消亡。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是工具性劳动,在其所著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等书中,认为马恩的劳动思想没有体现相互作用看不到其重要影响。

四、对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问题的贡献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加雷思·斯特德曼·琼斯肯定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问题研究的积极作用。他负责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编写“恩格斯”这一词条,大辞典虽然是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但是内容丰富堪称百科全书且具有权威性影响广泛。这一词条中不但指出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重大影响,介绍了两人从初次会面到成为观点契合共同著书立说的经过,琼斯还详细介绍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的影响,指出恩格斯在《大纲》中,所确立和表现出来的、内在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劳动与资本关系的批判,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在诸如性别、妇女工作、劳动分工等条目中,大辞典也写到了恩格斯的独特贡献,指出恩格斯研究的劳动分工与妇女解放的问题被现代研究所接受并采纳。《词典》还写到恩格斯的妇女解放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思路,以及将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市委妇女解放的一大阻碍,指出妇女应该走出家庭参与劳动等思想是“杰出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过度解读了恩格斯的影响其中的代表人物日本学者广松涉在论述恩格斯的思想作用时提出了“恩格斯主导说”。他在所著的《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中写道不止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恩格斯在共产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研究都走在前面并且起了主导作用。

作者简介:南晓宇(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