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祛万象浮华

2017-07-31蒋成龙

世界博览 2017年13期
关键词:艺术品货币资本

蒋成龙

既然要开始讨论投资,那我们得先说说“钱”这个东西。笔者可以写一篇十万字以上的论文来探讨钱,或者说,“货币”这个东西的性质和意义。实际上,有关“货币”这个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中仍然处于非常激烈的讨论中。那么,暂且我们简化一下这些陈长的概念,只先简单明确一件事:

当代货币(纸币或非贵金属货币)可以“粗暴”理解为一纸合同、欠条之类的东西,他代表了凭这张“合同”所能通兑的等价贵金属储备或其它通兑物,既本位币。既然是一张合同且理论上可以通兑,那么通兑物的数量就很大程度上决定货币的发行数量了。对于黄金本位币的经济体系来说,如果国库中有价值一万元的黄金,那么理论上,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也应该是价值一万元的货币。

在讨论货币概念時经常会使用“监狱中的香烟”这个例子。作为一种通用“货币”,香烟在监狱中属于相对稀有却稳定的资源,其数量不会出现大幅增长或削减。其稳定的需求导致其“交换价值”远大于自身价值。香烟可以根或包计算,方便拆分,携带方便,也是其作为货币的优点之一。即便不吸烟的囚犯,为了在监狱环境这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中进行交易,也会争取更多地持有。上述诸多因素导致在监狱里,或诸如二战前线等物资紧缺的场所中,将香烟视作货币的惯例。

就这个前提条件来说,市场上的货币数量应该是相对恒定的,不应该凭空出现或消失。如果凭空出现就造成了“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每单位货币所能兑换的物品减少,说白了就是“贬值”。而凭空消失则会造成“通货紧缩”,也就是货币“升值”。对一般老百姓来说,货币升值可能是个喜闻乐见的好消息,说明自己手中的货币可以兑换更多价值的商品,因此通货紧缩的危害经常被人轻视。实际上,通缩是一种有利于债权人而大大不利于债务人的现象,会导致严重的企业利润下滑、银行危机、失业、国际贸易崩溃等致命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既然如此,钱不可能,至少是不应该凭空出现和消失,那么所谓“流通”的意义就在于“资本从一个人的口袋流入另一个人的口袋中”。如果市场上某个地方的资本热度快速升温,那必然意味着另外一个或多个地方的资本冷却。这一冷一热可能出现在同行业的不同领域中,可能出现在不同行业中,也可能出现在不同区域内,但一定是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

好吧,那这和艺术品市场有什么关系?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说明一下这个基本观念(数据来自新浪网财经频道)。

上面两图是最近18个月以来的黄金期货和美元外汇市场周K线图,一定程度上可以直观反映两个市场上的资本热度。我们暂且不对这两张图做任何技术性分析,仅仅只为了用数据说明一个现象:首先,这两张图的曲线几乎是完全相反的,黄金涨,美金跌,反之亦然,时间差也几乎吻合;第二,由于国际期货结算以美金为准,市场供求关系具备同一性,因此这两种商品又呈行情相关性,方向相反。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如果在两个市场同时投资且方向相反、数额相当、盈亏相抵,就可视为一种简单的“对冲(hedge)”机制,也可以理解为是规避风险的直接方法。按中国老话讲就是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谨以此为例,我们首先知道,投资要在正确的市场、时机、商品中进行选择,且不能将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这是投资的基本原则。上面的例子是在不同投资领域进行对冲,其实也可以在同一行业中针对不同商品进行有计划的买入(或买空)和卖出(或沽空)来规避风险,比如在同一时间操作多只股票来分摊风险。

回顾过去几年艺术品市场的起起落落,从翡翠、和田玉的火爆,到南红玛瑙、绿松石的崛起,再到砗磲、蜜蜡的后来居上,背后实际都有强大的资本在支撑,不仅仅只是单纯依靠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已。

那么从投资的行业选择看,资本总是趋利且预先设置好退出机制的。投资者最终目的是套现而不是永久持有,绝不能让商品“砸”在自己手中。客观地说,资本就是钱,投资是为了钱,回报也只看钱,或能为赚取更多钱而创造的条件。举个例子,对于画廊、工作室和艺术博览会等一级市场来说,凭借经营者对市场的分析和眼光所选择出的商品,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出售。他们是资本投入市场的经营者而不是最终收藏者,所以无论之前是靠收购、生产还是别的什么方式来囤积的商品,“销售”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至于拍卖行等“一手托两家”的二级市场来说更是如此。除非是预先计划好的炒作行为,否则这些商品一旦长时间销售不出就变成了行内所说的“熟货”,给人一种“卖不出去”的印象,通常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出手。不过在为数众多的商品中也有一些是不用急于出手的,它们要不就是具有明显升值空间和潜力的作品,要么就是本身已经价值或名声极高,在卖场中起到“镇店”作用的标杆。

接下来,赚钱的基本原则就是“低买高卖”从而赚取差价。那么如果持有的商品在一定时间的投资周期内增值,就一定要在适当的时机将他们变现以收回投资和利润。一旦错过退出的时机,可能就会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利润下跌甚至亏损,其中绝大部分原因和市场饱和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炒爆了”。

曾经如火如荼的翡翠市场,如今可是一落千丈,大不如前了。

尽管这么说可能会另很多行内的经营者嗤之以鼻,但笔者仍然觉得当今市场上被炒爆的收藏门类比比皆是。众所周知,2013年前,翡翠的行情着实是年年暴涨,“尖货”可谓一件难求。动辄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价格让早年囤货、销售的商家赚的盆满钵满,而终端消费者也处于各种原因而趋之若鹜。时至今日,市场在经过了狂热的追逐之后渐渐冷却,人们的消费意识也逐渐成熟、理性,翡翠当年的火爆光景似乎在四年前开始出现衰退苗头,如今则是一去不复返。可怜了那些追市的商家,高价进货却没赶上最后一班顺风车,如今大量熟货囤积在手,资金被套牢却又难以赔本销售,日子着实是不好过。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这个品类已经透支了未来若干年内的利润,短期之内恐怕也难以大量升值,甚至连变现能力恐怕都要大打折扣。

“如果操作过量,即使对市场判断正确,仍会一败涂地。”

按照金融巨鳄索罗斯的经验,即便选对了门类,如果市场需求饱和,操作过量,依然是致命性的决策错误。此后,或许是当年翡翠市场的蛋糕已经被大佬们瓜分殆尽,资本需要另一些具备相似潜质的商品来进行填装运作,又或许是早有人嗅到了市场衰退的味道,另辟蹊径,总之,一时之间出现了多种相似或替代性商品流入市场,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转眼间几年时间过去,那些曾经被人们热捧的商品却也只是昙花一现,如今似乎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实商品对于资本来说只是工具,是赚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除非所持有的商品具备增值潜力,且市场上有旺盛的需求以便他们能够将商品出手。然而一旦资本决定退出的时候,那么市场已经被炒到最高点,甚至透支了未来五年、十年的利润空间,这对于单项投资者和散户来说无疑是非常可怕的结果。

笔者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参加电视台和各地举办的鉴宝活动。活动期间经常有人问道:“蒋老师,我这件东西能值多少钱?”这类问题让笔者非常为难,不知道怎么回答。最终,笔者通常也只能告诉他们:“请详细告诉我你什么时候,在哪里,以什么形式,花多少钱买的,我告诉你值不值”。为什么?首先,从买家和卖家的角度对商品进行评估,本着各自的立场,结论就会有所不同。而单就买家立场来说,倘若你今年花了十年后的价格买了一件商品,只要东西的材质和年代对,它还是值这个价钱的,并不能算亏得“血本无归”。然而,即便这件商品一直在稳健升值,依然跑不过你透支的时间成本和利润空间。也就是说,十年后,你的这件商品才算是“价格公道”,在此之前都是“天价”。如此一来,读者们觉得笔者该怎么说,才能避免在那些本就被人狠宰一刀的心上撒把盐呢?

“搞垮一个地方之后,美国券商就转移阵地,再接再厉。这种做法像流寇,也像农业上的修耕轮作:土壤需要时间恢复地力,股民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兼职研究员朱伟一在他的著作《美国券商如何生财》中如此形容了资本在投资和趋利方面的恶劣本质。虽然说得有些狠,但也确实是非常贴切。实际上艺术品市场又何尝不是呢?炒完国石炒玉翠,炒完字画炒瓷器,南红松石、蜜蜡彩宝,竹木牙角、核雕文玩,在每个品类中一阵妖风四起,卷一票就全身而退,独留散户和终端藏家徒伤悲,这和资本方在美国证券市场的行为又有什么分别?

文章写到这里,似乎都是在抱怨资本对艺术品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恶性竞争、恶意炒作、甚至是投机倒把等行为不胜枚举,防不胜防。那么如此混乱的艺术品市场真的还有机会吗?首先我们再看一组有趣的数据,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标题

数据显示,自从2013年开始,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艺术品市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拍卖市场。整体成交额一直呈现出难以阻挡的下滑趋势,直至2016年秋拍之际仍未见好转。按照前文所述,这与包括整体经济局势、投资信心、资本流转的方式有很大关系,但直至2017年春拍,市场开始出现些许回暖趋势,而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和苏富比行政总裁泰得·史密斯(Tad Smith)的证实。

据魏蔚透露,佳士得全球拍卖在2017年春季的表现非常强劲,年初于伦敦举行的印象派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等专场,以及于纽约举行的亚洲艺术周均取得骄人成绩,其中,来自亚洲买家的成交额分别占伦敦与纽约拍卖成交总额的54%及87%。苏富比方面,2017春拍总成交额为31.7亿港元,远远高出此前预计的24亿港元,成交率高达87%,且数次打破了世界拍卖纪录。

更加有趣的是,亚洲藏家的崛起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更在藏品选择上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消费升级导致了终端藏家对更加精品的收藏兴趣高昂,除了传统的瓷器字画之外,对西方艺术品也开始呈现强烈的增长趋势。来自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发布的年度报告也同样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份报告称,欧洲仍是最重要的洲际市场,销售额超过250亿美元,其次是美洲(145亿美元)和亚洲(近100亿美元)。具体而言,美国占总销售额的29.5%,其次是英国24%和中国18%。仅就全球拍卖市场来说,亚洲以40.5%占据了最大份额,其中中国市场占绝对优势。该重大变化的原因是欧洲和美国市场转向了私人销售,而中国仍旧以拍卖行等二级市场作为主要流通手段。

清雍正粉青釉贴花双龙盘口尊以140,540,000港元成交,刷新中国单色釉瓷的世界拍卖纪录。

曾经如火如荼的翡翠市场,如今可是一落千丈,大不如前了。

按照TEFAF给出的预测,全球艺术品销售正在逐渐从拍卖转向经销商模式。在拍卖市场成交额下滑的同时,经销商收入却增长了20%到25%,私人销售现在约占全球总销售额的70%。经销商市场本身的特点能够为收藏家,尤其是高价值作品收藏家提供隐私和匿名方面的便利。收藏家们更倾向于避开拍卖宣传来进行交易。

笔者也非常赞同这份报告给出的结论,毕竟对于相对成熟和理性的买方市场来说,“消费升级”是必然的结果。就像笔者常说的,艺术品市场的寒冬终会过去,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复苏,和过去相比恐怕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够抓住機遇,顺应模式变化,与时俱进的投资人或收藏家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游戏中保持不败之地。

(下期待续:作为一个终端藏家,个人投资者,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

猜你喜欢

艺术品货币资本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